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是往昔修得的功德,如果把銀行裡的存款用光了,将來怎麼辦呢?所以現在不少有錢人及時行施,雖然告訴他“慢慢來”,他說:将來萬一我沒有錢了,怎麼布施?所以學佛行善要趁早,等錢财去了,榮華富貴沒有了,要想行善修行也很困難。
三、受辱不怒難。
一般人受到贊美就很歡喜,被人批評、侮辱就很生氣。
假如能做到贊美不必太高興,侮辱、毀謗也不覺太難堪,好壞都是别人嘴上的兩塊皮,我們的歡喜、生氣都任由别人挑動,實在劃不來。
因此,即使受了傷害、侮辱,最好不要生氣,要有力量忍耐,先忍之于口,後忍之于面,再忍之于心,最後一切煙消雲散,自己什麼也不少,反而增加了忍的力量。
忍的力量奇大無比,面對世間最大的力量,就是忍。
四、得寵謙虛難。
做人的部下,因為能幹,功勞很多,甚受長官賞識,所以得寵;做一個女人,因為美貌,懂得進退,當然很受男士的愛慕。
一般人受到别人的寵信、愛護,往往得意忘形,不懂得謙虛、低調。
一個人一旦因為得意而忘記了自己應有的禮貌、風度,對人講話傲慢,态度驕橫,則容易樹敵,對自己的人生必然造成很多障礙,所以人在得意受寵時,難以謙虛,實為不智之舉。
五、自滿進步難。
人的進步,要靠自己學習、努力,想到自己智慧不足,就要努力讀書;想到自己技術不好,就要努力學習;外語說得不流暢,就要苦下功夫多說、多講。
如果對自己的所學自滿,自以為很好、很會、很夠用,就很難再有進步的空間了。
反之,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道比自己更高、更好的人很多,所以時時懷着慚愧心,覺得自己能力有所不足、學問有所不足,能夠自覺不足,就會力求進步。
六、無明成功難。
人生有一個根本的煩惱,就是“無明”。
無明者,就是不明白道理也。
一個人不懂世間人事相處之道,不知朋友需要互敬,處理事情沒有理路、邏輯,對曆史、時空、各種因緣的關系,都不去了解,甚至不講這些道理,一切都用無明對待,則事業難成,所以唯有去除無明,才能成事,這是必然的道理。
人生千難萬難,但是我們有佛法,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則人生何難之有呢!
冤
我們經常勸人要忍耐,忍窮、忍難、忍苦、忍餓都還容易忍,忍冤、忍氣就比較辛苦了。
人受了冤枉、委屈不能申訴,不能還回清白,實在氣惱。
有的人經常不明不白被人怨怪、批評、辱罵,這也是非常痛苦的事。
除非你器量很大、功力很高、不計較冤枉,如此即使有冤枉,對你也無可奈何,否則世間的冤案之多,冤枉的事情可以說人人有之。
人生有些什麼冤事呢?
一、冤情。
自古以來,民間的冤情之多,我們從戲劇裡可以看到,有的仆人代主鳴冤,有的妻子代夫申冤,有的兒女代父訴冤,甚至有的人代友喊冤。
總之一句,都是為了冤情難申,所以含冤叫屈,這種案例,曆史上多不勝數。
二、冤家。
一般女子,如果嫁人不當、遇人不淑,大部分都叫男人為“冤家”。
冤家者,特地來報冤的,不是為相愛而結合。
所以,古代多少女子的歌聲裡,口口聲聲“冤家長、冤家短”,就是怨歎男人薄情,對女性沒有尊重、不夠愛護,讓柔弱無依的女子受到冷落,遭到遺棄,甚至受到虐待,因此她不叫男人冤家,叫什麼呢?
三、冤獄。
牢獄雖然是懲罰罪犯的地方,但也是很多蒙冤的人受苦的地方。
一般認為,關在牢獄裡的人都犯了罪,是他罪有應得,但其實牢獄外面所有的人都沒有犯罪嗎?牢獄裡的人難道沒有被冤枉的嗎?所謂“牢獄之災”,犯罪的人受刑,固然是他應得的災難,蒙冤的人在牢獄裡,也是消災。
其實牢獄也不一定指牢房,古代有“畫地為牢”,就是限制自由,所以“牢獄者”,就是為了限制你的自由,才坐牢獄。
我們在牢獄之外東奔西跑的人,難道心裡都自由嗎?都沒有住在心中的牢獄裡嗎?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四、冤死。
法律是公平的,但法律所管轄下的受刑人,所受到的待遇不盡然都是公平的,有時受到冤枉、冤屈,甚至冤死的也很多。
有的人覺得,與其受不白之冤,無處申訴,幹脆以死明心,一死了之,讓社會公評,讓輿論公論。
也有一些可憐人,因為沒有充分的法律常識,不懂得如何申冤,隻有想到以死來抗告。
所以法院中負責審案的法官,人命關天,不能輕忽,尤其對于死刑犯,或者有冤情的案子,都要特别審慎。
五、冤業。
有的人從小受到委屈,他就号啕大哭,受到冤枉,就賭氣出走;長大以後,反過來加害别人、冤枉别人,卻自以為聰明。
其實法院裡,不管勝訴或敗訴的一方,最後都有另外一個冤業在主宰。
冤業是怎麼形成的?從這一世來看,好像是不公平的,但是前世、今生、多生以來,冤冤相報。
冤業就好像銀行裡的負債,你欠了多少債,該生多少利息,都是絲毫不差的。
業,有别業、共業,有現報業、生報業、後報業。
看起來業報是很複雜的,但又絲毫不差。
很多受了冤情的苦主,我們隻能想,那是往昔的業報現前,因此即使是冤枉的,也總得要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