之法無不從此經出。
實則諸佛之法既即此經,并無能出所出,佛法亦即非佛法。
〔就菩薩法明〕第四段,就證說所果所行明——第九、十、十一、十二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
“複次,須菩提!随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
此第九分就小乘所證之果,所修之行,以明當體空寂常住不動之金剛般若體性。
因上文言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遂疑既雲無為法,雲何複有差别耶?佛乃以其所證者一一征問之,空生遂悟四果當體全空,毫無自性,雖有其名,并無其實。
是以四果非果,差别非差别,亦無所修之行,以實無所行,乃名之曰阿蘭那行耳。
第十分就大乘果行以明金剛智體。
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從果上顯。
菩薩莊嚴佛土,從因上顯。
以果因皆不可得,顯出非因非果之法身自性。
菩薩莊嚴佛土,即是以大慈悲心滅度一切衆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即是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
以一切畢竟空寂,顯現本來之妙真如性,即是清淨心,具足萬法;一有所住,即為法縛,而不清淨矣。
譬如手能執一切物,若執一物,餘物皆不能執,則成專執此物之手矣。
大身指報身言。
非身名大身者,謂遍滿法界法皆是非身,而大身即以此一切法為其身,故名大身。
上九、十兩分皆明不空之真空,十一、十二兩分明非有之妙有。
以一切所證之理,所說之義,若因若果,無不空寂。
妄想空故,智體顯現;智體顯現故,智用殊勝,得福無量。
以此經全是顯佛之法身,故此經佛法身舍利,一字一句,皆系佛之法性身所現,故經典所在之處,即為三寶所在處也。
〔就菩薩法明〕第五段,就現在當處所聞所見明——第十三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于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
此疑餘者可空,而現在當前聞佛所說之金剛般若波羅蜜之法相,及所見依報之佛土,正報之佛身,總不可空。
佛乃顯其無不皆空,故雲:“般若波羅蜜,非般若波羅蜜,即空此法相也。
微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