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三股嚩日羅(二合)中胎八葉華上及餘三重各置諸尊秘密印相。
又于中胎佛位之前置本尊印并置一瓶。
所餘灌頂四瓶在四隅際。
門外别置一瓶以降三世加持。
自餘供養儀軌皆如第二品中說。
既供養已。
應作三種護摩。
為欲遣除毗那夜迦故。
應用成辨諸事真言作阿毗遮噜迦事。
為自利益故應以當部之心作補瑟征迦事。
為息諸災難故以當部母作扇底迦事。
如毗盧遮那眷屬即以虛空眼真言或依第二品中寂災真言。
加護摩法蘇等諸物以三事真言各供養百遍。
或增加其數。
次為諸真言主等各供養七遍。
其上首諸尊亦當加之。
或用寂災真言通供養百遍。
乃至不辨者應作七遍或三遍已然後灌頂。
其中胎寶瓶亦如前。
每日以不動尊加持竟。
在華台上者又用正等覺心加持。
在四隅者四菩薩加持。
本尊前者用彼真言持之。
當令助伴次第為其灌頂。
或請阿阇梨令作灌頂。
若依蘇悉地法先用軍吒利瓶第四用所持真言瓶。
其餘二瓶随意取用。
如彼具說也。
将灌頂時。
行者安住蓮華台上觀?啰字門。
自焚其身悉為灰燼已。
既灌灑竟還用?嚩字門生之。
以秘密瑜伽觀自身作大悲漫荼羅竟。
應以牛黃塗香薰香芥子線钏衣服等以自莊嚴。
複當敬禮諸尊旋繞供養。
為息障故更作護摩後發遣。
以此因緣故諸尊歡喜令悉地速成也
經雲。
山峰或牛欄。
及諸河潬等。
四衢道一室。
神室大天室者。
是略辨作成就處所。
蘇悉地雲。
若上成就于山上作。
中成就于池邊作。
下成就随處而作。
或與真言相應之處當就彼作。
不依此處成就稍遲。
于有舍利制底中作一切内法真言皆得成就。
然佛生處等以大塔中最為勝上。
若于菩提道場作法者一切魔事不能留礙。
凡猛利成就于冢間作。
或于空室中。
或于一神獨居之廟。
或向獨樹下。
或于河邊作之。
若欲成就藥叉法者林間作之。
欲成就龍王法于泉邊作之。
欲成就使者法當于人民集會之處作之。
若欲成就入穴法者于窟中作之。
此中深秘釋者欲作上成就時非但選擇名山超出諠卑之境。
多有清泉華果處亦當安住如是菩提心山超出覺觀戲論多生總持功德處。
以内外支分相應故能以不思議法力轉成世間悉地之果。
若不得如是高山次擇平地則以牛欄為勝。
以離聚落愦鬧又潔淨故。
牛是修觀行者。
調柔通達之心以生正法根牙堪能續出五種醇味。
欄以無戲論戒命風靜息。
于功德田中而收養之。
比六根清淨高山又為其次也。
河潬是自為洲渚之義。
阿含以四念處觀為自洲不異洲自歸不異歸。
今此宗于本處作本尊身。
亦是修身觀義。
言行者雖未得一切調柔。
但能造斯觀者亦能滌除業垢之命斷隔毗那夜迦往來行處。
故為次也。
四衢道者是所欲趣向皆通達義。
言行者雖未能自身作本尊像。
但能以聲字本尊融為一相。
正住三密觀中不為四邊執诤之所障礙者。
自然随所趣向所作皆通。
故可成就如來使者之用。
次雲一室者雖未能渾合三密。
但能豎住一見善護其心。
不為八法風雨惡覺蚊虻之所娆亂者。
亦可随其力分作小成就。
又雲。
神室大天室者。
神謂本尊。
大天即是諸佛。
此中室者名大慈悲。
言行者雖于一見之中未能不動不轉。
但能修本尊觀明白現前。
諸有所作以大慈悲為本。
依數時相現等方便以如來神力庇衛其身。
有為事相無虧法則。
亦堪作小成就及降伏等。
自此以降則雖精進動苦至終恐無成也。
經雲。
彼曼荼羅處悉如金剛宮。
是處而結護行者作成就者。
此中正作法明具支方便。
至下品當更說之。
又雲。
即以中夜分或于日出時智者應當知者。
有如是相現吽字或鼓音。
若複地震動。
及聞虛空中有悅意言辭。
應知如是相悉地物如意者。
凡悉地成時有三種相。
若初夜成者為下。
夜半為中。
劑明相動至日将出已來成者為上。
妙膊童子經雲。
此中有三種相。
所謂增長氣煙光現次第得獲三種成就。
若得氣出者當得世人愛敬等益。
煙出得轉形悉地。
光出成持明仙潔淨微細之身。
若作心成就者或畫像動。
或見嚴身璎珞華鬘等動。
或從空降種種天華。
或微風細雨。
或覺地動。
或聞空中無形之聲。
作如是言。
汝所求願今當說之。
或見燈焰增長其色潤澤。
曜如金光。
或複油盡光轉增盛。
或身毛遍豎心大歡喜。
或聞空中天樂諸天璎珞之聲。
或于空中見本尊身眷屬圍繞。
即應奉持阏伽五寶華香之水贊歎供養恭敬?跪。
自觀功力而求諸願。
既得願已。
歡喜禮拜。
更獻阏伽應對彼尊誦所受真言。
然後如法發遣。
彼中具說方便也。
若深釋者。
初夜是如前覺觀乃至具成就時以心猶住于相義名為初夜。
中夜是六根漸淨不生法愛時。
例如小乘已過頂法爾時罪福正等從此已後轉近真明。
是故義名中夜。
夜分已過劑于日出喻見心明道時。
爾時所成就法名為上成就也
複次下成相自如常途所論。
若依淨六相中釋者。
即是于瑜伽中見無量持金剛慧者。
以加持大師子吼說此吽聲。
或諸如來以大法鼓音滿其所願。
或于定中見十方莊嚴世界普皆六種震動。
于虛空中說此梵音慰喻之聲。
而實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如般若薩陀波論品中所說。
當知是諸行人世間大成就相也
複次行者自見心明道時現覺吽字門。
故得聞大日如來語密記聲。
動彼金剛心地生萬善牙。
發起大悲萬行遍發如是阿僧祇大願。
時十方諸佛皆悉現前。
以梵音慰喻。
當知是諸行人出世初成就相也
大日經供養持誦次第不同卷第四
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