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日经供养持诵不同第三

首頁
    已畢。

    次從座起以和敬相接諸人事。

    次飲食法。

    次休息法。

    次澡浴法。

    次雲 彼依世間成就品或複餘經之所說 供養支分衆方便如其次第所修行 未離有為諸相故是謂世間之悉地 次說無相最殊勝如前心供養之儀 及依悉地流出品出世間品瑜伽法 彼于真實緣生句内心支分離攀緣 依此方便而證修當得出世間成就 (故知第七卷是世間成就品悉地出現品。

    成就悉地品。

    世出世持誦品之行法也) 爾時世尊複告執金剛秘密主而說偈言 如真言教法成就于彼果 當字字相應句句亦如是 作心想念誦善住一落叉 初字菩提心第二名為聲 句想為本尊而于自處作 第三句當知即諸佛勝句 行者觀住彼極圓淨月輪 于中谛誠想諸字如次第 中置字句等而想淨其命 命者所謂風念随出入息 彼等淨除已作先持誦法 (已上意支念誦法) 善住真言者次一月念誦 行者前方便一一句通達 諸佛大名稱說此先受持 (巳上先持誦法) 次當随所有奉塗香華等 為成正覺故回向自菩提 如是于兩月真言當無畏 (巳上具支念誦法) 次滿此月已行者入持誦 山峰或牛欄及諸河潭等 四衢道一室神室大天室 彼漫荼羅處悉如金剛宮 是處而結護行者作成就 即以中夜分或于日出時 智者應當知有如是相現 ?聲或鼓音若複地震動 及聞虛空中有悅意言辭 應知如是相悉地物如意 諸佛兩足尊宣說于彼果 住是真言行必定當成佛 應一切種類常念持真言 古佛大仙說故應當憶念 凡行者欲修觀時。

    先當住瑜伽座以阿嚩羅賀佉五字加持自體。

    如悉地出現品及供養次第法中所說。

    所以然者。

    諸佛無上菩提雖複寂滅無相。

    然要當以金剛身坐金剛地方可入證。

    自餘虛幻身土力所不堪。

    瑜伽行人亦複如是。

    欲入微細瑜伽觀如來無邊境界。

    故要當以此方便自護身心。

    又當以無垢眼觀心蓮華台上阿字門頂上置暗字百光遍照王。

    以此自加持故即同灌頂牟尼之法。

    堪作金剛羯磨。

    猶如具戒比丘乃應和合僧中同秉法事也 一意支念誦法 複雲。

    行者先當一心修習心持誦法使分明谛了任運純熟。

    欲于現法之中作成就。

    故當依數時相現等方便以自期心如法作先持誦能證知障蓋消滅方作具支念誦。

    又自證知悉地前相然後應起成就漫荼羅。

    今此經文從字字相應迄至彼等靜除已皆是從明修習持誦法迄至作成就法事時還同此法持真言也。

    凡修習心意念誦者先依前法轉種子字作本尊身。

    如彼色相威儀寂心法喜威猛等皆如身密之印不得差謬。

    然亦随事而轉。

    如作息災持誦即觀本尊如白玉色住于寂默之容。

    若作增益持誦即觀本尊作真金色住于法喜之容。

    若作降伏持誦即觀本尊作烈日晖色。

    或如綠寶玄雲之色住于威猛之容。

    今此所論即是常念誦時。

    當一一如漫荼羅本相也。

    當于此尊心上而觀圓明。

    如淨滿月輪空明瑩徹于中現種子。

    或從南谟乃至娑嚩賀字次第而現。

    以一心住于緣中故名為字字相應。

    或此字合而成句一時炳現。

    猶如輪像或如鬘形。

    明白無垢修環右布。

    亦一心住緣中故。

    故名為句句相應也。

    行者初修習時。

    恐心散亂當但觀種子。

    久後純熟當稍加之。

    見此一一真言字如淳淨乳如貫明珠。

    遍有光鬘次第流注入行者口中。

    或從頂入。

    阿阇梨言。

    亦可随其面門趣從一處流入。

    然以灌頂為善也。

    如是深入時。

    當觀遍布身分充盈浃洽。

    恬怡内暢。

    如甘露灌灑能令無始時來身心垢障漸次消除。

    如觀字者或觀契印或觀本尊深入行者身中。

    當亦爾。

    或見此真言輪已當即調和氣息令唇齒相着而心誦之。

    以舌不至腭。

    但于口中微動而不出聲。

    故瑜伽宗名為離聲金剛語也。

    持滿一落叉者。

    謂以金剛語持之令滿十萬遍。

    然一是衆數之母。

    自餘一切法數皆在其中。

    若滿一落叉未有證驗。

    又當更作一落叉要令成就一月二月等義皆如此也 若深秘釋者落叉是見義。

    謂境界現前以心目觀之。

    一緣不亂故名一見。

    如是住一緣時。

    假令種種難起或化可畏形像。

    諸散心人睹之能令狂亂。

    或發大聲假使山王亦可破碎。

    爾時心不驚怖亦不動轉。

    故名善住一見也 複次非但見之而已。

    亦複聞之如下句說。

    故廬山遠公念佛三昧序雲。

    玄音之叩心聽即同此義。

    非但聞之而已。

    亦複觸之。

    所謂先時多病今悉除愈。

    先時火大增盛者今得清涼。

    先時水大增盛者今得溫眷。

    乃至入口時如甘露昧。

    又于緣中自然得悟十緣生句。

    即是證知義也。

    經雲。

    初字菩提心。

    第二名為聲者。

    言最初觀圓明中字。

    此字喻如菩提心。

    以真言妙用因此生故。

    第二從此字出真言聲。

    猶如從菩提心起大悲萬行。

    若聞真聲時即随其義。

    猶如藉大悲萬行得悟菩提也。

    複次梵音?阿?乞灑?啰此翻為字。

    以一切法本不生故即是菩提心義。

    乞灑是法爾如是。

    非一切如來所作。

    非作故性寂。

    ?啰者。

    言此心本淨故無塵故名淨菩提心。

    此淨菩提心出如來無邊語輪相故雲第二名為聲。

    此是深秘釋也。

    行者初修習時既見圓明中字。

    次從字句出真言聲。

    譬如和風諧韻鈴铎。

    亦如叩擊鐘磬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