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首頁
    在位時也。

    若言正統,當是東晉。

    以譯經在秦,故曰姚秦。

    三藏者,經律論也。

    經契一心,為定學藏;律規三業,為戒學藏;論甄邪正,為慧學藏。

    法者,軌持之義。

    師者,模範之稱。

    若受持三藏之法,以為自己師承,此自利釋;若通達三藏之法,能為人天師範,此利他釋。

    譯主兼二,故以稱之。

     鸠摩羅什,譯主名,具雲鸠摩羅耆婆什;此翻童壽,謂童年有耆德故。

    有謂什父鸠摩羅炎,母名耆婆,連父母為名。

    什者,善識此方文字之稱。

     譯者,易也。

    謂易天竺之語,而為中華之言。

    周制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北方曰譯,漢時譯官,兼善西語,因以稱焉。

     譯主既生,母即出家,得證初果。

    什年七歲,母亦令出家。

    日誦千偈。

    九歲随母到罽賓國,依盤頭達多法師,習小乘經論。

    十二歲,其母攜還,至月氐北山,有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曰:“此子當善守之,如過三十五不毀戒,度人當不減桠多,若破戒,隻為才明绻藝法師而已。

    ”博通四圍陀典,五明諸論,陰陽星算等術,莫不窮微盡奧。

    及還龜茲,名蓋諸國。

    又從須利耶蘇摩,咨禀大乘,乃知從前學小之非,于是傳習大乘,廣求要義。

    後其母知龜茲運衰,辭往天竺,進證三果。

    臨行謂什曰:“方等深教,當闡秦都,但于自身少有不利奈何!”什曰:“菩薩之行,利物亡軀,大化得行,雖當爐镬無恨。

    ”乃留龜茲,止新王寺,複到罽賓,為其師盤頭達多,具說一乘妙義,達多感悟,反禮為大乘師焉。

    自是道播西乾,聲流東震,我國亦景仰師名。

     符秦建元九年,有異星現于西域分野。

    太史奏曰:“當有大智德人,入輔中國。

    ”符堅曰:“朕聞龜茲有羅什,得非此人耶?”于是遣骁騎将軍呂光,率兵七萬,往伐龜茲。

    謂曰:“朕非貪地用兵,若得什師,即便退兵。

    ”龜茲王勸師入秦,至西涼。

    呂光聞符堅為姚苌所殺。

    乃自據涼上,即三河王位。

    苌即位,聞師名,屢請,光不允。

    子興立,複請不允。

    光卒,呂隆立。

    姚興伐涼,迎師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

    乃集大德沙門八百餘人,從什受學。

    當弘始三年,因見舊譯經論,多與梵本不相應,乃新譯經論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餘卷。

    所譯此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

     此經共六譯,一、什師,于姚秦弘始四年,居草堂寺所譯,是今名。

    二、菩提留支,于元魏時,住永甯寺譯,與什同名。

    三、真谛,于陳朝住廣州制止寺譯,名亦同。

    四、笈多,于隋朝住東都上林園譯,名金剛能斷般若。

    五、玄奘,于唐貞觀十九年還國,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譯,名能斷金剛般若。

    六、義淨,于天後證聖乙未還國,至睿宗景雲二年譯,與奘師同。

     什師為七佛以來,譯經法師,何以知之?昔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曰:“什師所譯經論,何以迄今受持轉盛?”答曰:“此師,為七佛以來譯經法師,甚得佛意。

    ”又什師臨滅,集衆誓曰:“自以暗昧,謬充翻譯,若所傳無謬,當使焚身,舌根不壞。

    ”果如其言。

    師舌當同諸佛廣長舌相也。

    次,釋譯人竟。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 此斷第十六種,無心布施無福疑。

    上言三心皆不可得,又無生可度,無土可嚴,一切佛境界,亦應無得,則菩薩所修福德因緣,豈不亦同虛幻耶?恐有此疑。

    故以無住之福,其福甚多以破之。

    承上言,我說三心皆不可得,在汝之意,以為雲何?設有人以不可得心為因,用滿三千界寶施為緣,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當機雲:“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以是因緣,即以不可得心之因,界寶布施之緣;既心不住心,則施亦無住,福感無漏,故曰甚多。

    ”他譯甚多下,有佛言如是如是,秦譯略之。

     心印疏雲:“或問心既不可得,則修福亦不可得,如何能得甚多福德,此雲何通?答豈不聞乎,犀因玩月紋生角,象被雷驚花入牙。

    蓋月非有意于犀,而犀玩之生紋;雷非有心于象,而象驚之起花。

    以是類推,如雷長芭蕉,磁石吸鐵,皆無有心,而有是力,物既尚爾,理何不然,是知不可得心,為不得之得,乃大得也,故言甚多,複何疑哉!”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 此如來就當機所答,而印定實福非福,故呼其名而告之曰若福德有實,是住相布施,成有漏因,福有終盡,其福則寡,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是離相布施,成無漏因,福等虛空,其福乃多,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正如來佛眼圓見,佛心悉知,一切衆生,事行理行,得福多寡之不同;以顯實相本體,由來平等,無住乃證故。

    1、約知見圓明竟。

     2、約色相言說,分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