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三密抄卷第二

首頁
    (同玄法三卷軌注。

    又雲。

    已上十三大會。

    起波不明外院三重。

    今記可詳。

    但今引諸文。

    别示曼荼羅圖。

    具如彼中明)于時我心所變曼荼羅既顯。

    次須奉諸已成十方諸尊。

    奉入心所變理性曼荼羅中 次治路印 軌雲應執香爐不說印記雲。

    行者執香爐。

    誦淨治路真言。

    以淨虛空。

    當觀虛空中淨治如來降臨之路。

    及除卻修羅關?。

    而誦真言加持虛空界。

    左手作拳置左腰。

    右手執香爐右繞三匝(對記出此印。

    有雲。

    作二金剛拳。

    二風側相跓。

    二大合背立二空着二風側。

    有雲。

    如前)(火端不合。

    有雲。

    準法界生立地水火背合空着火本)軌雲真言曰唵(引一)蘇悉地羯哩入嚩裡多(上)曩喃(去)多(上)谟啰(二合上)多曳入嚩(二合)羅羅羅羅滿馱滿馱賀曩曩曩吽泮吒輕呼(私雲。

    此真言。

    出蘇悉地。

    彼有三部治路真言。

    此是佛部也。

    彼軌雲。

    作)(此法已。

    其空中關?悉皆開解。

    彼記雲。

    想諸天往來橋路。

    及修羅關?悉皆開解) 不動尊印 軌不說之。

    但雲不動大明王。

    去垢令清淨辟除使光顯及護身結界記雲。

    二手各作拳。

    即到心前拳面相合。

    印誦悍字真言(加歸命)依此印真言加持身。

    成不動尊。

    即舒二頭指側而柱(即法界生印)結此印了。

    印誦囕字真言三反。

    由此加持故。

    生身火焰。

    爾時左右手結作劍印。

    以定惠劍入定鞘中。

    乍置鞘中即置左膝上。

    誦不動真言一遍。

    與泮吒音拔劍立右乳上。

    次舉定鞘于頂上右轉三返。

    即自頭左而引下之。

    由此加持力。

    則生發及垂發下心前已二千俱一轉。

    即更入定鞘如前置左膝上。

    誦真言一反。

    與泮吒音拔劍。

    以其定鞘立左乳上。

    舉劍頂上左轉三度。

    即成辟除。

    次右轉三反。

    乃成結界。

    次指上方。

    次指下方。

    次以劍置左肩上。

    次置左膝頭。

    次置右膝頭。

    次置右肩上。

    次至心前一轉。

    乃入鞘舉頂三振而散之(私雲。

    有雲。

    二忿怒拳相對心前誦憾真言。

    次金剛拳舒風相拄。

    誦覽真言。

    有雲。

    不動印。

    是成身辟除結界護身也。

    )(先二羽忿怒拳。

    令怒風地二輪進出。

    次安二勝。

    次安心上二拳節相跓誦憾。

    即改作法界生印雲雲。

    餘如常)軌雲真言曰曩莫三曼多縛曰羅(二合)赧(一)戰拏摩賀路灑儜(二)娑破(二合)吒也(三)吽怛羅(二合)吒(四)悍(引)?(私雲。

    怛羅吒。

    經雲恒羅迦)義雲。

    經雲。

    複次薄伽梵。

    為息一切障故。

    住于火生三昧說。

    此大權聖者不動主真言者。

    如蓮花眷屬。

    以馬頭為忿怒明王金剛眷屬。

    以月黡為忿怒明王釋迦眷屬。

    以無能勝為忿怒明王。

    今毗盧遮那。

    自教迹中。

    以聖不動降三世。

    為忿怒明王毗盧遮那。

    普遍一切法門故。

    當知不動尊亦普門成辨諸事大權一切障也。

    羅持門是毗盧遮那大忿怒。

    火能燒一切世界。

    使灰燼無遣。

    今不動尊。

    從此火中生。

    猶如軍吒利尊。

    從執金剛火中生。

    是故如來住于火生三昧。

    略說此中障有二種。

    若從種種外事因緣生者。

    皆名外障。

    從種種内事因緣生者。

    皆名内障。

    乃至此中多不和合微細之相。

    如般若魔事品廣明。

    複次從四地因緣生者。

    名為外障。

    從無始無明住地生名為内障。

    此不動真言。

    皆能壞之故。

    此明王具大威勢。

    普能守護一切真言行人。

    使菩提心不複動轉。

    令彼所為善業随意皆成。

    又如世人為佛使者。

    一切衆生無能複害而隐蔽之。

    今此明王。

    以承法佛威命行如來事故。

    乃至蓮花金剛手等。

    皆悉不能制之。

    何況波旬之類。

    是故行者。

    當念閻浮提三障重故。

    常應系念修行也。

    又初句雲。

    戰拏摩賀(引)噜(引)灑拏。

