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重重作四分。
門門有分量)今此品雲。
四種蘇多羅。
謂白黃赤黑。
第五所應念。
所謂虛空色。
空中而等持。
印定曼荼羅。
第二持綖經置于道場地線說有四種。
白黃赤黑。
更加一種謂虛空色也。
念。
此念謂應念持也。
虛空能含一切色像。
即是具一切色。
若但依顯色即是淺青之色。
如草木葉色。
白是信義。
黃是精進。
赤是念。
黑是定。
定色同于涅槃色也慧者即是大空。
大空具一切相而無有相。
故為一切色也。
凡合線時。
若一一依法者當造曼荼羅安置寶瓶香華塗香燈等及諸飲食作種種供養(更問方法)然後令童女合之。
當先為受八戒着新淨衣。
香水澡浴使内外清淨。
坐于壇中而合之。
合線之法先預作細絲令極均調。
大少緩急皆令得所。
又不得中間斷續連接之也。
又合時以帛掩口也。
每色線來去攝牒使成九絲。
然後合為一縷(其絲但有一頭而屈之。
中間不得接)一接一色。
凡五色合為一繩也。
若合繩緩急粗細不調又不盡心作之則生障法損師亦損弟子。
或令其發狂亂等不可不慎也。
私謂。
童女是三昧也。
由三昧極均等調停得成五力五根。
由此根力。
即能連持衆行也(更問)虛空中等持者。
别本虛空等持(雲雲)等是普遍也。
作謂應如是作也。
作謂知小大也。
先定之也。
等位均等也。
第二以線置曼荼羅地。
此有二種。
為是深行阿阇梨。
欲作壇時。
既淨菩提心之地竟。
于瑜伽中為度弟子。
故正觀胎藏大曼荼羅加持之位。
作謂知大小也。
先定之也。
一切分位宛然明了。
如對目前。
空中等持。
持是普遍也。
作謂應如是作也。
等謂均等也。
第二以線置曼荼羅地。
然為度人順世谛故以此方位加于壇地。
然後于上用五色線等而定方位也。
若是淺行阿阇梨者亦須先用此線而定方位竟。
當一一用心而布置之亦令所有方位如對目前或可别用紙筆抄之。
臨時案用不得臨事疑誤也。
此雲空中等者即是加上所說。
先共弟子對引其線而定方位。
且勿令着地。
先于空中對引各令當心。
如其次第令得周匝。
若未有具法弟子未堪共造壇者亦可橛于弟子處而作也。
既如是定竟。
即運心布定位次。
然後得絣繩畫之。
若瑜伽阿阇梨者亦于此中而作方位。
見諸佛菩薩天神等然位定方順世間法。
亦絣線按其形色而表出定。
當知此為最上之位也。
圖尊文雲。
用線法當中置橛旋繞之。
亦置空中及下綖二種也。
又雲。
師在中持綖弟子繞之半月如字作也。
私雲。
大日方壇是扇底迦。
若作四壇亦同前例。
用線法者别别壇法非上大壇。
謂黑益壇是圓故圓線法。
當中置橛旋繞絣之以定分限。
亦先絣空而後置地。
若師在中持綖弟子繞行絣之。
準而言之。
若降伏壇是三角故在三隅可以絣定。
若攝召壇是半月形故亦當中置絣。
先絣弓形次絣弦形常如月字形作之。
若成辨壇是種種形。
亦唯一點無相形。
唯心念作。
然?圓?三角?半月?方圓角月種種具足。
如大日壇具五壇者。
一切諸尊一一亦爾
二十一加持五色法
有五色五尊五字五印加持法
二十二調彩色法
從甘露王三昧起住無量勝三昧定顯示遍一切無能害力明妃。
于一切如來境界中生觀了頂禮世尊。
次先誦大般若經。
次誦明妃八遍。
即調彩色
二十三下彩色法(豫知有五通四重法。
今此壇中加諸尊座以為六法)
一依轉字品。
以大日身調彩色已。
從定起繞曼荼羅入内心。
以成事金剛身畫中台一重諸尊。
次以釋迦身畫第三重諸尊(準上)次施願吉祥畫第二重諸(?等誦百遍或千遍)二依此品言造壇有上中下。
若堪能者作畫像壇。
不辨者作字壇(唯為中人可作印壇)依具緣品義釋白檀壇雲。
凡曼荼羅轉字之法。
一一諸尊用本種子。
或用諸部通種子字。
若淺者但觀?字至法事夜亦皆效此。
又圖尊初雲。
圖畫時先住瑜伽觀此曼荼羅大會。
一一形色相猊威儀性類座位印皆悉。
具足明了。
然後以殷重心而彩畫之。
後雲。
凡行者不住瑜伽。
不合為人建立曼荼羅也。
初欲畫時。
先用字門轉作諸尊座位。
形色性類。
一一相應。
即觀是大悲藏即是我身。
起手畫之。
如是深行阿阇梨必須于一切時常不離如是佛會也(雲雲)此品圖尊初雲。
若作法時自在壇門而坐。
自作灌頂等法。
然後得作一切法也。
此事尤秘。
但心存之。
不可形于翰墨也。
前品所言先住瑜伽者。
初品大悲藏發生三摩地。
具十方諸佛皆來證入大日中。
中出現四重曼荼羅還入佛身。
行者效之先住瑜伽。
此品初佛觀察法界入于俱舍。
以如來奮迅平等莊嚴藏三昧出現法界增身。
共以一音說如來發生偈(有偈)以加持身佛身出現有性器界次第成立四重曼荼羅王。
次金剛手說大真言王加持自身總别壇場。
行者效之先住瑜伽。
前品欲作此法先以?字淨自身已。
五字加持住佛室已。
乃至效佛三摩地。
效已即觀是大悲藏即是我身。
一一觀之。
此品亦須?字淨自身已。
五字加持。
作四處輪布字住佛位具十号降四魔已。
乃效佛三摩地。
效已即作入秘密住位自灌頂法一一觀之。
前品若形字印随作一種。
此品具足作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