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密抄第一

首頁
    諸支分故。

    雲當具衆德也 地神持次第印 軌不說之記雲。

    先作金剛外縛開掌向上。

    置心前誦真言三返。

    即下印按地三返。

    更覆掌三返。

    按地然後頂散(私雲對記。

    有雲外縛仰掌二拇不相跓着二風側。

    誦明三七遍)(右三轉。

    次覆其印誦明三七遍亦三轉。

    乃加持地令堅固之。

    有雲。

    二拇相跓。

    有雲。

    以大日智拳印。

    拳首三指地随)(指誦明。

    文雲。

    持次第者。

    謂三地也。

    一道場地。

    二自心地。

    三衆生心。

    大和上釋持次第者。

    五輪之地。

    五字次第)(加持成立義欤。

    有雲。

    持次第印。

    以如來拳運轉。

    次作壇同用上拳雲雲)軌雲真言曰唵步(引入)欠(私雲。

    此印明出建立法。

    更檢本經)青龍此次雲作壇真言(私雲。

    有雲。

    以前印按地三反)唵難馱難馱娜智●●難馱婆哩(入)娑嚩(二合)賀 灑淨印 軌注雲。

    三?杵印三卷注雲。

    舒散空持地記雲。

    左手掘水器。

    以右手大指撚小指甲。

    餘三指散舒如三?印。

    以印入水中。

    誦真言三七遍。

    加持而後。

    行者自起右繞灑淨地。

    或說。

    若地狹少者。

    在座灑之(私雲。

    以印入水誦真言者意何有雲。

    加持)(了以印入水灑地雲雲)青龍灑淨真言注雲。

    定拳安腰側。

    慧手散舒風空相撚。

    淨灑身五處。

    次香花飯衣食服并結界(私案先德傳。

    先以三?印加持香水。

    次或以印灑。

    或以東第令人多用散杖。

    又)(或左手取水器。

    或隻置壇用之)軌雲真言曰曩莫三滿多沒馱(引)南(引一)阿缽啰(二合)底娑(上)謎(三)誐曩娑(上)謎(三)三滿多(引)弩(鼻音)蘖帝(引四)缽[口*置](二合)訖哩(二合)底尾秫弟(引五)達磨馱(引)觀(六)尾戍(引)馱?(六)娑嚩(二合)賀(引)經雲。