    釋名與金剛手真言大同。

    而義少異。

    且如左字前。

    約金剛智門明不遷。

    今約蓮花台上常智之身。

    明不遷變。

    拏字門一生補處菩薩尚有一死。

    是則未離怨對。

    如來智身本不生故。

    則無有死。

    是永離怨對。

    是故不動明王。

    能飯灌頂菩薩粗重之身斷其變易之命。

    況餘三界衆生。

    即是暴惡之中又極暴惡之義也(私雲。

    二十本雲。

    戰荼者。

    戰是死義。

    入阿字門。

    即是本無生死義也。

    )(荼是戰義。

    以此無生死大勢之主。

    即與諸四魔戰也)麼是我義。

    賀是因義。

    乃至諸菩薩等。

    尚有微細生故。

    猶樂衆緣無常無我不得自在。

    今如來常智離諸因緣。

    得成八自在。

    我無能害力故。

    此賀(引)字名為風輪。

    亦名罥索印。

    次有羅字加三昧聲。

    正是火生三昧之體。

    與風輪和合猛威熾然。

    即如來大忿怒義。

    次有灑字。

    次本性鈍故。

    即是大惠刀印。

    以羅字門。

    一切諸障。

    即是淨法界故。

    約相本來不生。

    則無法可破。

    實相本來不生畢竟不可破故。

    此惠刀都無所破也。

    次有拏字。

    是大空三昧。

    言此暴惡熾然之勢。

    徒無量門皆悉遍遍一切處也。

    次雲飒頗吒野。

    是破壞義。

    轉釋前句明忿怒之功也。

    娑是堅固義。

    謂一切衆生。

    各各于得法堅着不舍生。

    不可破壞想。

    今入頗字門。

    見一切法展轉從衆緣生。

    猶如聚沫易可摧伏。

    是故次明吒字。

    是卑慢義。

    如師子王。

    欲與野幹共戰自搏材力故。

    以為不足可敵。

    是說此為金剛慢(私雲。

    二十雲。

    吒是戰義。

    能敵障怖)(令破也)加野字故。

    名為忿怒乘也。

    次有吽字。

    即是發誠實言作師子乳聲。

    賀是如來自在力義。

    與三昧大空合故。

    具足普門萬行無所不遍。

    此是中胎吽字義也。

    次句雲怛啰吒。

    是堅固義。

    明所以大摧諸障之意。

    正為護持佛國。

    普令道種堅固無動無退故。

    此中字義。

    謂觀諸法如實相。

    即是淨法界有佛無佛法爾如是。

    離諸造作。

    是故須彌座王不可傾動。

    為此罥索所持者。

    不可複解也(私撿經雲恒羅迦。

    二十本雲恒如如也。

    羅無垢)(也。

    迦是作也。

    謂一切法無作也)末句憾(引)?(引)二字是真言體。

    謂普門成辨諸事。

    雖種種方便不同。

    究竟同證八自在。

    我其歸一揆。

    當曆法廣分别之(私雲。

    二十)(雲唅字。

    诃是行義。

    又有阿聲。

    是怖魔障金剛三昧也。

    點即大空也。

    以此大空不動行。

    大怖一切魔障也。

    鑁字縻是)(我義。

    入阿字門無我也。

    又以此大空無我三昧。

    而怖衆魔也。

    以字亦有阿聲及點也。

    诃噓唅鑁四字皆有阿聲。

    即是)(重重怖魔極内外二障義也) 振鈴印 軌不說之記雲。

    二手作拳各置腰。

    先誦金剛杵真言三遍。

    其真言曰唵嚩折羅波尼吽即舒右手執杵一度。

    右轉至心前。

    更三度回轉。

    次三度抽擲。

    誦吽字三遍。

    即橫心前。

    次誦金剛鈴真言三遍。

    其真言曰唵跋折羅健仛(私雲。

    諸說加吽字)即舒左手執鈴。

    起自心前五度振拳。

    次複左耳上二度振之。

    暫有間斷。

    又同處一度振之。

    而置左腰。

    即以杵加持五處。

    加持了俱置本處 召請印 軌雲次印真言。

    而請召衆聖。

    諸佛菩薩說。

    依本誓而來。

    定惠内成拳。

    惠風屈如鈎。

    随召而赴集(或三部心召請)記雲。

    先二手内縛。

    舒右頭指微屈如鈎。

    誦真言七遍。

    頭指與诃招之(私雲。

    此印具如上明)義雲。

    作此鈎印。

    能召十方一切諸佛菩薩。

    皆令集會道場。

    亦能滿足十地之位。

    況餘八部之類。

    未生善心者。

    而不來至耶軌雲真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