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遍知印。
及三十尊印。
次觀音部。
次文殊院。
次除蓋障。
次地藏院。
次虛空藏。
次金剛部。
次不動尊等。
次釋迦院乃至世天。
故玄法兩三卷本及爛脫本。
及青龍寺三卷本等。
并皆用此次第。
但青龍寺本供養會中。
成身不入三十二印。
大贊之後列二十二印。
次四處輪。
次八印。
次大日印。
以後同前。
此等意雲。
初遍知等以為佛部。
次觀世音等·文殊·除蓋障·地藏·虛空等部為蓮華部。
次金剛手·不動尊等·釋迦世天為金剛部(已上取意)并是三部次第也。
又雲。
有人先遍知。
次觀音。
金剛手。
次不動等。
次釋迦。
次文殊。
次除障。
次地藏。
次虛空藏。
次世天等。
次五供等。
次毫相等。
三十二印。
次念誦等。
若以釋迦在四菩薩之前。
似天竺本曼荼羅。
釋迦在文殊内。
若以三十印在念誦前。
亦似嚴身以修念誦(已上取意)出如此種種異說竟。
又雲。
安然阇梨雲。
取舍在人。
行藏随樂而已。
私檢諸師儀軌。
多異此記所引。
恐異本欤。
今且出所見一兩本。
攝大儀軌。
初遍知(私雲佛部)次觀音。
次文殊。
次除障。
次地藏。
次虛空藏(已上蓮華部)次金剛手。
次不動勝三世尊(此中不說中央般若菩薩)次釋迦。
次世天(已上金剛部。
是三部次第欤)次四輪十号。
五字真言王。
八葉。
無所不至。
百光王(此軌與今大同小異。
相好等印在遍知印)同軌或本初遍知(佛部)次觀音(蓮華部)次金剛手。
不動。
勝三世(此中亦無般若菩薩。
此上二會内金剛部。
已上四會初重)次釋迦(彼文雲。
往第二院東方初門。
釋迦坐白蓮)次世天(已上外金剛。
即第三重)次文殊(彼文雲。
應往第三院因陀羅方中。
先安妙吉祥)次除障。
次地藏。
次虛空藏(已上蓮華部。
即第二重。
此軌次第難詳。
善思擇之)次四輪。
十号。
五字。
真言王。
八葉無所不至。
百光王(此軌始終不說相好等印)廣大軌。
初遍知。
次觀音。
次金剛手。
次不動。
勝三世等(已上初重。
但此中無般若菩薩。
下卷十二真言王前。
雲次當大日前般若波羅蜜雲雲。
有四行餘文)次文殊(彼文雲。
次于第二院四方相均普)次除障。
次地藏。
次虛空藏(已上第二重)次釋迦(彼文雲。
次東第三院釋迦師子壇)次世天(已上第三重上來總是三重次第欤)次真言王八葉。
無所不至。
百光王(此軌無四處輪。
又相好等印在供養會中。
但藏腰等印在五供養前。
頂甲等在贊歎後。
生起難詳。
經文亦然)青龍軌三身贊後遍知印前在四處輪。
真言王。
八葉。
無所不至。
百光王。
餘如今軌(三十二印亦同今軌。
在供養會中。
檢一兩本皆爾)問。
以前所引兩朝諸師諸會次第。
安然阇梨判雲。
釋迦世天為初。
乃至布字八葉等為後。
即為從因向果次第。
翻此名為從本垂□。
又如今軌。
且就三重遍知為初。
乃至世天為後。
此為三部次第(雲雲)若爾中胎九尊别置最後。
以此對列前諸會時。
不當因果本□次第。
亦非三部。
是何次第耶。
答。
此亦未詳。
然三重諸會雖有差别。
總而言之是因是□。
三重為先。
中胎為後。
豈非從因向果。
又以□尋本。
如挹流尋源。
豈亦無本□義。
此約所難一往會之。
理實應言。
布字·八印等是秘中之秘。
密中之密也。
法王髻珠不妄與人。
調練機根。
久後授之。
故諸軌中多置最後。
若既得已自修行時。
置初置後任意自在。
故青龍師置之最初。
須善得意何守株乎。
胎藏界生起一卷
秘密教法文義難詳。
近世學者如蟲食木。
今為練愚心聊回思慮。
雖信射的之谕。
猶恐其不契理。
庶幾見者加添削矣。
末學沙門覺超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