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處亦置十方佛。
其第三座位亦置八部衆等。
準前解也。
又雲。
若作馬頭曼荼羅者。
作此時何耶疙哩嚩在中。
即移觀音替居勢至之處。
餘眷屬皆圍繞之。
餘皆回互可以意得耳
康平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申時寫了
大殿井内教房之内(雲雲)
文安五卯十一傳領了實助之
大日經供養持誦不同卷七
私雲。
前者大悲藏生是都會壇者。
是大悲胎藏嘉會壇也。
三部唯在都會壇也。
今則或在都壇。
或在别壇。
第二坐位空處置十方佛者。
普通藏品有一切佛真言也。
諸印皆安種子者。
商佉?金剛?。
蓮華?也。
七白吉祥此中部主加五眷屬一忿怒為七吉。
馬頭曼荼羅在三角中。
在外三重亦作三角。
即移觀音移居勢至處者。
是樂入内别作時也。
其五尊壇方圓角月點等可詳(雲雲)随五種事(雲雲)互入中胎(雲雲)
四。
金剛部别壇(名金剛手曼荼羅。
亦名金剛部曼荼羅。
亦名第二曼荼羅)
複次秘密主今說第二壇
正等四方相金剛印圍繞
一切妙金色内心蓮華敷
台現迦羅奢光色如淨月
亦以大空點周匝自莊嚴
上表大風印叆叇猶玄雲
鼓動幢幡相空點為标幟
其上生猛焰同于劫災火
而作三角形三角以圍之
光鬘相周普晨朝日晖色
是中缽頭摩朱黩猶劫火
彼上金剛印流散發焰晖
持以?字聲勝妙種子字
先佛說是汝勤勇曼荼羅
部母商憩啰及金剛部生
金剛鈎索支大德持明王
觀自在(?□)(初割蓮華前品大日右)多羅(○?○□)(青蓮華開已卻合觀)
毗俱胝(○?○□數珠鬘。
觀音左)大勢至(?□未敷蓮華。
毗俱胝)
耶輸(?□鮮妙華枝。
勢至左)白處(?□缽昙摩華多羅右)
馬頭(?□馬頭□觀音下)十方佛□
馬頭壇
馬頭别壇
蓮華部别壇三重
蓮華部别壇中胎有二文如前。
第二重有二文。
一準大悲壇文以三部眷屬為第二院。
二依當部文以當部眷屬為第一院。
馬頭别壇亦準之
一切皆于此大曼荼羅中
印壇諸佛子形色各如次
随類而相應諸業善成就
釋雲。
次作第二曼荼羅者。
謂從蓮華部數之蓮華為初金剛為第二部也。
我正宣說之謂善說也。
非前非後依次而說也。
其曼荼羅四方作。
普以金剛圍之。
以三股者作界緣相接圍之。
圍中黃色。
中安蓮華。
華上有瓶。
瓶白如月色。
或用金剛圍之。
或用餘物圍之(謂随彼尊之印展轉為中心亦以其印圍之)彼瓶上大風謂半月形。
此中如黑雲狀(如雨時雲叆叇玄黑)其下狀如有幡形。
如大風吹形勢流動。
彼半月中如大猛火焰作三角形。
其三角亦以金剛圍之。
三角中赤如日初出色。
其中置蓮。
蓮極赤如災劫火焰色(謂殷深赤。
或可赤黑)蓮上畫金剛(謂或畫本尊形。
成畫五股印或字也)其金剛流出種種焰光。
若畫形者心上安種子字。
謂吽(引)字也。
若畫印者印上置字也。
想吽字誦而加持之也。
此是汝曼荼羅者。
佛親對金剛手說之。
故告雲是汝曼荼羅也。
古昔諸佛皆說。
我今亦如是說也。
諸明王各依本座類形色者。
謂金剛母及金剛針鎖之類。
衆多金剛眷屬各依本尊形色差别。
或畫形或作印。
或置種子字也。
各依其法次第相應。
謂或成就妙悉地故。
案。
此中金剛手為中台。
諸部類為第二院也。
此皆說中台也。
轉作無量壇也。
先說者安右後言者安左。
随所開門以辨左右也
私雲。
前品有五金剛。
此中亦有七金剛加生鈎。
印品有六。
五如前。
亦加槌。
又攝大軌二明王上有真言主。
眷屬七大金剛使。
金剛拳。
一切持金剛。
一切奉教四印明(雲雲)廣大軌雲。
金剛手右?為種子。
各現威怒身。
印持地同。
金剛手左金剛拳。
外縛。
金剛手右一切奉教。
獨股印。
圖中佛奉教者。
金剛部。
□。
如來使者△。
金剛拳□(二明王間)一執金剛(?五股□)二忙莽雞(?五股□)六金剛針(?針□)四部生□。
三商竭羅(?鑁□)五金剛鈎□。
七月黡?□□□□(衆器械△)
具緣釋雲。
若作印者金剛座上安白蓮華。
上表其物。
若作字者執金剛眷屬通用?字。
餘金剛通用?字。
若準上下壇例側半月中安三角。
尖向下作之(今且依圖作之)
月黡壇
月黡别壇
金剛部别壇
金剛部别壇中台有二文如前。
第二重有二文。
一準大悲壇文。
二依當部文。
月黡尊亦準之
六。
二明王别壇(名如來使者曼陀羅。
亦名持金剛衆曼陀羅)
複次我所說金剛自在者
謂虛空無垢金剛輪及牙
妙住與名稱大忿及迅利
寂然大金剛并及青金剛
蓮華及廣眼妙金剛金剛
及住無戲論無量虛空步
是等漫荼羅所說白黃赤
乃至黑色等印形及所餘
三戟一股等二首皆五峰
或執金剛鬘随色類區别
一切作種子大福德當知
不動漫荼羅風輪與火俱
依涅哩底方大日如來下
及種子圍繞微妙大慧刀
或複羅索印具慧者安布
降三世殊異謂在風輪中
繞以金剛印而住于三處
複次我前說衆多金剛之别名也。
自在謂于金剛得自在也。
複次此說我金剛執自在者如前大悲藏大會中毗盧遮那之下。
不動降三世中間畫諸金剛者皆未列名。
今方列之。
故雲複次也。
謂虛空無垢金剛。
金剛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