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三密抄卷第三

首頁
    此真言可決故。

    下引諸文)經藏品說種子真言。

    中。

    雲财惠童子真言曰歸命系履義雲。

    财惠童子真言。

    以一切法雖因緣故。

    名妙吉祥自在神力三昧。

    餘如前釋(二十本雲。

    喜相即是能滿一切願結令喜也)經印品說地慧憧印了雲。

    真言曰(歸命)系娑麼啰壤那計睹娑嚩賀義雲。

    系(呼也)薩末羅(憶念也)枳娘難(知也。

    言當憶此智也)計都(憧也。

    由此妙惠憧故。

    能摧諸魔令憶念。

    而令我亦爾也)攝軌雲。

    财惠(歸命)系哩娑嚩賀。

    地慧幢(歸命)系娑麼(二合)啰枳惹(二合)曩計睹娑嚩賀廣軌雲。

    右青蓮花中。

    觀系履字光輪轉成地慧憧。

    定拳地水憧。

    彼真言曰系娑麼羅枳曩計睹娑嚩賀(私雲。

    已上諸文。

    财惠地惠一異)(難定故。

    具引文。

    見者決之) 質怛啰童子印 軌雲。

    右拳風輪杖記雲。

    右手為拳舒頭指直豎之。

    以印立頂邊。

    左手為拳置腰。

    即是杖印也經疏不說攝軌廣軌同今軌記軌雲真言曰曩莫三滿多投馱喃(引一)弭[口*履]娑嚩(二合)賀義雲。

    右哏怛啰童子真言。

    是妙吉祥大空三昧。

    以具萬德莊嚴。

    能成一切義利故。

    名為哏怛啰。

    餘如前釋(經雲弭履。

    二十雲●●) 召請童子印(青龍注雲。

    因鈎引至菩提) 軌雲。

    召請風為鈎(青龍注外拳)記雲。

    右手為□舒頭指微屈如□。

    與诃招之。

    左手同前(已上五人侍者)經疏同之。

    但疏具釋雲。

    右手作拳(亦是大指在外者)而屈風指令圓屈如鈎。

    與空指頭少許不相着(私雲已上)(光網已下諸印單手作之。

    軌經疏皆不雲其片手全亦然也)軌雲真言曰曩莫三滿多沒馱喃(引一)阿迦啰灑(二合)野(二)薩鑁矩噜阿(去)然(三)矩忙啰寫(四)娑嚩(二合)賀義雲。

    阿阇梨言。

    文殊眷屬五尊各有一奉教者。

    皆用第二裡字為種子。

    以使者義同故。

    第五請召童子真言梵本缺文。

    梵音阿(去)迦啰灑抳。

    此請召名。

    即是真言以義推之。

    當用最初阿字。

    與裡字相配為種子也。

    又雲。

    阿迦哩矖(二合)耶(招召也召請也攝召也皆是鈎來至此之義)薩鑁(上)俱嚧(一切作也。

    一切取與)(等皆是也。

    謂等者文殊所指授之事。

    皆當作之也)阿然俱麼羅寫(指此聖者之身也) 不思議童子印 軌雲。

    定慧内縛拳。

    空風豎相合。

    風屈第三節記雲。

    先内縛舒二頭指。

    二母指直雙豎之。

    更屈二頭指。

    指端向下。

    以二大指押頭指傍(不思議童子。

    是五種奉教者中主故。

    奉此一人攝餘四人。

    有雲。

    五使者各有一奉教者。

    總名不思議童子)經雲。

    如前以定慧手為拳。

    舒二風輪屈節相合(私雲。

    言如前者指何處耶)是是諸奉教者印義雲。

    先作内向相叉。

    合掌拳而申二風指。

    頭相合而屈第三節。

    二空指亦豎并也攝軌雲。

    諸奉教福智手成拳。

    二風屈上節(私雲。

    軌彼此會無此印明。

    在第三院中)廣軌雲。

    五種奉教使。

    不思議童子。

    定慧外拳叉。

    二風屈如鈎(私雲。

    諸文大同。

    但記二風似異。

    有雲。

    屈第三節者。

    更屈風入掌也雲雲。

    不似文也。

    更)(思。

    又我不雲空又廣軌雲外拳)軌雲真言曩莫三滿多沒馱喃(引一)阿(去)尾娑麼(二合)野儜曳(二)娑嚩(二合)賀義雲。

    次諸教者(亦是文殊奉教者與使者少異也)阿(行也。

    傍有點。

    謂示忿怒形也)三昧耶你曳(滿願也。

    希有之事。

    無所不成也。

    能令一切希有奇特之事。

    皆得滿也。

    曳聲即指此)(尊者也) 已上第八文殊會 除一切蓋障菩薩印 軌雲。

    福智虛心合。

    地水屈入月記雲。

    先合掌屈地水入月中經先說二印雲。

    虛心合掌。

    二風屈在二火輪下。

    餘如前。

    是慈氏印。

    又如前印。

    以二空入中名虛空藏(疏釋如下)又如前印。

    二水二地輪屈入掌中。

