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及總别壇。
皆如下文觀之。
若第三三昧耶人入總别壇。
準警發時。
以金剛手大真言王。
三部三事等法觀之
三凡圖畫法。
先建内心蓮華藏竟。
次造第一重。
次造第二重。
次及第三重世天。
此文雖爾行法不爾。
二品圖尊先第一重。
次第三重。
次第二重。
及轉字品絣線。
先第一重。
次第三重。
次第二重。
以此為定。
故須爛脫讀之四中台三重夾門皆豎門标(雲雲)
四維量幢竽四門四維皆置三昧耶形。
每于際曲置金剛橛。
總用五十二枚。
三重例爾。
其餘莊嚴同入秘密位品
五備五色線以二明王随一加持每盡了即下橛圍之。
三重皆爾。
此品亦有五法。
加前一種以為六法前品四法合成十法。
言五法者
一。
經雲。
秘密主。
谛聽。
彼密印形相敷置聖天之位。
威驗現前。
三昧所趣。
如是五者往昔諸佛成菩提法界虛空行。
本所誓願度脫無餘衆生界為欲利益安樂彼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故。
釋雲。
略說五事。
謂印色尊位及住并三昧。
印謂手印契印也。
改為形相也。
色謂本尊形相分明差别(置者方圓半月三角之類也)尊位謂曼荼羅中所住方位各各有處所也(布置聖位)住謂本尊之像非直畫而已。
由真言印等所引故來至本座。
加威而住現威驗也。
三昧謂随上中下分寂忿悅等儀相也。
請本尊如法為印及形相配置尊位。
威驗現前住于三昧所趣也。
具明此五緣方便故世出世間所有曼荼羅皆能解了
二。
經雲。
當知此最初悲生曼荼羅。
從此流出諸壇各如其本教。
事業形悉地安置諸佛子。
釋雲。
流出者謂人了解此秘密法一切世出世壇皆于中流出。
随義相應可解。
略有四種秘密之法。
謂事業(即是從初至末緣壇種種事業所應作者)形(謂本尊等形顯分段也)悉地(即所成果)安置位(即置本尊方位)了解此四法即通一切流出之法(更問)從此流出諸壇皆依本教所說也
三。
經雲
一切如來座及諸佛智子
悅意妙蓮華世間稱吉祥
釋雲。
如世人以蓮華為吉祥清淨悅可衆心。
今秘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蓮華為最深秘吉祥。
一切加持法門之身坐此華台。
然世間蓮華亦有大小開合淺深不同。
心地華台亦有權實開合等異。
若是佛位當作八葉芬陀利華。
白蓮華也。
開敷四布。
若是菩薩。
亦作此華而令半敷。
勿令極開(其華或白或黃或寶皆得。
但赤色者世間下華)
緣覺諸聲聞所謂邊智者
當知所敷座芰荷青蓮華
釋雲。
若緣覺聲聞當坐于華葉之上。
或坐俱勿頭華葉。
此是青蓮華也。
是青色。
别有青蓮華種。
非此類也。
坐芰荷青蓮葉也。
除此如所應。
念居其地分。
釋雲。
若淨居諸天。
乃至初禅梵天等(世間立号為梵天)皆坐赤蓮華中。
其純赤(世稱為座王)若欲界天及地居等各随其位而用表之。
如帝釋像即畫須彌山王。
山神坐山上水神坐水上。
樹神坐樹。
城神坐城。
如是甚多可以意得耳(以下諸天但分地為坐。
謂欲界等天或坐草或幹葉等也。
憶念不忘雲雲)
四經雲
如來部真言及諸正覺說
當知白與黃金剛具衆色
觀自在真言純素随事遷
然大略有三部。
毗盧遮那是佛部。
即是如來法界之身一向白色。
次觀世音即是阿彌陀佛也。
其身黃色。
次金剛藏即是釋迦牟尼。
其身赤黃(即新色也)佛說諸真言及諸佛所說者。
上言佛是舉佛部。
下言諸佛是佛所說真言。
謂毗盧遮那所說也。
如來部中諸真言部。
謂從佛所生乃至諸神佛所許可皆佛部也。
下雲諸佛者直是諸佛所說。
不通菩薩以下也。
此二種皆具二種。
謂白黃也。
此但雲應當知以白黃和合也。
謂不太黃太白也。
雜雜色謂具五色。
次第應當知金剛手雜類。
觀自在諸真言自事分者。
謂随事分别而用之也。
佛部一向是息災用。
其色當白。
自事業外分觀音純白。
然其部中則随業變轉也。
蓮華部一向是增益用。
其色黃。
金剛部一向是降伏用。
其色雜雜色。
謂具五色。
亦随一部中自有三事分别。
如佛部中自有息災增益降伏也。
若息災即依本法而作白色。
若佛部作增益時。
但依此法而作黃色。
若佛部中降伏者。
但依此法轉作雜色。
即是也。
如佛部者當知蓮華部金剛部類可解也。
自事分者謂随色類而分其事也。
觀自在諸真言者。
此中諸聲即是舉蓮華以例佛及金剛部也
五。
經雲
四方相重普輪圓如次第
三隅半月輪而說形亦然
初應知色像所謂男女身
或複一切處随其類形色
不思議智生是故不思議
應物有殊異智智證常一
乃至心廣博當知是其量
座印亦如是以及諸天神
次說曼荼羅。
形計合息災在前。
今随聲便事增益在前也。
諸增益事曼荼羅方□而中黃色。
息災壇圓○而中白色。
降伏壑三角△其中黑色。
攝召壇半月?其中雜色。
攝召謂雜取物呼召等也。
經雲四方普者是舉一例諸也。
如中檀方者乃至外陀皆方。
若中圓者乃至外院次第皆圓檀。
中方謂方則普皆方。
若圓亦如是次第也。
三角亦然。
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