    秘密主如是所說處所随在一地。

    治令堅固。

    取未至地。

    瞿摩夷及瞿摸怛羅和合塗之。

    次以香水真言灑淨。

    即說真言曰南麼三曼多勃馱喃(凡真言中有平聲字。

    皆稍上聲呼之。

    以下)(準之雲雲下如今軌)義雲。

    初句普歸命諸佛。

    如毗盧遮那三身遍一切處。

    十方三世一切如來。

    亦複如是。

    今皆以普遍心一切歸命已。

    然後說此真言。

    欲令此諸世尊不越本誓故。

    同共和持而作證明也。

    下真言例爾不複廣釋。

    第二句中。

    以最初阿字門為真言之體。

    所謂種子字也。

    餘諸字門。

    皆為莊嚴此字故。

    以此字門。

    即是菩提心本源。

    今所造大悲藏生漫荼羅王。

    先用香水灑淨皆為治。

    如是心地令離諸垢穢故。

    若論外境。

    亦是所持金剛心地。

    是故餘字皆為成此字門也。

    阿字是一切法本不生義。

    次雲缽啰者。

    跛是第一義谛。

    啰名為塵。

    以一切字皆入阿字門故。

    即是塵垢本來不生。

    塵垢本來不生即是第一義谛。

    第一義谛所謂淨菩提心也。

    次有底字正體是多字門。

    以帶三昧聲故。

    轉為底●是心義。

    亦是如如義。

    如于自心如實之相。

    即是淨菩提心。

    淨菩提心于一切法都無染着。

    即名蓮花三昧住。

    是三昧者。

    乃至諸法空相。

    亦不可得。

    所謂諸佛大空故。

    次明娑字磨字門。

    以定惠均等具三昧聲故雲三迷也。

    此中但約字門解釋。

    如諸大乘經論約四悉檀四不生等。

    以種種因緣譬喻廣演。

    阿字則有無量句義。

    又以一切語言中皆帶阿聲故。

    一一字門皆具一切字門。

    若得意者當自在旋轉說之。

    以下不可具論也。

    複次真言中有字義有句義。

    字義以如前說。

    若句義者。

    此阿缽啰底。

    三迷是無等無對義。

    謂此心地漫荼羅王。

    出過一切語言譬喻。

    乃至無有一法可為倫近故雲無等。

    何故如是以具含如上字門所說義故。

    第三句義雲虛空等。

    言此心地畢竟淨無分别無邊際等同虛空也。

    複次伽字門是行義。

    那是大空于法自在義。

    以伽字入阿字門故。

    一切法本初以來都無所行。

    如來于此法中到于實際。

    又複更無所行以不行故。

    即是住于大空。

    于法自在。

    以我心地與此大空畢竟等故。

    當知弟子心地及道場地亦複如是。

    故雲等虛空也。

    第四句義雲等随者。

    以金剛地等虛空故即能等。

    遍一切衆生界普現随類之身故。

    堪畫作漫荼羅也。

    複次娑是漏淺義。

    麼是我義意義此等(注為末決淺漏兩義故。

    兩存其字也良。

    已上注)諸衆生界本不生故。

    皆悉如如。

    是故法界衆生界畢竟平等。

    奴者大空三昧。

    如來住此大空三昧。

    無行無到。

    亦無去來。

    而能如其心量。

    随緣應現故雲等随也。

    第五句義雲。

    本性淨者。

    還轉釋阿字。

    淨菩提心門及香水義。

    如來以等至法界之香。

    與大悲三昧水和合。

    能普灑一切衆生心地。

    除其垢穢。

    何故如是由彼本性淨故。

    如水性本淨故。

    能淨諸垢穢。

    如來香水亦如是。

    由本淨故。

    能淨一切衆生心故。

    次明第六句義雲。

    淨除法界也。

    猶如香水灑地為除穢故。

    如來亦爾。

    以性淨之戒香。

    和合性淨之悲水。

    遍灑法界衆生性淨之心地。

    為令一切戲論皆淨除故。

    亦當以諸字門而廣演之。

    以一切如來同說如是大誓故。

    名為真實也。

    複次法界者。

    即是衆生界。

    衆生界者即是心界。

    心界者即是本性淨。

    本性淨者即是遍至一切等同虛空。

    等同虛空者即是無等●同阿字門。

    如虛空無邊故。

    當知阿字門亦無邊如虛空。

    無染無變無動故。

    當知阿字門亦無染無變無動如虛空。

    離一切相而含萬像。

    離一切作而世間事業因之得成。

    阿字門亦得如是無相無作。

    而具足無盡莊嚴成就普門不思議業。

    如是當以種種門自在說之。

    然複有無量無邊。

