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四

首頁
    。

    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别。

    亦名無覺了。

    亦名淨法界。

    亦名實相般若波羅蜜海。

    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猶如滿月潔白分明。

    何者為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

    我見自心形如月輪。

    為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雲雲)此普賢心圓明是大圓鏡智用。

    故用心雲。

    大圓鏡智是則三十七尊皆名普賢。

    亦各具足大圓鏡智。

    如此智者五智本有。

    皆名自性清淨心也。

     問。

    若第九識是所通達。

    第六意識是能通達者。

    則同天台引攝論雲第八識中無分别智光聞熏習增長成道後真如名第九識。

    亦同法相唯識論引如來功德莊嚴經雲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故以淨位第八為第九識。

    若許同者何故亦雲本淨九識染穢九識。

    答。

    起信論雲。

    清淨真如受熏變作無明。

    亦作八識。

    八識是生滅。

    真如不生滅。

    如雲一法界中有二種門。

    一心真如門。

    二心生滅門。

    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随以物熏則有彼氣。

    真如淨法性非是染無明熏故則有染相。

    乃至不生不滅與生滅法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

    八識海中七識浪起(雲雲)諸論皆雲。

    第六意識能知名義。

    故能發心修行離染成佛(雲雲)今約還淨故雲第九所通第六能達(雲雲)然法相法苑林章雲。

    或說因果俱入。

    如唯識等。

    但說八識。

    或說因果相對為九。

    如楞伽雲。

    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

    又有二會釋。

    一雲。

    若無相論同性經中真俗相對以為九識。

    二雲。

    淨位第八名第九識。

    引經如前(雲雲)是得天台通教意也。

    然四念處說。

    通教唯有六識不許攝論依他八識。

    且約般若六識文說(雲雲)故基師雲。

    天竺诤識三家不同。

    一龍樹提婆依般若等唯立六識。

    二無著天親依深密等唯立八識。

    三真谛等依無相論立為九識。

    然無相論是瑜伽本無識品也(雲雲)龍樹中論入真甘露品有破八識比量。

    故龍樹立六識。

    而釋大乘論開為十識。

    若攝大乘八九二诤。

    地論八九二诤。

    是得别教意也。

    彼二論中雖許真如随緣非圓融故(雲雲)若止觀引占察經雲。

    觀有二種。

    一唯心。

    謂觀八識。

    二實觀。

    謂觀真如(雲雲)金剛三昧經雲。

    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覺諸情識入庵摩羅。

    而非始入。

    一切衆生本自有之。

    譬如窮子手持金錢自不覺知。

    跉跰辛苦五十餘年。

    後文示之乃知本有(雲雲)楞伽經雲。

    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雲雲)密嚴經雲。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

    藏即賴耶識。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别(雲雲)是為圓意。

    真如緣起作九識故(雲雲)然約清淨九識亦有二種。

    一性得清淨九識。

    如前所引。

    二修得清淨九識。

    如楞伽雲。

    八識海澄九識流淨。

    風不能動波浪不起。

    金剛三昧亦雲。

    等覺三智妙覺三身于九識中皎然明淨。

    金剛頂疏引理趣釋。

    大日如來清淨八識四智相應證四智菩提。

    如雲毗盧遮那如來名遍照報身佛。

    于色界頂第四禅色究竟天成等正覺。

    為諸菩薩說四種自證菩提。

    自覺聖智四智菩提。

    所謂金剛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者。

    由如來淨阿賴耶于大圓鏡智相應證得堅固無漏三摩地能淨無始無明住地微細煩惱。

    義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義利故者。

    第七無漏末那與第八淨阿賴耶識中無漏種子能緣所緣平等平等離能取所取。

    故證得平等性智。

    流出随其衆生愛樂身如衆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

    法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者。

    由如來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證得一切法本性清淨。

    于淨妙佛國土為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

    一切業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切分别無分别性故者。

    由如來無漏五識與成所作智相應現三業化于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别作佛事有情事(雲雲)略出經雲。

