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日经供养持诵不同第三

首頁
    手。

    次授淨華。

    略為宣說住心品中菩提心實義。

    令知自歸依處作真正發心至誠殷重憶念一切諸佛。

    所以然者。

    以行者能發佛心即是佛子。

    當受法王子灌頂之位生如來種性中故。

    當動止雲為不忘諸佛。

    今此經中每将說一切真言辄雲普歸命一切諸佛。

    即是此意也。

    言淨佛者。

    聲聞法中阿羅漢亦名為佛。

    諸餘大乘未了義經亦有成佛義。

    然不得名為遍淨。

    今正明本心常佛故以淨字甄之。

    梵本正翻佛家當雲佛部。

    是種族部類之義也。

    時阿阇梨觀弟子身作五輪以五字持之。

    兼于心華台中置阿字等使即同大日之體。

    以入佛三昧耶印印其頂上。

    次以法界生印印心。

    又作轉法輪印印臍輪上。

    各三誦彼真言。

    次即轉彼心中阿字門為縛字門。

    以金剛薩埵印印諸支分所謂五處。

    所以如此為欲成彼金剛事業也。

    時阿阇梨亦當更以三昧耶等而護持。

    次取新淨白疊或餘缯帛。

    先以不動真言如法作淨。

    複用本部真言三轉加之。

    如作大日曼荼羅即用毗盧遮那真言。

    蓮華手金剛手亦當準說。

    用此淨帛周覆弟子面向門當深起慈悲護念之心耳語告彼三昧耶。

    或勿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

    此一偈當于轉字輪漫荼羅行品中說之。

    又觀彼頂上有一啰字。

    字上安點。

    故雲嚴以大空點(此是囕字也)此字四邊遍有光炎。

    猶如華鬘連環不斷。

    字中又遍流出白光如淨滿月之晖。

    以此淨法界心所持故能除内外諸障。

    次引至第一重門遜那優那二龍王守衛之處令正當門廂不得前卻。

    師當為彼結作三昧耶印三遍誦彼真言置華印上。

    令弟子至誠心向道場散之。

    随華所堕之處當知即是行人往昔因緣法門善知識。

    即依此方便門進趣修行也。

    瞿醯雲。

    将入壇時阿阇梨應作是言。

    我某甲如法作此曼荼羅将弟子入。

    随其福德種性及與成就所堪法器。

    唯願于此曼荼羅中示現其相。

    既散華已。

    次應開面令瞻睹道場。

    以歡喜心而告之曰。

    汝今觀此妙曼荼羅深生敬信。

    汝已生諸佛家。

    諸明尊等同共加護。

    一切吉祥及與悉地皆悉現前。

    是故堅持三昧耶。

    或于真言法教應勤修習。

    次令弟子以香華等普供養曼荼羅聖衆。

    即于道場授與本真言印令坐一處誦之。

    次引餘人。

    凡阿阇梨當觀華所至處辨其性類。

    若随佛首上當成就佛頂及毫相等。

    堕面上應成就佛眼。

    在身中分當知成就諸心。

    若堕下分成就諸使者等。

    又随佛身上中下分知上中下成就。

    蓮華金剛手亦然。

    自餘諸尊但知上中下之相。

    若華堕去彼尊遠者久遠方乃成就。

    若随諸供養院随所屬之尊授彼真言。

    若堕兩尊之間當觀其近遠。

    若華先堕内院即移出外院者彼人信心不具。

    若強持誦得下成就。

    随諸界道及行道院者彼人無決定心不獲成就。

    若彼欲更擲者應為作護摩然後擲之。

    餘如彼說也。

    次當為弟子作寂然護摩。

    是扇底迦法亦可翻為息災也。

    此是一種支分。

    今如來答中約行事次第故說加持教授分未竟。

    即于此中間說護摩。

    或可與灌頂等法合為一種支分耳 七十七護摩法(别出) 七十八儭施師法 行者護摩竟應教令儭施 金銀衆珍寶象馬及車乘 牛羊上衣服或複餘資财 弟子當至誠恭敬起殷重 深心自忻慶而奉于所尊 以修行淨舍令彼歡喜故 已為作加護應召而告言 今此勝福田一切佛所說 為欲廣饒益一切諸有情 奉施一切僧當獲于大果 無盡大資财世說常随生 以供養僧者施具德之人 是故世尊說應當發歡喜 随力辨肴膳而施現前僧 經雲行者護摩竟應教令儭施以下是答秘密主問中雲何供養師句猶屬加持教授支分也。

    所以自教弟子令其儭施者非為貪着是物而求索之。

    為發生彼善根成就灌頂功德故。

    若弟子能以内外所有種種資财為求大事因緣無所悭惜。

    至誠殷重奉報傳法之人則能摧壞無量宿障。

    又自見壇那利益深生慶幸之心。

    我今舍此世間所愛之财。

    五家所共多諸過患用資無上法寶。

    正法之财。

    遍施衆生常無窮盡。

    如是思惟已其心歡喜。

    歡喜故則離疑悔。

    故便得内寂安樂而住。

    然後以法水灌之則能永離塵垢也。

    若無物者乃至舍身而供養師。

    謂以此身奉事供給阿阇梨。

    不憚疲苦。

    常不舍離。

    咨求正法。

    乃至不惜軀命。

    為求道故。

    爾時阿阇梨感其殷重生悲念心。

    誨以深秘方便。

    乃至自所受持真言功行垂滿。

    于道場中作法回用施之。

    少用功力得大成就。

    此是諸施中上也。

    瞿醯雲。

    弟子當于護摩處以至誠心頂禮阿阇梨。

    先當奉獻衣裁二。

    然後舍施餘财。

    又彼雲。

    是灌頂了廣示曼荼羅相。

    教真言印方乃奉施。

    與此經不同。

    任随所用耳 七十九灌頂壇法 以下明灌頂法亦屬加持教授分。

    然此灌頂亦通諸餘法事。

    或可别為一種支分也。

    阿阇梨作第二曼荼羅當與中曼荼羅相對去大曼荼羅二肘。

    第二是。

    次少義。

    即是相待言之也。

    凡大爐應當中胎。

    若處所不便得漸移近南。

    乃至對西南角。

    此是灌頂壇。

    又在火壇之北。

    亦令四方均等。

    唯置一門。

    門向壇開也。

    其壇四角外畫四執金剛。

    火方置住無戲論。

    涅哩底方置虛空無垢。

    風方置無垢眼。

    伊舍尼方置被雜色衣。

    壇中作八葉大蓮華王鬘蕊具足。

    于四葉中置四伴侶菩薩。

    帝釋方曰總持自在王菩薩。

    焰摩方曰念持。

    那伽方雲利益心菩薩。

    夜叉方曰悲者菩薩。

    其四隅之葉置四奉教者。

    火方名著雜色衣。

    濕哩底方名滿願。

    風方名無礙。

    伊舍尼方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