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叁·读书与学习

首頁
    水知道答案》一書中,提到他利用科學儀器拍下水的結晶,發現水跟着人類的愛嗔,呈現不同的反應,顯示水有生命。

    此外,過去也有人說過,山也有生命,青年的山、壯年的山、老年的山,在地理學家眼中都可以分辨出來。

    在佛教看來,宇宙所有萬物,一切衆生都是有情,都應該賦予生命。

    例如,有人問:花草樹木能不能成佛?隻要吾人成佛,我們心識中的宇宙萬物,哪一樣不能跟着我們成佛呢? 六、發現改變膚色之道。

    現代人對科學寄予許多希望,例如世界上的國與國之間,因為強弱、大小、貧富而不能平等相處,人類因為膚色黃、白、紅、黑,也彼此相互歧視。

    未來假如科學家可以通過基因工程改造,讓世間的人類統一膚色,不管紅、黃、白、黑,隻要一種就好,那麼世間也就沒有種族的歧視,豈不是和平在望嗎? 宇宙的空間是無量無邊的,世間的時間是盡未來際無窮無盡的,隻要人類應用智慧,不斷地研究,就會發現,如同佛陀所說:我觀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如一庵摩羅果在我手中而已! 教 育 人的最大本錢,就是“教育”,一個人即使天縱英才、資質優異,後天的教育仍然非常重要。

    教育可以變化氣質,增加知識,明白道理,提升人格。

    過去的人想要了解一個國家強弱,都先問這個國家有道無道?乃至一個領導人的好壞,也是看他有道無道?道德觀念的有無,就看他對教育的重視與否?所以教育關乎一個國家的發展。

     發展教育,也要懂得掌握要點,有的國家一味學習外來的文化,廢棄了自己民族文化之所長;有的國家廢止博大悠久的曆史文化,隻看重眼前的蠅頭小利。

    以下茲以教育的四點原則,貢獻諸方: 一、生活重于知識。

    一般人以為教育就是學多少字、讀多少書、知道多少常識,其實,教育最重要的是正确的價值觀與生活态度,例如,吃飯要有感恩的心情,穿衣要有物力維艱的了解。

    生活學的博士都懂得,一切都有因果,都是得來不易。

    在生活裡要有因果觀,有因果觀念就是教育。

    懂得感恩圖報、發心回饋,就是教育。

    有了生活的教育,就與單純獲取知識的教育不一樣了。

     二、道德重于功利。

    有的人以為教育隻是為了拿到畢業文憑,可以謀得高薪的工作,所謂“名利雙收”就是受教育的目的。

    實際上在教育的内涵裡,功利的價值隻是渺乎小哉,道德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例如,印度的甘地以不抵抗、不合作主義,為萬千民衆争取權益,樹立了自己的道德人格,豈是萬千書卷所能比?天主教的特蕾莎修女,一生救人無數,但是她更為人敬重的,是她一生感謝貧窮。

    教育固然可以給人勵志,發掘才華,貧窮也是一種磨煉,可以将自己的本性提升。

    中國古來多少帝王,如纣王、幽王等,将人與之相比,人皆不喜,因為無道。

    反之,有的人一生窮途潦倒,如蔡邕、蘇東坡等,他們風骨嶙峋,為人所重,可見道德重于功利。

     三、普濟重于接受。

    現在教育最大的缺點,就是重視功利,養成學子自私、貪吝,凡事隻為自己的利益,不為天下蒼生謀福。

    但是真正的教育,必須要有菩薩的發心,如釋迦牟尼佛及跟随他的十大弟子等一千二百五十人、耶稣的十二門徒、孔子的七十二賢人等,這許多人因為受到老師教育的感染,興起獻身普世人類的發心,因此能留名青史。

    所以,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普濟思想,才能顯示出受教育的學子,其人格不同于一般。

     四、自覺重于他教。

    在佛教裡的學生有兩種,一種是“聲聞”,一種是“緣覺”。

    聲聞是經由老師教導而悟道,緣覺就不一定有老師教導,自己觀因緣、自發自動、自己追尋、自我覺悟。

    所以,教育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團體教育,但真正的教育在于自己,自己無心于教,所謂“講者諄諄,聽者藐藐”,也無濟于事。

    佛教的教育,就是“覺”的教育,但是先要“自覺”,而後“覺他”,進而才能“覺滿”。

     俗雲:“一鬥米養一個聖賢,一擔米養一個江洋大盜。

    ”孔子的學生也不一定個個都成為聖賢,陽虎、子路為其所不喜也,佛陀也有提婆達多為叛徒也。

    所以,沒有自覺的教育,不易成也,自己沒有自覺要向上、向好、向善,即使有再好的明師,也教不成,所以教育要靠“自覺”最重要。

     老 師 “人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

    ”要學習,就要有老師。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中國人一向尊崇五倫“天地君親師”,老師能與天地君親同等并列,可見其受人尊敬的程度。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可見老師也不一定指什麼特定的人士,隻要能開導我們,影響我們,指示我們,讓我們能受教、受益的,都是我們的老師。

     過去的人,以社會為學校,社會就是我們的老師,有的人上圖書館自修,圖書館也是我們的老師,甚至一部字典,都是我們無言的老師。

    可見天地之間,豈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實世間萬物,皆可為師。

    試舉其例: 一、以自然為師。

    大自然有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湖泊、樹木花草,這一切的生長、運轉,都有它的規則。

    時當深夜,我們就知道,再過幾個小時太陽就會出來。

    現在是上旬或下旬,我們就知道月亮将以什麼樣的形态露面。

    春夏秋冬,就是時間的自然定律;生老病死,就是人生的自然循環;成住壞空,就是世界的自然道理,所以大自然就是我們的老師。

    隻是,登高山雖然可以望遠,卻也有發生山難的危險。

    河流可以劃船,逍遙自在,但旋渦逆流,也能讓人沉溺。

    這些自然的現象,人經曆并習慣以後,就能與自然共存,甚至以自然為師,從自然界學到寶貴的道理,懂得如何在人間生存。

     二、以聖賢為師。

    聖賢是人格完成、道德崇高、學有專精、經驗豐富的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