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四

首頁
    金剛頂護摩法中東青南白西赤北黑中黃。

    今真實經内護摩法中中白東青南黃西紅北五色也。

    又放光中東青南金西紅北五色也。

    故以此二為深秘雲秘中深秘意在于此(雲雲) 問。

    真實經有相月輪觀後雲。

    若凡夫人修此觀門雖造五逆一闡提等極重惡業悉皆消滅應時便獲五種三昧(雲雲)心地觀菩提心月輪觀後雲。

    若有凡夫修此觀者。

    所起五逆四重十惡及一闡提。

    如是等罪盡皆消滅即獲五種三摩地門(雲雲)守護經五佛三昧後雲。

    複有人能暫修習此三昧者。

    身心輕安即能生于五種三昧(雲雲)其五種何。

    答。

    真實經雲。

    一刹那三昧。

    二微塵三昧。

    三白縷三昧四隐顯三昧。

    五安住三昧(雲雲)心地觀經雲。

    一刹那三昧。

    二微塵三昧。

    三白縷三昧。

    四起伏三昧。

    五安住三昧(雲雲)守護經雲。

    一刹那三昧。

    二微塵三昧。

    三漸現三昧。

    四起伏三昧。

    五安住三昧(雲雲)用心次第雲。

    三藏曰。

    既習觀成就已。

    汝等今于此心中複有五種心義。

    一刹那心。

    二流澍心。

    三法味心。

    四摧散心。

    五明鏡心(雲雲) 問。

    何名爾耶。

    答。

    心地觀雲。

    雲何名為刹那三昧。

    謂暫想念滿月而住。

    譬如猕猴身有所系遠不得去近不得停。

    喉咽饑渴須臾住止。

    凡夫觀心亦複如是。

    暫得三昧名為刹那(雲雲)守護經雲。

    謂觀月輪刹那刹那暫時相應。

    尋複還失。

    是故名為刹那三昧(雲雲)用心雲。

    一刹那心為初心。

    見道一念相應速還忘失如夜電光暫現即滅(雲雲)心地觀雲。

    雲何名為微塵三昧。

    謂于三昧少分相應。

    譬如有人常自食苦未曾食甜。

    于一時中得一塵蜜到于舌根增勝歡喜倍生踴躍更求多塵。

    如是行者經于長劫食衆苦味。

    而今得與甘甜三昧少分相應。

    名為微塵(雲雲)守護經雲。

    微塵三昧。

    謂于三昧少分相應。

    譬如有人不識蜜味得微塵許。

    在于其舌根。

    愛樂安樂都忘饑渴疾病之念。

    但更專心希求多得此三昧心亦複如是。

    少分相應悉忘一切煩惱饑渴心得安樂轉更求之(雲雲)用心雲。

    二流澍心。

    既見道已念念加功。

    相續不絕如流奔澍(雲雲)心地觀雲。

    雲何名為白縷三昧。

    謂凡夫人自無始時盡未來際今得此定。

    譬如染皂多黑色中見一白縷。

    如是行者于多生死黑闇夜中而今方得白淨三昧。

    名之為縷(雲雲)守護經雲。

    漸現三昧。

    謂由少得愛樂安樂漸得增勝。

    身毛皆堅悲泣流淚。

    如黑物中見一白縷。

    此亦如是由觀月輪得少分住。

    于無明闇煩惱之中見少定心微分顯現(雲雲)用心雲。

    三法味心。

    謂施功不已乃得虛然朗徹。

    身心輕泰既味于道(雲雲)心地觀雲。

    雲何名為起伏三昧。

    所謂行者觀心未熟或善成立未善成立。

    如是三昧猶秤低昂。

    名為起伏(雲雲)守護經雲。

    起伏三昧。

    謂觀行未就或起或滅。

    如秤低昂。

    觀成惑滅。

    觀失惑生(雲雲)用心雲。

    四摧散心。

    謂卒起精勤。

    或複休廢。

    二俱違道故(雲雲)心地觀雲。

    雲何名為安住三昧。

    修前四定心得安住。

    善能守護不染諸塵。

    如人夏中遠涉砂碛備受炎毒。

    其心渴乏殆無所堪。

    忽得雪山甘美之水天蘇陀等頓除熱惱身意泰然。

    是故三昧名為安住。

    入此定已遠離惑障。

