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日经供养持诵不同第三

首頁
    若住蓮華印時别觀蓮華三昧義。

    他皆仿此。

    今借涅槃經春池譬喻明之。

    如覺摩诃衍人皆知此心識中有實相寶。

    但以無善巧故名以有所得心競持瓦礫謂是真琉璃珠。

    歡喜持歸。

    返為智人所笑。

    今以真言方便一緣善住時。

    還由淨菩提心力三障消除。

    寶性明現。

    然此隻是觀心。

    未是證心也。

    當爾之時不可攪令波蕩。

    又不可恐紛動故而不而取之。

    但當一心方便安詳入水。

    如龍樹阿阇梨所說中道正觀。

    及此真言住心品中十緣生句。

    徐運慧手一一披拆磔之令至實際。

    要令明珠在掌。

    方是見心明道人也。

    爾時行者若入阿字門即得本不生寶。

    乃至入賀字門時即得離因緣寶。

    獻塗香時即得無障礙戒寶。

    獻華時即得大慈生寶。

    獻燒香時即得遍至法界寶。

    獻燈明時即得轉無明寶。

    如是入無量門皆當廣說。

    由于一一支分皆見深意。

    故名為一一句通達也。

    若行者修此世間成就前方便時。

    雖未能頓入法性亦當以無所得為方便随分修行。

    若無般若波羅蜜氣分則是三障中人頂行眷屬。

    雲何能獲初悉地果。

    故大品雲。

    欲以一食供養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以一衣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燈燭幢幡華蓋等供養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即此意也。

    複次行者初一月将滿時。

    于此心供養中當有證驗。

    設令天時大旱。

    或有種種災患。

    行者随用一華或塗香等供養十方諸佛。

    回此功德願令降雨即随其心澤普洽。

    若願所餘災患得消除者亦随其意尋皆息滅。

    當知淨心種子力用漸彰如根牙漸生。

    宜應方便長養。

    故更作雨月供養法也 三具支念誦法 經雲。

    次當随所有奉塗香華等為成正覺故回向自菩提。

    如是于兩月真言當無畏者。

    謂于供養法中一一支分悉通達已。

    當随其所有于日日之時辨塗香華燒香燈明飲食等。

    以普遍心供養三寶。

    發大悲願廣及衆生。

    由自功德力與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和合故令此功德雲海等同虛空不可窮盡。

    随行人心力勢分所作皆成。

    即以如實功德回向大菩提心願成就悉地。

    以福德圓滿故諸障消除。

    是故作成就時無能蔽之者。

    猶如枝條華葉具已滋榮從此無間必成果實。

    故雲如是于兩月真言當無畏。

    次作成熟法者正是守護增益此功德華令不夭傷普成就耳。

    複次深秘釋者。

    月喻菩提心行者入初住地時。

    此心極圓淨。

    故名第一月。

    從此已後用月喻之心起大悲萬行。

    供養三寶廣植善根。

    乃至入無動地名為一月供養。

    從無動地已後。

    複以月喻之心起無量方便智業正順回向如來悉地。

    迄至金剛地名為二月供養。

    二月滿已即于菩提漫荼羅作大成就。

    若細分别者就一一地複有因根果三心。

    例如初品中釋。

    今此品所明雖是世間成就。

    然甚深方便隐在其中。

    若求出世成就時。

    還拟議此法以成秘密之分。

    故持明藏法猶若因陀羅宗能滿世間出世種種希願也 複次如上所說次第念誦法則為世間大成就故。

    若行者具依此法得成就時即得六根清淨。

    或悟旋陀羅尼總持不忘。

    即以此身遊諸佛刹住壽無量。

    供養親近諸善知識廣利衆生。

    或以手揮空出種種珍寶給與諸匮乏者。

    然尚是生身未得法性身。

    故名為世間成就。

    此中作成就法後品當更詳說也。

    然此法如如意珠亦能曲順世間下劣希願。

    若諸行人欲作世間上中下品成就事者。

    當參用蘇悉地等諸經仍依此品修習心持誦法。

    但能外觀使得明了便可依法作諸成就。

    不必轉為自身。

    故供養法中偈雲 智者如先所開示現前而觀本所尊 于其心月圓明中悉皆照見真言字 即應次第而受持乃至令心淨無垢 數及時分相現等依随經教已滿足 志求有相之義利真言悉地随意成 是名世間具相行四支禅門複殊異 若深行阿阇梨自當于瑜伽中具識成就證驗。

    今為淺行作者略明祈請之法。

    行者滿二月已當于黑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月蝕日等或但于白分之内澡浴清淨着新潔衣。

    誦扇底迦真言而作祈請。

    至于暮間廣設供養并作護摩。

    用童女所合縷線持作七結。

    每結一誦真言。

    如是都了。

    複誦真言七遍系左臂上。

    思惟本尊右脅而卧。

    當于夢中見自部主或真言主。

    或見明王。

    或見三寶菩薩衆等。

    或見自身誦持真言作諸事業。

    或著白衣。

    或他來供養。

    或登山峰。

    或見乘象。

    或渡大河。

    或升果樹。

    或乘獅子牛鹿馬等。

    或乘鵝孔雀等一切飛禽。

    或見美女佩帶璎珞手持華瓶。

    或于夢中受得象馬車乘諸寶物等。

    或夢得華果蘇乳酪稻華等。

    或得數珠。

    或見澡浴清淨薰馥莊嚴。

    當知皆是悉地之相。

    如蘇悉地說。

    又妙膊童子經雲。

    若者成就轉近當于持誦事業極生愛樂心。

    不攀綠雜染之境。

    亦無饑渴熱惱等苦。

    于諸違法外相之境心不動搖。

    蚊虻毒蟲不敢逼迫。

    毗舍遮等諸鬼不敢踐履其影。

    所出言教皆悉信受。

    轉加總明善綴文章。

    諸書算伎藝自然巧妙。

    心樂善法勤勇修行。

    身無疾患垢污。

    若人見之及與聞名生敬念心。

    或見伏藏。

    于虛空中聞諸天語。

    複見其形及乾闼婆藥叉之類。

    若見此等勝相便可作成就法也 四作成就法 又行者欲作成就時當如蘇悉地方便作光顯增威等法灌沐本尊預辨具緣支分自作除一切障大灌頂曼荼羅如法供養。

    然後起首作成就法。

    當如初品方便擇治淨地作曼荼羅。

    方正四門其量八肘。

    或七肘或五肘。

    唯開西門。

    于西面四肘之外作灌頂曼荼羅等中胎量。

    唯開東門。

    其伴侶菩薩等準同前說。

    于大漫荼羅四角外更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