    二風二大相合。

    是除蓋障印義雲。

    除蓋障印。

    三補吒合掌。

    以地水指皆屈入掌中。

    餘如常(其地水指)(合。

    私雲。

    十二十本雲。

    其地水指合甲相柱也。

    今十四本恐脫落欤。

    甲相拄等字。

    在下注也)三補吒合掌。

    以地水空等輪。

    皆屈入掌中。

    風大合豎是也。

    疏本不同(甲相拄是也。

    私雲。

    此注五字。

    應在上注合字之下欤。

    又)(此後印。

    十二十本俱無之。

    今此二印之相。

    與經同異難。

    若全指次前虛空藏印。

    雲如前者。

    後印順經。

    若但指前印)(母虛心合掌。

    雲如前者。

    前印順經。

    此經如前。

    言前後例不定故。

    緻令有如此異說去聖既還誰判是非。

    但今軌記)(用初印也)攝軌雲。

    除蓋定慧合。

    地水空入月。

    風火自相并廣軌意同之。

    但加雲加持摩尼珠青龍意同之。

    但地水空入月下注雲空持水中軌雲真言曰曩莫三滿多沒馱(引)喃(一)阿(去)薩怛嚩(二合)系多弊(毗庾反)嗢蘖(二合)多(二)怛嚩(二合三)嚂娑嚩(二合)賀(私雲。

    攝軌廣軌同之。

    藏品亦同之。

    但嗢蘖多)(彼無嗢字。

    印品有之。

    疏有釋。

    又無藍藍字。

    如義釋者。

    猶可有之。

    如下引故。

    今軌順諸文)義雲。

    除蓋障真言。

    阿字是一切衆生佛知見性。

    加三昧盡。

    即此心地中萬善之萌。

    今以悲力三昧。

    決其翳膜破其谷故。

    名除蓋障也又雲。

    經雲爾時除蓋障菩薩。

    入悲力三昧者。

    如普遍大慈。

    從一切法門出生種利樂。

    當知悲力亦爾。

    以一切法界門淨諸蓋障拔苦衆生。

    又如陽春之月。

    震雷奮動時。

    蟄者皆坼故名悲力也。

    此真言以初阿字引聲忽呼者為體。

    梵音是攝伏之聲。

    即是大悲雷震也。

    阿字是一切衆生本心。

    具足一切智性。

    但以不如實自知故。

    名為種種蓋障。

    傍有二點。

    是淨除義。

    所謂除蓋障者。

    隻是開此阿字門。

    使佛眼清淨耳。

    此阿字引聲中。

    即帶三昧義行與涅槃點合故。

    即是具足方便義。

    言此心障蓋除時。

    萬行方便皆悉具足。

    即是蓮花台藏開敷義也。

    是故亦用此字為如來莊真言。

    次雲薩怛嚩呬多。

    是有情利益。

    毗庾蘖多。

    是發起義。

    隻是生義。

    所以拔除蓋障之意。

    為發生萬行功德利益衆生。

    如蓮實得離豎[穀-禾+卵]漸出遊泥。

    鮮榮滋茂塵水不染。

    能令受用之者。

    身心快樂故。

    次句即明利益之果。

    梵雲怛嚂者體是多聲。

    是衆生識心。

    又有如如義。

    即是心如實相。

    所以與啰字相連者。

    言心之實相自性常淨。

    無有塵垢也上有圓點。

    即是同于火空。

    住在生死時。

    亦如是入涅槃時。

    亦如是故重言之。

    住二邊時。

    亦如是行中道時。

    亦如是故重言之。

    未究竟出纏時。

    亦如是已究竟出纏時。

    亦如是故重言之。

    當自在分别說。

    次更有怛嚂。

    怛嚂字者是遺教道之迹。

    直明證處。

    言此中心如如相亦不可得。

    獨一不思議法界耳。

    重言同前(私雲。

    二十本雲。

    凡觀照時。

    唯以本體一字為主。

    持論則具言也。

    此即是種子之字)又印品義雲。

    阿薩埵系多(阿是能除義。

    系多是利益義。

    謂利益衆生)骠也(二合)嗢(是嗢字已入前句長聲)揭(二合)多(是除義。

    亦是開發其善性令顯現也)●怛覽(二)(合)●怛覽(二合)●囕●囕(如上所謂除者。

    除某何事。

    謂除四垢也。

    愛見垢一也。

    )(聲聞垢二也。

    緣覺垢三也。

    菩薩垢四也。

    除衆生垢故。

    入聲聞位。

    除聲聞垢入緣覺位。

    乃至除菩薩垢故。

    入清淨位)(也) 除疑悔菩薩印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