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的皇帝帽的照片,至今還是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在人我相處的社會裡,都流行着送人一頂高帽子,意思是祝福你高升、榮升之意。
由此可見,會不會戴“帽子”,對吾人的一生,也不能說不重要。
鞋 子
有一位制鞋商人甲,到非洲考察商機,他發現當地人都打赤腳,沒有人穿鞋子,大失所望,認為到非洲投資制鞋,沒有商機,因此失望而歸。
另一位制鞋商人乙,也到非洲試探商機,一看非洲人都沒有鞋子穿,大喜過望,心想:我來此制鞋,必然生意興隆。
果然沒有錯,當地人不穿鞋子,是因為沒有人賣鞋,現在有人賣,自然就有人買。
鞋子是文明社會的産物,有美觀與保暖的功能,和衣服同等重要。
即使在熱帶地區,如中南半島、印度等地,也要穿個拖鞋,一樣還是要穿鞋子。
佛教有“照顧腳下”之說,腳是人立足大地的根本,足在地上不能受傷,不能讓它受委屈,所以腳穿鞋子、頭戴帽子、身穿衣服,衣帽鞋襪是保護人身體的工具,也是富裕社會的象征。
此外,鞋子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另有其不同的代表意義:
一、貧窮弱勢者的渴望。
鞋子對富貴人家而言,一人可以同時擁有多雙鞋子,不但三天一雙、五天一換,而且重視鞋子的質量,講究精美華麗。
反觀窮苦人家,鞋子對他們而言,是奢侈品。
很多弱勢的窮苦孩子,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擁有一雙鞋子。
但是一雙鞋子,幾年的盼望,最終仍不可得。
現在有些慈善團體提供各種救濟物品,不過很少有人捐獻鞋子,因為鞋子的大小尺寸不一,很難正好找到适合的受捐者。
所以,現在一些富有人家,如能把自己多餘的各種尺碼的鞋子集中起來,捐獻給需要的人,也是功德一樁。
二、悭吝聚集者的嗜好。
鞋子的款式、質地、類别很多,有拖鞋、布鞋、皮鞋、馬靴等,一些稍具身份地位的名媛貴婦,都有購買鞋子,甚至收藏鞋子的愛好。
最有名的莫過于菲律賓前總統夫人伊梅爾達,她鞋櫃裡的鞋子,不下百千雙,曾因瘋狂收藏鞋子而被指為生活奢侈。
其實,人生百年,哪能穿得了那麼多鞋子?所以不要把聚集鞋子當成嗜好,應該把鞋子分享給大衆,才是雅好,才是美事。
三、古代纏足者的夢魇。
說到鞋子,就讓人聯想到古代中國婦女的裹小腳,為了擁有一雙三寸金蓮,必須忍受多少痛苦,流多少眼淚,受多少不合人道的折磨。
現在有人拿出古代繡花鞋來展示,從中讓人看出古代中國婦女多少心酸血淚。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竟有如此之事,真是叫人匪夷所思。
可見文化需要精煉,一些不合人道、不合情理的文化,也不能不去除。
四、旅遊參訪者的幫手。
擁有一雙鞋子,就擁有足底天下,所以有人穿一雙合腳的鞋子,可以出外旅行參訪,甚至登山越嶺。
穿上一雙合适的鞋子,走遍天涯海角,都會感覺無比舒适方便。
尤其一雙合适的登山鞋,能讓登山者履險如夷,增加旅途的安全。
所以,愛護鞋子,就是講究立足點。
人生的立足點,不能不予以重視。
食存五觀
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該有一些想法。
平時說話,其實就是為了表達一些觀念、看法。
做事,不也是為了要完成一些理念、想法?就連吃飯,也有很多的觀念、想法。
佛教把吃飯的地方叫“五觀堂”(齋堂),意即吃飯時,應做“五種觀想”,述說如下: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吃飯時,須知我今日粒米進口,這是經過農夫辛苦種植,商人販賣,工人處理,家人燒煮,才能填飽我的肚皮,所以粒米的功德,豈是金錢所能衡量?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進而激發道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吃飯時應該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貢獻,足以享受這餐美食嗎?如寺院齋堂的對聯說“三心未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易化”,如此一想,慚愧心油然生起,自然進德。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我們到“五觀堂”(也叫“齋堂”)吃飯,叫作“過堂”。
這個用詞很有意思,意即告訴吾人,吃飯隻是經過齋堂一下,如同“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不可起貪嗔念頭。
在齋堂裡,面對好吃的東西,容易起貪心,不好吃的,則容易生起嗔念,所以必須要慎防自己的道心,要離開過失。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吾人之所以吃飯,就因為“餓病”發作,所以要以飲食為藥來治療餓病,因此三餐飲食隻是為了治病,為什麼要貪求執著呢?三餐飲食既是為求飽腹,讓身體健康,那就不應隻在美味上着意。
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
每日三餐,隻是為了維持身體的健康,以便可以修行,成就未來的事業、理念,甚至成道開悟,因此才借助三餐。
進食三餐,既是為成道業,那就應該發道心,要精進奮發,方堪受食。
飲食是人生所不可少的資糧,民以食為天,假如沒有飲食,人就無法生存,因此我們“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
吃飯應帶着感恩的心,帶着随緣的念頭,如同佛門的“托缽乞食”,要次第乞食,平等而乞,要不分貧富、不揀精粗、不計淨穢、不生增減。
能夠懷抱這樣的心,才是如法的乞食,才能合乎飲食之道。
吃的問題
吃,是吾人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不管熱食、冷食、面食、飯食,還是西式、中式餐飲,人總是要吃,吃飽了才能生存。
有人說,口是無底深坑,有的人好吃懶做,有的人甚至吃到傾家蕩産。
口是禍福的根源,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一張口,為人生帶來的問題着實不少。
現在隻針對吃的問題,表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