    發生無上菩提之牙。

    速登菩提功德十地(雲雲)守護經雲安住三昧。

    由前四定心得安住。

    悉能守護一切善法增長雜善。

    身心安樂如盛夏中遠涉砂碛。

    熱渴日久忽得雪山清冷美水。

    所有熱渴憂苦皆除。

    此亦如是得此三昧業惑苦惱一切皆遣。

    是為無上菩提牙生(雲雲)用心雲。

    五明鏡心。

    既離散亂之患鑒達圓明一切無著。

    若了五心于此自驗三乘凡聖行位可自分明矣。

     問。

    守護經雲。

    佛入三昧時。

    會大衆見佛不同。

    其無信者都無所見。

    猶如生盲(雲雲)又一切法自在王菩薩白言。

    于此會中有二種人。

    一者滿足菩薩位人則得利益。

    二者未得成就菩薩功德。

    謂摩伽陀國主阿阇世王。

    及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等無量衆生。

    則無利益。

    此諸愚夫猶如生盲不見燈光。

    又如聾人不聞細語。

    如砂鹵地不生蓮華世尊。

    如有國王大臣長者于饑儉世食衆甘美天諸珍膳。

    升高樓閣告于無量饑餓衆生作如是言。

    我食如是種種上味。

    雖作是言于諸饑人都無所益。

    今佛所說于此衆會未成就者亦複如是。

    都無利益(雲雲)若爾此法同華嚴經入法界會二乘在座如聾如啞。

    亦同天台同聽異聞互不相知秘密不定。

    而何今名深秘行相。

     答。

    此經初說菩提心為因中雲。

    如虛空性即是心性。

    如于心性即菩提性。

    如菩提性即陀羅尼性。

    其虛空性心性菩提性陀羅尼性無二無别。

    如是之義甚深甚深難可通達。

    難得趣入。

    不可思議。

    超越心地非是凡愚劣解所知。

    故未成就之人猶聾盲。

    次雲。

    此會之中有二種人。

    一者成就。

    二者未成就。

    我今重未成就者以善方便随順世谛。

    譬喻言辭說一乘法。

    乃至廣說迦樓羅觀喻。

    及五佛月輪五字成佛等法。

    此同大日經初說菩提心為因心與菩提虛空此三無别。

    次因執金剛問随順未來劣慧衆生。

    依時方等樂求現果。

    為度彼等故方便說是法。

    乃至廣說入曼荼羅圖繪供養灌頂念誦等法(雲雲)此經未成就人初雖不知後遂得入。

    猶如法華舍利弗等初聞略開三時。

    是時心自謂。

    将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次聞廣開三時。

    疑網皆已除安住實智中。

    中下未悟譬喻因緣方悟一乘。

    不同華嚴二乘不知佛境。

    阿含同時說力士經。

    陳如八萬不知彼衆(雲雲) 問。

    若爾此法一切衆生皆悟入耶。

    答。

    守護經雲。

    十方一切諸世界中無量無數百千萬億異類衆生。

    或有衆生諸根不具。

    或複具足五無間業屠兒魁脍栴陀羅等。

    于一切智不可思義三昧之中修習趣入悉皆有分。

    除五種人。

    一者不信。

    二者斷見。

    三者常見。

    四者邪見。

    五者懷疑。

    此五衆生不能趣入。

    何以故。

    此深三昧以大慈悲而為根本。

    如是五人無慈悲故(雲雲)大日經亦雲。

    亦不普為一切衆生(雲雲)法華亦雲。

    無智人中莫說此經(雲雲)當知五人若舍五見悉當悟入(雲雲)問。

    此法名為心地微妙法門意何。

    答。

    心地觀經雲。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

    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衆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

