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補充人體所需的水分之外,另有深意。
現把喝茶的意義,略說如下:
一、泡茶之心。
當我們興起喝茶的念頭時,随手泡一杯茶,當下不會有太多、太大的貪念,既不想要升官發财,也不會希求世間給我什麼,隻想喝一杯清茶,可以疲勞盡除,妄念息下,悠閑自得,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假如偶爾三五好友,相約喝茶聊天,所費不多,談不上浪費,也不會暴殄天物。
大家在茶叙之際,彼此談心論道,交換意見,豈不快哉。
二、沏茶之情。
當我們準備泡茶時,先要準備好各種茶具,并且小心翼翼地把茶壺、茶杯洗淨。
當開水煮好,沏茶的時候,算好人數,茶葉要适量。
此刻的心情,最能體會開水的可貴、茶葉的美味、茶具的珍貴,所以沏茶之時,人性的真情流露,至為難得。
三、上茶之道。
中國是禮儀之邦,上茶之道向來被視為一個人品格操守的流露。
自從唐朝喝茶文化傳入日本後,直到今天,日本仍然保存着中國的茶道,不隻是待客以茶,尤其待客以心,就如在諸佛之前獻香、獻花一樣。
待客清茶一杯,雙手捧上,無限的心意,至情的流露,無比寶貴。
四、茶具之周。
過去古人喝茶,講究“喝茶之道”,并不像今人這麼簡化。
根據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當中有許多茶具,都以黃金為材質,且經巧匠鑄造。
中國的茶具之精美,可以表現族群的層次。
今日宜興的紫砂茶壺,在世界茶具之中,堪稱一絕。
尤其中國人品茗,不隻是茶具講究,連泡茶的技術、程序都有學問在,都讓人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五、飲茶之地。
中國人喝茶,不但講究茶具的精美、茶葉的質量、泡茶的方法、上茶的禮貌,尤其喝茶的地方也十分考究。
喝茶之地,不隻有茶樓、茶館,文人甚至蕩舟水上,或在湖水之濱、亭台一隅,大家聚會喝茶,吟詩作賦,享受浮生半日閑。
另外,一些鄉村老農,選在大樹之下,三五鄰居,一邊喝茶,一邊下棋,或是閑話家常,這種享受喝茶的人生樂趣,實非今日流連在舞廳、酒家之人所能體會。
六、茶禅之味。
喝茶,不但要喝出道來、喝出慧來,尤其如果能夠喝出禅來、喝出悟來,那就更奇妙了。
禅門裡,對于前來參學的學僧,都叫人“吃茶去”、“洗碗去”,或者是“掃地去”。
尤其有名的趙州禅師,你去參訪他,問他:“如何是道?”他說:“你去吃茶。
”你問如何開悟?他也叫你“吃茶去”。
什麼是道?什麼是悟?一律“吃茶去”。
這是說明,茶道中蘊含禅機無限。
所以喝茶,要喝清涼之茶、平和之茶、禅味之茶、無心之茶。
所謂“無心之茶”,裡面包羅萬象,柳綠花紅,另有一番世界。
花
世界上什麼東西最美?植物當中應以“花”為最!人當中,則是“笑容”最美。
另外,天上的白雲、水中的遊魚,都給人美的感覺。
花有多種,以季節來說,春天有桃、杏、牡丹,夏天有蓮、荷、石榴,秋天有菊、桂花、芙蓉,冬天有寒梅、杜鵑、水仙等。
花,給人美麗的印象,當春天來臨,百花齊放,那是一個多麼美麗的世界!過去的人都喜歡将花比人:人比黃花瘦、人比紅花豔!而且隻有美女才堪與花相比,可見花之受人尊重。
花不僅美麗,還有各種美德,舉例如下:
一、花之君子——菊花。
“花中君子”的封号,應為菊花莫屬。
所謂“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自古以來,名人雅士都喜以菊花抒發情懷,如陶淵明先生不慕世俗榮華,但他喜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适生活。
陶淵明愛菊,這是曆史上的名人雅事。
隻是現在的菊花,經過品種改良,種類繁多,而且花形豐滿,色彩鮮豔多樣,一如今之君子,已不像過去遺世獨立,傲然不群。
現在的君子也如菊花,身在塵世中,卻能揮灑自如。
二、花之隐士——蘭花。
蘭花生長在深山幽谷之中,猶如古往今來的隐士,也都習于避居山林,因此一般人說蘭花是隐士,比之倒也恰當。
隻是今之深谷幽蘭已被世人發現,一些名貴品種紛紛移植平地,家中庭院,随處可見。
正如隐士“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也不一定要居住深山,才能名為隐士了。
三、花之富者——牡丹。
閑花野草生長在路邊,并不受人青睐,假如是牡丹花、玫瑰花,那就人人喜愛了。
尤其牡丹美豔潤澤、雍容大度,一向被視為“富貴”的象征。
現在送人一盆牡丹,代表祝賀他“富貴滿堂”,也如送他聚寶盆一樣,自然令人歡喜。
自古以來,藝術家筆下也喜歡以牡丹為題材,将牡丹比為“百花之王”,更有“王者之香”的美譽,可見牡丹在花中的地位之崇高了。
四、花之學者——梅花。
松、竹、梅為“歲寒三友”,此中梅花不但清香撲鼻,而且愈冷愈開花。
梅花耐寒而能經得起霜雪的挫折,正如中國的讀書人,所謂“十載寒窗無人問”,一些清寒的讀書人,能經得起貧窮生活的磨煉,故能養成有思想、有節操、有磊落人格的讀書人風範,如此與梅花相比,真是一點也不差。
五、花之淨人——蓮花。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來就被比為修行的淨人而歌頌不已。
宋朝周敦頤先生尤其對蓮花情有獨鐘,他形容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他把蓮花清淨脫俗的特質,形容得入木三分。
蓮花的聖潔,也隻有宗教裡的修行人士,他們對金錢不沾鍋,對利益不貪求,對情愛不染污的情操,才堪可比拟了。
古人張潮曾說:“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豔,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