    未曾有法。

    非彼虛空所能譬喻。

    是故阿字門為真言種子返于譬喻也。

    末句雲莎诃。

    是驚覺義。

    以一切如來本行菩薩道時。

    同見如是義故。

    必定師子吼發誠言。

    我要當以此阿字門。

    遍淨無盡衆生界。

    若我此誓不虛者。

    其有一切衆生。

    誦我誠言不舒法則。

    則當知其所願皆充滿之。

    我今以随如來三昧耶教說此真言。

    唯願不違本誓故。

    令我道場具足嚴淨故。

    雲莎诃也 請白地天偈(私雲。

    此偈或說在前地神持次第之次。

    或說在後持地印明之次) 軌雲。

    諸佛慈愍有情者。

    唯願存念于我等。

    我今請白諸聖賢。

    堅牢地天并眷屬。

    一切如來及佛子。

    不舍悲願悉降臨。

    我授此地求成就。

    為作證明加護我記雲。

    行者手握香爐三返唱偈(私雲。

    若無香爐有雲用治路印)經雲。

    奉塗香花等。

    思念諸如來至誠發殷重演說如是義偈。

    諸佛慈悲者存念我等故。

    明日受持地并佛子。

    當降如是說已當說此真言(持地真言如今軌)義雲。

    行者住于佛室。

    如上觀諸聖尊竟。

    當轉阿為嚩。

    以金剛薩埵加持自身。

    奉塗香花等。

    如法供養。

    皆如供養次第法中廣說。

    然後興大悲心。

    至誠殷重誦請白阿利沙偈。

    如經文也。

    今存梵語如左三漫嚩(引)诃讕(存念也)睹迷(我也)薩羅鞞(二合一切也)爾曩(引仁者也即諸佛)迦曥拏怛莽(二合)迦(入聲悲者引)部缽履蘖羅(二合)郝(請受持也)迦(引)利也(二合作也)娑補怛?(二合并佛子也)濕務(二合)你那底(丁也)曳(平明白也)此偈意言諸佛悲愍者。

    唯願存念我等。

    我今請白當作受持地法并諸佛子。

    明日當共降臨為作證明。

    梵音于存念聲中。

    即有請赴之意也(私雲。

    明日者經疏明七日并持誦不同中法。

    又安阇梨具支灌頂。

    引諸文具明之更檢)記雲。

    唱了置香爐于本所。

    結地神印。

    印者二手相雙。

    仰掌如缽器。

    誦真言三遍。

    以二頭指三度與呵招之曩莫三(去)滿多沒馱南(引)缽哩(二合)體(丁以反)吠曳(二合)娑婆诃(私雲。

    此用此印明軌經不說。

    是師說也。

    或不用之) 持地印 軌真言注雲持地印記雲。

    結前作禮印置心。

    誦真言三遍。

    每真言終按地頂散如常(私雲。

    有雲。

    定空風間揃杵作之。

    右旋按地。

    每按神杵改上向下。

    如是三反想成堅固持地法)青龍持地真言注雲。

    定拳如前相慧舒按于地(私雲。

    有雲。

    持印)(并用法同前。

    驚發地神印雲雲。

    用此軌欤)軌雲真言雲曩莫三滿多沒馱(引)南(引一)薩嚩怛他蘖多(引二)地瑟咤(二合)曩地瑟恥(二合)帝三阿佐麗(四)尾麼麗(五)娑麼(二合)啰祢(平六)缽啰訖哩(二合)底缽哩輸睇(七)娑嚩(二合)賀(引)義釋六雲。

    初句歸命一切諸佛。

    第二第三句。

    義雲。

    以一切如來加持而加持之。

    此意雲。

    如彼金剛道場一切如來神力共所加持。

    今令此土亦複如是也。

    複次我已平治弟子淨心地竟。

    此是心王如來圖畫大悲胎藏漫荼羅處。

    我今說實言以一切如來神力而加護之。

    使得堅固不動也。

    第四句雲。

    何者麗是不動義。

    第五句雲。

    微麼麗是無垢義。

    此意言一切如來神力加持之。

    令得安固不動。

    非但不動而已又令離一切垢也。

    正以第四句初阿字為真言體。

    如來以何法加持。

    能令畢竟不傾動耶。

    謂即以阿此字門故。

    有如是力有也。

    第六句是憶念持義。

    猶如比丘作羯磨法。

    令衆僧一切和合同共受持。

    今此真言亦爾。

    用阿字加持竟。

    請一切如來憶本誓故。

    同共受持也。

    第七句是本性淨義。

    此即轉釋前句。

    何故諸佛同心念持。

    由本性淨故。

    若法入阿字門。

    即是從本以來無動無垢。

    十方三世諸佛。

    由此義故。

    皆同一戒一見所以同共加持也。

    末句雲莎诃者。

    如僧羯磨竟。

    更加忍可印成句。

    若我所發誠言必定無謬。

    唯願諸佛。

    不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