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首頁
    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向前進,雖然未能在短時間内平步青雲、飛黃騰達,但時間會證明一切,時日一久,腳踏實地的人将為人所肯定,備受大衆愛戴、深受人們喜愛。

     【正文】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從基礎開始,比如,運動員要在競賽場上有亮眼的表現,平日就要把基本動作練純熟;舞者想表現出優美的舞姿,平時就要勤練基本功夫;蓋一棟房子,牢固的地基很重要。

     《百喻經》記載:有個愚蠢無知的富人,到另一個富翁朋友家拜訪。

    他看到朋友的住家是華麗寬廣的三層樓,非常羨慕,心想:“我的财産并不比他少,為何不也來蓋一座三層樓呢?” 于是他請來了木匠,問道:“你會蓋三層樓嗎?”木匠說:“會的。

    ”富人就說:“那好,請你建一座三層樓,像某富翁那座樓一樣華麗寬廣。

    ”于是,木匠領着一群工人打地基,忙個不停。

    富人看大家忙碌的樣子,但卻看不見有三層樓的影子,就問木匠說:“你們在做什麼啊?”木匠回答:“在蓋三層樓呀。

    ”富人又說:“可是你們怎麼老是在下面挖土呀?我要建三層樓呢!”木匠說:“是啊!要先挖地基,再一層一層蓋上去呀!”豈知富人堅持說:“我不要蓋下面兩層,我隻要第三層,你隻要蓋最上面的那一層就好。

    ” 木匠一再地解釋,都沒辦法動搖富人隻要蓋第三層樓的決心,不得已,他隻好停工回去了。

    這則譬喻故事,告訴我們不切實際,空談理想,永遠也沒辦法達成目标。

     又好比“蜀之鄙有二僧”的故事。

    在四川的邊境有兩位出家僧人,一位貧窮,一位富有。

    有一天,貧窮的僧人對富有的僧人說:“我想去南海朝山。

    ”富者說:“你要怎麼去呢?”窮者說:“我有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者說:“我數年以來想雇船去,到現在還未能成行。

    你怎麼可能到達呢?”到了第二年,貧窮的僧人從南海回來了,特地去拜訪富僧。

    有錢的僧人面露慚愧之色。

     有一句閩南語俗諺:“暝時全頭路,日時無半步。

    ”意思是說,晚上躺在床上時,腦中拟訂了很多計劃,打算白天要有一番作為,但是真正到了白天時,昨晚想的計劃卻沒有實踐分毫,一語道破了很多空想家的毛病。

     一件事情的成就,切實的行動占十分之八,故,“想”不能把事情做好,腳踏實地去“行”,才能将事情圓滿完成。

    腳踏實地,耐煩有恒,不投機取巧,不好高骛遠,因果自然不會辜負我們。

     【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為何? 2.試述一則“腳踏實地”或“好高骛遠”的經驗。

     3.請撰寫三百至五百字的讀後感言。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人,能得到曆史的肯定;好高骛遠,虛浮懶惰的人,逃不過曆史的審判。

     擁有才華,但不肯腳踏實地,很難成功;珍惜因緣,更知道勤奮認真,必定勝利。

     從我做起 一切好事,從我本身做起;一切好言,從我口中說出。

     一切善心,從我内心開發;一切善人,從我至誠禮敬。

     【提要】 一個人所生存環境的好或壞,與大衆都有連帶關系,人人都有責任,不能凡事都一味地怪罪他人,要求别人,而不知一切善行應該從自己先做起;從自己做起不但是好的模範,同時也能讓自己受益無窮,若隻是一味地用高标準來衡量别人,不但對方痛苦,自己也不會快樂。

     生活中若自己能奉行三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意存好心,讓周遭的親朋好友,感受到自己的善心美意,自然能夠帶動起真善美的風氣,提升生活的品質,所到之處洋溢歡樂和諧的氣氛。

     【正文】 生活中我們常要求别人要這樣、要那樣,希望别人如何、如何,對他人的要求或期許,若未達到理想标準,内心即産生許多的埋怨、不平,氣憤難消。

    隻是我們不妨想一想,當我們不斷要求别人的同時,自己又做得如何呢? 禅宗黃檗禅師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當作如是求”,就是要我們求助自己;“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意思也是要我們反求諸己。

     自古以來的聖賢,成就蓋世的功勞,大部分都是以身作則,自我要求很高,才能成就事業。

    他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凡事靠自己,因為萬裡的路程,要靠自己邁開腳步,别人不能代替我們走路。

     禅宗有一則公案,有兩個人結伴外出參學,其中一人心生退卻,另外一人鼓勵他:“我會盡力幫助你,但是有三件事我幫不上忙,一是吃飯;二是拉尿;三是走路。

    ”意思是說,你要自己解決問題,才能一起上路。

     有一隻小蝸牛,總是嫌自己背上的殼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羨慕天上的飛鳥,有天空守護;它羨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