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佛教裡很重視“當下”,一再強調“凡事要把握當下”,當下一刻、當下一念,最為重要。
你不重視當下,把現在虛度,那麼如電光石火的當下時間逝去,再也追不回來了。
所以講到時間,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的不能停息,未來的尚未來到,過去、現在、未來,就在時間的輪盤上轉動,永不停止。
我們在自由輪轉不停的時間裡,要掌握刹那的時間,念念與我們的願望相應,庶幾不會空費現在的時間。
三、未來。
在現在的這期生命裡,我們也有窮通得失,有時“風平浪靜,萬裡晴空”,有時也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刻,是好是不好,是幸福是痛苦,時間總會過去的。
當然,過去的因緣,影響到現在的因緣。
現在的因緣,當然也會影響未來下一期生命的果報,所以我們對未來往往是無知的。
但是,說我們完全不知道未來的果報,也不盡然!在《三世因果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從三世因果的關系,其實已經把我們的過去到未來,做了一個概略的示知,所以吾人在時間之流裡,究竟何去何從?應該要謹慎、用心!
時間用法
每個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時,但是有的人不善于規劃、安排、利用時間,讓時間徒然空過。
懂得安排時間、規劃時間的人,才能把握時間、善用時間。
時間要如何安排、規劃呢?以下僅就一天二十四小時的使用法,代拟如下:
一、睡眠八小時。
一般人一天的睡眠時間以八小時為正常,但也不是絕對的,有的人雖然睡不到八小時,但他隻要一上床,很快就能安心入睡,因為睡眠質量好,故而一天裡都是精神飽滿。
所以,睡眠時間長短是其次,重要的是,睡眠時就要一切放下,不要把煩惱、雜念帶到床上。
二、工作八小時。
青壯年時期,工作時間可以不限于八小時,因為體力充沛,可以加班;到了中年以後,應以每天工作八小時為宜。
不過,工作也不一定看它的時間長短,重要的是進度要完成。
三、三餐二小時。
早餐二十分鐘,午、晚餐各半小時,剩下的四十分鐘可放松身心與家人、同事或朋友餐後聊天,或者早餐後閱報,午餐後小寐均可。
四、盥洗一小時。
每日盥洗時間十五至二十分鐘,其他的時間從容大小便,應該足夠。
五、運動半小時。
早晨的晨跑、體操或飯後的散步,每日半小時,要持之以恒。
六、信仰修持半小時:利用早晨或晚間誦經、靜坐、禮拜三十分鐘,或早晚各十五分鐘均可。
七、讀書兩小時。
每天應該有閱讀時間,可以用來看書、寫生活日記,或是做明日重要行事的備忘錄等。
八、親子娛樂一小時。
每天應該有一小時的親子時間,不管上對父母,或是下與子女,都是必要的,如果久不溝通,容易疏遠。
九、各種預備一小時。
生活裡難免有些突發狀況,因此預留一小時作為備用。
十、如系周六、日等例假日,可以規劃為交友、聯誼、訪問、參加共修、參與讀書會、家庭普照、整理内務、庭院大掃除等。
偶爾也可以安排全家出遊,至少兩個月一次,即使不能遠遊,全家到公園一走也好,借此可以培養家人共同的興趣,凝聚家人的向心力。
人生在世,自己擁有多少金錢,要懂得“量入為出”;一個人一生擁有多少時間,也應該給予規劃妥當。
當然,規劃也不是刻闆的一成不變,隻要能掌握一個大緻的原則就好。
不過一旦做好計劃,要能遵守,要讓生活有規律,就如學生上課、軍人出操,都有定時安排,如此也會覺得時間很好過。
讀者們不妨一試。
善用時間
投身在繁忙的工商社會裡,有的人因為不善于利用零碎時間,因此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譬如一坐上車子,不是閑聊,就是睡覺。
其實,時間要靠自己把握、善用,例如在佛教裡,随時随地都可以修行,即使是上廁所、盥洗時都可以念佛,隻要懂得把握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時時刻刻都能修行。
時間是很寶貴的,如果沒有時間,事情就難以完成。
因此,一個不會争取時間的人,要想有多大的成就,實在難矣哉。
人要懂得規劃時間,才能充分利用時間,實現人生的理想。
如何善用時間呢?因應人的生理時鐘,一天的時間安排,大緻可以做如下分配:
一、思考于清晨;
二、行動于白晝;
三、反省于日暮;
四、休息于夜晚。
除了大方向的時間規劃之外,零碎時間如等車、坐車、發呆、閑聊、洗澡的時間也當把握。
零碎時間可以做些什麼呢?
一、讀一篇文章、看一份報紙,增廣見聞。
二、背誦單詞,學習外文。
三、打坐冥想,淨化身心。
四、分享經驗,與人聯誼、交流。
五、慢步跑香,有助身體健康。
時間是最公平無私的,每個人每天都同樣擁有二十四小時,但是不會利用時間的人,一不留意時間就浪費了。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懂得規劃時間的學生,那麼當别人還在埋首苦讀的時候,你早已輕松愉快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