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首頁
    力争氣,能以願心為動能,能夠化悲憤為力量,才有前途未來。

     一個人之所以會生氣,主要是心裡的悶氣太多了,希望我們要争氣,不要生氣,更不要洩氣;洩氣的皮球,則什麼也不必談了,唯有自我争氣,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思考】 1.為什麼一般人遇到事情容易生氣而非争氣? 2.如何争氣而不生氣? 3.分享生活中争氣而不生氣的經驗。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争氣,但不生氣;好強,但不逞強。

     做事要有生氣,處人要有和氣。

     脾氣要變成志氣,意氣要變成才氣,怨氣要變成和氣,生氣要變成争氣。

     發心立願 隻要有願心,世界無遠近。

     隻要肯發心,人間無苦樂。

     【提要】 《勸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土地也是一樣,若不去開發,終究一片荒蕪;心地,若不去開發,能量無法發展。

    所以,每天要不時地發心,不時地立願,發心越大,立願越堅,成就必然越大、越多。

     【正文】 發心,就是建設自我;立願,就是确立目标。

    一個人甯可無學問,不可以無道德;甯可無能力,不可以無發心。

    願從心生,發願就是發心。

    心一發,則志可立;心一發,則願可成。

     運動員參加賽跑的時候,需要有終點;參加射箭比賽的時候,需要有鹄的。

    在人生的旅途上,也需要有目标,才能勇往直前。

     每個人從小或多或少都曾有過想要當科學家,或是做教育家、工程師、飛行員、醫生等夢想,這就是立志。

    長大以後,真正如願以償的能有幾人?有些人固然是因為有了新的人生規劃,然而多數人則是因為沒有願力做後盾,因為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不能堅持理想,所以導緻半途無疾而終。

     立志發願就像汽車加足了汽油,又如時鐘上緊發條,産生了前進的動力,所以才能轉動不停。

    反之,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目标,就如船隻缺乏指南針,如何在茫茫大海裡航向彼岸? 發心立願是推動我們成聖成賢的力量。

    在佛教裡,諸佛菩薩因地①修行時,沒有不立下恢宏的大願,例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觀世音菩薩的十二悲願等。

    佛菩薩發了願,正如學生訂了功課表,有了目标,有了動力,才能循序漸進地逐步實現理想。

     古來多少聖賢英雄,也是靠立志發願而有成,例如玄奘大師發願光大佛教、梁紅玉巾帼不讓須眉等。

    因此,做人必須要發心立願,發心才有動力,立願才有目标。

    今日社會尤其需要人人發心立願。

    例如:身為警察要發願恪盡職守,除暴安良,打擊犯罪,消除社會的歪風邪道;身為家庭主婦要發願孝順公婆,教育兒女,體貼丈夫,讓家庭和諧美滿;身為學生要發願用功讀書,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和睦朋友,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甚至人人都可發願,每日把歡喜布施給别人,把快樂分享給大衆,使社會充滿祥和之氣。

     發願就像開采能源一樣,心裡的能源是每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

    唯有人人經常發心立願,才能為自己留下曆史,為家庭留下貢獻,為社會留下慈悲,為世界留下光明。

     【注釋】 ①因地:指修行佛道之階位,亦指由因行至證果間之階位。

     【思考】 1.試述“發心立願”的重要性。

     2.請例舉佛菩薩發願的内容。

     3.請分享高僧大德,發心立願的故事。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慈悲智慧是心靈的财富,發心立願是精神的動力,勤勞精進是軀體的資産,真如佛性是永恒的寶藏。

     不管做任何事,一定要有力量,力量來自我們的發心立願,來自我們的慈悲力、智慧力、信仰力、道德力。

     耐得住 以信心、耐心耕耘的田圃,收成必定豐碩。

     以恒心、善心栽培的果園,結果必定甜美。

     【提要】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賽跑,有耐力,能支持到最後的就是成功者,倘若中途脫隊,放棄了都不行。

    因此,隻要我們有恒心到達目标,即使比别人慢完成也沒有關系,到達終點時,一樣會有人為我們喝彩。

     【正文】 在我們的社會團體,乃至生活周遭,常見一些大器晚成的人,經過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