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誦不動或降三世密印。
相應一百八遍加持此地
私雲。
若于即座作此法者。
修前請白已。
即直住佛室。
不可必更用三三昧耶等。
又義釋雲。
從第三日每日三時皆誦百八。
又三日來有難當停。
若白壇竟有難。
必成
次當以大日如來身誦持地真言及作三昧印(有印明)
當往東方一切如來壇外。
東向誦持(或三或七。
能多益善)
次往南方。
次往西方。
次往北方(皆背壇誦。
一周竟)次往虛空眼位面向東北背壇誦之次往東南。
次往西南。
次往西北(又一周竟)
次更當至誠作禮種種供養(私雲。
當奉五供普供贊歎以事業金剛身作之)
次還就本座東面而坐。
誦本受持真言往于本尊三昧。
如供養法。
又次第持白壇位諸尊真言并印(供養法有諸佛菩薩真言持誦瑜伽法則。
謂如諸佛暗安頂上。
菩薩次安頂上。
餘如佛室等法是也)先持部主大日真言一百八遍。
所餘八位觀彼真言大小持之。
若更能誦者兼持第二院四菩薩。
釋迦第三院等上首諸尊。
乃至都誦諸位亦得也(義釋雲。
白壇塗幹。
香水灑竟。
即得作之。
不克在。
第四日至法事夜亦準此知。
又雲。
警發以來不離道場加持念誦平正正處。
辄修治之。
衆緣支分素具勿阙)
次持誦竟。
乃至諷詠遍歎(私雲。
乃至者修供養也)
十三取好相法
如法護身。
東面而卧壇處安寝夢想(心蓮台中想摩字門。
如如意珠中現好相)若知魔事作護身法(又有結蘇多羅受持弟子名号法也)
十四觀界定方法
規畫界域布定方位
私雲。
已上皆是建立壇場支分。
義釋雲。
至灌頂夜方造諸尊。
若不能速成持地以後漸修無咎
已上第五日行法
十五按地持誦法
第六日夜。
師及弟子皆澡浴清淨。
着新潔衣。
赍持供物請白壇處。
如法加持自身道場及諸弟子。
其護弟子如下入灌頂時所說。
如次第法則具修供養。
觀白壇位諸尊與密印相應。
持彼真言。
手案中胎誦之一遍。
如是一誦一按。
乃至七遍。
餘位亦爾
私雲。
若于即座作此法者。
修前觀界已即直護弟子。
次修五供。
次修誦案下護弟子
文雲。
觀弟子身作五輪。
以五字持之。
心蓮台中置阿字等使同大日。
以入佛三昧耶印印頂法界生印。
印心作轉法輪印印臍。
各三誦明。
次轉心阿為縛結金剛薩埵印。
印五處為成金剛事業(雲雲)今以一切衆生為所度故。
當入法界藏三昧普于一切衆生界安立毗富羅種子以前方便而加持之
十六授三昧耶戒法
初為諸弟子說法開導(一)教彼三歸(二)忏悔先罪(三)發菩提心(四)皆如供養法說(私雲。
供養法中别無此法。
當用九方便中三法印明修之。
及加無畏戒儀中開導文)
次當授塗香華等教令運心供養諸尊(私雲。
當代一切衆生修五供等令獻諸尊)
次為受三世無障礙戒别有行儀(私雲。
無畏說。
一行記。
别有一卷。
此中用之)
又經及釋有三偈頌。
初二教誡。
後一戒相。
亦加持句。
以要言之。
以身口意合為一相奉獻諸尊。
名三世無障礙智戒。
即律中雲。
式叉迦羅尼。
此雲應學也。
彼行儀中加此三偈先誦梵本。
然後方言釋之。
彌善。
次教十種方便學處。
但四根本及耳語偈唯具支灌頂者具足聞之。
若于即座作此法者但用此中三偈亦足
次授與齒木令諸弟子嚼而擲之(以不動加持之。
或百或千)
先師取一奉獻諸尊。
餘授弟子。
觀器非器授揚子。
時為說深法
我當授汝佛性醍醐極無過味。
已發菩提心淨除三業宿障。
以三世無礙智調伏之牙齧諸煩惱竟。
以此秘密加持滌除身心過患。
又淨其口。
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明日贻汝不死甘露。
皆令充足
次作金剛線法五佛真言各加一色作金剛結系弟子辟
(秘觀五智五力攝一切教阿阇梨欲此夜作弟子法時。
其所供養當滅第七夜之半。
雲雲)
次已印持竟。
還令次第曼荼羅外東向而坐。
複當供養。
以至誠心延請諸尊言
我于明日為哀愍弟子供養諸尊故。
建立大悲胎藏曼荼羅随力供養。
唯願慈悲憶念。
當于明日悉皆降集曼荼羅而作加持(彼三請已。
金剛句偈稱歎諸尊。
然後如法發遣。
複為弟子廣說法要。
教合系念藉吉祥草面白西寐夢中獲相。
晨起白師。
若無成理。
或作護摩。
若見勝境慰谕歎喜)
已上第六日行法
大日經供養持誦不同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