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首頁
    心不忙”,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思考】 1.為什麼忙碌的時候,要有空閑的心情? 2.如何在空閑的時候,要有忙碌的感受? 3.請用一句話談談你的心得。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心若閑,事多人忙心不忙;心不閑,事少心忙人不忙。

     越多做,越能做;越會忙,越能忙。

     身忙,猶是小事;意亂,才是禍源。

     忙,能發揮生命的力量;忙,能靈活身心的機能。

    因為滾石不生苔,流水不生腐。

     愛的教育 教育的課程在啟發心智,教育的要訣在觀機逗教。

     教育的基礎在生活習慣,教育的目的在完成人格。

     【提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提倡愛的教育,以愛的教育代替打罵教育。

    何謂愛的教育?從事愛的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者本身要有寬廣的心量、耐煩的性情、理性的态度,才能以愛的方式教育學子、影響學子、改變學子。

     愛的教育是感化、是包容、是關懷,是給學習中的孩子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自我覺醒,改變自己不良的習性,而非縱容、姑息、溺愛,愛的教育是讓孩子能夠明白事情的對錯,内心能夠欣然接受。

     【正文】 《說文解字》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人類的文明與智慧須透過教育來傳承,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能提升個人的氣質與人格道德,能讓我們成為情理兼備的人。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不論何種教育一定要能讓受教者接受,否則難以達到教育之功效。

    佛教中最偉大的教育家,首推佛陀,佛陀孜孜不倦地說法四十九年,有教無類,觀機逗教廣度衆生,隻因對衆生有滿懷的慈心悲願,希望有情衆生都能離苦得樂,解脫煩惱的束縛。

    因此,不論用任何教育方法,“愛的教育”是根本的原則,所謂愛的教育是以愛心、慈悲心、智慧心,還有權巧方便之心,來令受教者歡喜納受,而能令受教者自動提起“自我覺照”“自我觀照”之心是最重要的。

     日本江戶時代,有一位仙崖義梵禅師,在他的寺院裡,共有一百多位弟子跟随禅師學習。

    其中有一位年輕的沙彌,因為年紀還小,玩心很重,每每在晚飯之後,偷偷地溜到後院去,然後用一個高腳凳墊腳,翻牆到外面去遊玩。

     有一天,沙彌又翻牆出去夜遊,正好仙崖禅師在夜裡出來巡寮,發現後院的牆角有一張高腳的凳子,知道有人偷溜到外面去。

    禅師沒有驚動任何人,隻是靜靜地将高腳凳移開,然後站在牆邊等候。

    沙彌夜遊回來,不知道凳子已經移走,一腳就踩在仙崖禅師的肩上跳下來,然後他才看清楚竟然是禅師,驚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仙崖禅師非常慈祥溫和,一點兒都沒有責備他,反而安慰他說:“夜涼如水,小心受涼。

    趕快回去加一件衣服吧!” 雖然仙崖禅師從未對任何一個人談起,但從此以後,寺裡再也沒有人在晚飯後出去夜遊了。

     成功的教育是要讓學生能接受。

    不接受,等于用水澆花,不澆在根部,而澆在石頭上,是無法受用的。

    仙崖禅師以關懷代替處罰、責備,留了更大的轉圜空間,讓弟子自我覺醒,反而達到了教育的效果。

     【思考】 1.簡述教育的目的。

     2.佛陀為什麼是佛教中最偉大的教育家? 3.仙崖禅師以什麼樣的方式教導學人? 4.分享一則成功的教育。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上等教育家,教導做人和處世;中等教育家,教導做事和知識;劣等教育家,什麼都不會教導。

     現代教育,除了身教、言教外,還必須“心教”。

    心教是借着宗教對心靈淨化的功效,使人人心靈淨化,如此,社會才會充滿善意的關愛及理性的法制。

     改革來自決心,創造來自用心,教育來自愛心,服務來自發心。

     從事教育的人,如能開啟禅的幽默、活潑、灑脫、自然等特性,必能在肯定自我、惜福結緣、慈悲感化、方便靈巧中教育下一代。

     身教勝于言教 要勸化别人,首須端正自己,此乃“身教勝于言教”。

     要辯解譏毀,先要健全自己,所謂“事實勝于雄辯”。

     【提要】 教育的方式有多種,其中身教最具有說服力,最為人所接受。

    教育工作者的個人行儀,也常為社會大衆所重視,因為個人的行儀會直接、間接影響受教者,若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做良好的表率,無形中能夠潛移默化影響他人。

    對于一個重視教育者,在教育别人之前,必先樹立自我良好的修為,才能為他人所肯定。

     【正文】 有一位學生天真地向老師報告:“老師!我很忙耶!我媽媽規定我每天都要看兩個鐘頭的書。

    一口氣看書兩個鐘頭,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呢!”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