    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

    有學無學。

    獨覺菩薩。

    及于如來。

    以是因緣三界唯心。

    心名為地。

    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

    如理觀察如說修行。

    自作教他贊勵慶慰。

    如是之人能斷三障速圓衆行廣得菩提(雲雲) 問。

    此法幾人行用。

    答。

    且依心地觀經三身佛二菩薩二受用二後身。

    此七種人并用此法如經佛告文殊此法名為十方如來最勝秘密心地法門。

    偈雲。

    十方諸佛證大覺。

    無不從此法修成我是無上調禦師。

    轉正法輪周世界。

    化度無量諸衆生。

    當知由悟心地觀。

    是用此法。

    成三身佛即真實經第五相中成三身佛是其人也(雲雲)又雲。

    此法名為一切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

    此法名為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真實正路。

    偈雲。

    一切有情蒙此法。

    欣趣菩提。

    得授記。

    一切有緣得記人。

    修此觀門當作佛。

    此是頓悟菩薩漸入菩薩同用此法成分極佛。

    言頓悟者天台圓教真言圓教頓悟菩薩。

    言漸入者天台三教菩薩兩教二乘回入圓教名為漸入。

    初入初住名分證佛。

    終入妙覺名極證佛(雲雲)又雲。

    此法名為三世諸佛自受法樂微妙寶宮。

    此法名為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藏。

    偈雲。

    諸佛自受大法樂。

    住心地觀妙寶宮。

    此是自受他受法樂之時同用此法又雲自受不雲他受。

    然分别聖位亦有自受他受三十七尊。

    故雲他受亦用此法(雲雲)又雲。

    此法能引諸菩薩衆到色究竟自在智處。

    此法能引詣菩提樹後身菩薩真實導師。

    偈雲。

    受職菩薩悟無生觀心地門遍法界。

    後身菩薩坐覺樹入此觀行證菩提。

    此是法身等覺後身菩薩化身八相後身菩薩同用此法成自行化他身。

    圓教初住以上皆現八相作佛。

    故四十二地皆有八相同用此法。

    但等覺名二受用名通通别圓。

    然通别中未說此法唯有圓教真言二教同用此法。

     問。

    法相三論同用三論所說後報利益謂十地滿生智處城。

    現報利益謂其身中斷惑成佛天台判雲。

    若說一切諸佛色究竟天成佛者是别教義。

    今心地觀亦說十地滿足往色究竟斷惑成佛。

    何為圓密二教行法。

     答。

    十地行滿往色究竟斷習成佛通通别圓及真言教。

    若佛地論瑜伽唯識所說是通教義。

    若璎珞中十地十王等覺菩薩作第四禅王是别教義。

    若起信論十信滿心現八種利益乃至等覺于色究竟天現最高大身。

    又仁王經等覺菩薩現第四禅大靜天王是圓教義。

    若金剛頂阿迦尼吒天王宮中五相成佛是真言義。

    但以圓教以一切處為菩提場虛空為座成報身佛而言。

    等覺現色究竟是現外迹在色究竟。

    色究竟天遍法界故以表内證。

    又真言宗色究竟盡心王境界名色究竟。

    已如前釋(雲雲) 問。

    前說四人同用此法。

    一自受用身。

    二受職菩薩。

    三頓悟菩薩。

    四回心菩薩。

    而今何言七人同用此法。

    答。

    開合雖異大意是同。

    經雲。

    十方諸佛亦雲自受法樂。

    此二合為一。

    三身佛名為二受用身。

    經雲。

    受職菩薩亦雲後身菩薩。

    此二合為一。

    受職菩薩并前二悟。

    以為四人。

    今依本經亦為七人。

     問。

    楞伽初地等覺二處諸佛灌頂。

    若爾初地入佛内證是别教義。

    何言别教不用此法。

    答。

    别教亦是初地以上各現八相。

    八相後身菩薩坐道樹時。

    妙覺化佛亦示此法。

    是即天台初住初地證道同義。

    故弘決雲。

    初地入住此為正文。

    于教道文不須疑也(雲雲)故無實經别教初地以上者也。

     問。

    此法有幾功能。

    答。

    且心地觀經列二十功能。

    如雲此法能雨世出世财如摩尼寶滿衆生願。

    偈雲。

    此法能雨七聖财滿衆生願摩尼寶(一)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功德本源。

    偈雲。

    此法名為佛本母出生三世三佛身(二)此法能銷一切衆生諸惡業果(三)此法能與一切衆生所求願印(四)此法能度一切衆生生死險難。

    偈雲。

    此法能作大舟航令渡中流至寶所(五)此法能息一切衆生苦海波浪(六)此法能救苦惱衆生而作急難(七)此法能竭一切衆生老病死海(八)此法善能出生諸佛因緣種子(九)此法能與生死長夜為大智炬。

    偈雲。

    此法照世大法炬(十)此法能破四魔兵衆而作甲胄。

    偈雲。

    此法名為金剛甲能敵四&MT00438衆諸魔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