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首頁
    迷悟之間 迷惑時,我們失去所有時間。

     開悟後,我們擁有一切世界。

     【提要】 心,是升沉的樞紐。

    我們的心,一心開二門。

    一念頓悟,可以放下身心,解脫自在,不受熱惱;一念生迷,就會鑽牛角尖,掀風起浪,不得安甯;一念開覺,當下轉凡成聖,煩惱也可以化為菩提。

    一念迷悟,影響我們的一生,甚至臨終一念,來世去向,立即決定。

     【正文】 迷者,即是衆生;悟者,即是佛。

    在迷境裡面,我們的妄心、妄識交相争奪;在悟的境界裡,能知道自己的真心安止何處,無着亦無系。

    所以迷悟之别,就是凡夫與聖者的分界線。

     什麼是迷?什麼是悟?我們常常說:“衆生癡迷。

    ”所謂“迷”,就像閉着眼睛一樣,一層眼皮遮蔽了一切,使我們看不到外面真實的世界及美麗的山川花木,而終日生活在黑暗、茫然之中。

    一旦我們張開了眼睛,看到光明的世界,看到山河壯麗、日月争輝,萬物欣欣向榮,才知道以前那個黑暗、茫然的世界隻是一種假象而已,這就是“悟”! 一念迷,愁雲慘霧;一念悟,慧日高懸。

    好比鳳梨、葡萄的酸澀,經陽光的照射、和風的吹拂,酸澀就可以成為甜蜜的滋味。

    所以能把迷的酸澀,經過一些自我的省思、觀照,當下就是悟的甜蜜了。

     每個人在日常行事之中,總有一些“迷”與“悟”的牽扯,有的時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你看!多少為情所困而自殺的男女,隻因“一念之間”想不開,結果徒留悲痛于人間。

    你看,多少為财所動而萌生殺機的歹徒,隻為“一念之間”财迷心竅,害人生命,結果自毀前途,永留罵名在人間。

     生活中有人處于迷的世界,也有人從迷轉悟,悟後的世界寬廣無比。

    明朝憨山德清禅師雲:“但能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

    ”藥山禅師悟道之後,看萬事萬物“榮也好,枯也好”,雖榮猶枯,雖枯猶榮,何等自由逍遙! 古來的禅師大德,一旦轉迷成悟,當下盡離貪、嗔、癡諸煩惱,心中呈現的是一片光明歡喜的悟境,就連無情的草木林石都沐浴着他的法喜而欣欣向榮。

     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如何轉迷為悟,轉識成智,轉苦為樂?現前的這一念心,即是關鍵。

     【思考】 1.這篇文章内容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2.現代有哪些環保危機? 3.佛教對生态環境的保護,做了哪些貢獻?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世間最貴者,即為尊重生命;世間最惡者,就是殘殺生靈。

     尊重别人的自由,尊重生命的價值,尊重大衆的擁有,尊重天地的生機。

     念飛禽有網捕之苦,故應尊重生命自由之權;念家禽有湯镬之苦,故應節制自己口腹之欲;念貧困有餓凍之苦,故應伸出慈悲救濟之手;念衆生有生死之苦,故應萌生護佑解脫之心。

     無常 因為世事“無常”,所以文明才得以進步。

     因為生命“無常”,所以未來才抱有希望。

     【提要】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這是無常的寫照。

    其實,無常是宇宙中最自然不過的現象,古來多少文人雅士莫不為文作賦感悟無常。

    例如,《瑜伽焰口》中的“将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不禁令人生起了無常之感。

    但是,話說回來,其實無常也很好,因為無常,社會才能進步;因為無常,未來才有希望。

    當一個人能夠從生活中,體悟無常,會更珍惜生命;了解無常,會更珍惜擁有;明白無常,就能珍惜因緣。

     【正文】 “諸行無常”是佛教的真理,世間上的一切有為法①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随着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是三世遷流不住的,所以說無常。

     《阿含經》雲:“積聚終銷散,崇高必堕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

    ”無常又可分為: 一、人身無常。

    《維摩诘所說經》舉十種譬喻——聚沫、泡、焰、芭蕉、幻、夢、影、響、浮雲、電——來說明人身無常。

    有身就有苦,就有煩惱;是身乃衆病所集,不能依靠。

     二、人事無常。

    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因父母相繼去世,而對無常有更加深刻的體會,乃作《七筆勾》,啟迪世人,文中說明“孝子賢孫、魚水夫妻、貴子蘭孫、富貴功名、家舍田園、蓋世文章、風月情懷”等都是無常的。

     三、生命無常。

    人命在呼吸間,一口氣不來,就結束了這一期的生命。

    唐朝龍牙禅師雲:“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将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即是對無常最好的寫照。

     唐朝秀才崔護,清明節回老家祭拜祖墳,偶然在村莊上遇到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内心非常喜歡,又不好意思直接表達出來。

    第二年清明,他又回鄉掃墓,希望在村莊上重新邂逅那位姑娘,可是怎麼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