    如來五種智亦名法界性智(雲雲)可謂如來清淨第九無垢識與法界性智相應證會本源清淨法界(雲雲)又此修得九識發心以去位位分有。

    性得九識在未發心(雲雲)又約染穢九識亦有二種。

    一性得。

    謂未發心位九識。

    二修得。

    謂發心以去等覺以還位位分證(雲雲) 問。

    佛地五智是所通。

    行者五智是能達者意何。

    答。

    佛地五智且約天台六位自有六佛五智。

    行者五智亦約六即義自思可知。

    如雲外道凡夫種種邪推順理解脫。

    能求是理即。

    行者五智所推是理即。

    佛地五智乃至妙覺菩薩是行者。

    妙覺如來是佛地(雲雲) 問。

    第二修菩提心中。

    攝真實雲。

    一念見淨心。

    圓滿如秋月。

    複作是思惟。

    是心為何物。

    煩惱習種子。

    善惡皆由心。

    心為阿賴耶。

    與淨識為本。

    六度熏習故。

    彼心為大心。

    藏識本非染。

    清淨無瑕穢。

    無始修福智。

    猶如淨滿月無體亦無用。

    即月亦非月。

    由具福智故。

    滿月如自心菩薩心歡喜。

    複白諸佛言。

    我已見心相。

    清淨如月輪。

    離諸煩惱垢。

    能執所執等。

    諸佛鹹告言。

    汝心本如是。

    為客塵所翳。

    不悟菩提心(雲雲)守護經亦略同此(雲雲)大瑜伽文前後雖交。

    文意尚同。

    俱改與淨識為本雲修淨以為因。

    又改無始修福智雲長時積福智(雲雲)此有四疑。

    若一念見淨心等是菩提心即第六意識有慮知義名質多心。

    而何次雲善惡皆由心心為阿賴耶(一)若與淨識為本是同唯識攝論第八識中有染淨二分淨分熏習增長成淨位第九之義。

    而何前言凡夫性得有第九識(二)若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無始修福智等是同地論以第八識。

    為真如識依持諸法。

    而何前雲第九真如八識生滅(三)若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亦是淨位第七離二取等。

    今菩提心是質多心。

    即第六識何故前後相違(四) 答。

    釋此疑故前說本淨九識是所通達。

    雜穢九識是能通達。

    凡夫本有菩提性中九識具足。

    言淨心者是無垢識。

    此識是體。

    八識是相七識是用。

    若發心義是第六用。

    若熏習義是第八用(一)又能發心雖第六識。

    而所發心必第八識。

    大圓鏡智大菩提心此心為因入法界智。

    此智亦名淨識。

    即庵摩羅故。

    顯識論雲。

    滅阿賴耶入庵摩羅。

    金剛經雲。

    常以一覺入庵摩羅。

    而非始入本自有之(二)若煩惱習種子心為阿賴耶是染穢第八。

    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是本淨第八。

    如第八者餘八亦然(三)若淨心如月輪離能所執等是本淨第七。

    汝心本如是為客塵所翳是染穢第七(四)故金剛頂疏引大瑜伽中此七段偈已雲。

    自心如滿月者是本性具也。

    六度熏習故。

    彼心為大心者是熏修具也。

     問。

    大菩提心應遍法界。

    何有方量。

    而何故引五十由旬滿月以為菩提心相(一)若無體亦無事即月亦非月者。

    以空為極。

    何故前引中論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二)心若喻月輪有幾義耶(三)答。

    五十由旬且舉空月。

    若心月量大小不定。

    或觀一肘乃至無量(一)為除月執亦說月亦非月即中道義(二)淨心喻月且有三義。

    離三毒故(三)故用心次第雲。

    行者應當安心淨住。

    勿緣一切諸境。

    應須假一圓明。

    猶如淨月。

    亦如淨鏡。

    不高不下。

    正當行者心中量同一肘。

    圓滿光明内外瑩徹。

    色白鮮潔世無類者。

    初雖未見久久精研當即徹見。

    若明見已即更觀察。

    漸引令廣。

    或四肘八肘。

    如是倍增乃至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極令分明。

    将欲出觀漸漸收斂量同本相。

    初觀之時假月為喻。

    遍周之後無複延縮。

    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脫一切障三昧。

    此三昧者名為地前三賢。

    依此漸進遍周法界。

    如經所說名為初地。

    所以初地菩薩以證此法昔所未得而今得之生大喜悅。

    是故初地名歡喜地。

    亦莫作月解。

    即此自性清淨心以三義故。

    猶如于月。

    一者自性清淨義。

    離貪欲垢故。

    二者清涼義。

    離瞋恚熱惱故。

    三者光明義。

    離愚癡闇故。

    所以喻月者。

    為世人皆共見取以為喻。

    令其悟入。

    觀習成就不須延促。

    唯見心光明朗。

    更無一物。

    亦不見身之與心。

    萬法不可得。

    猶如虛空。

    亦莫作空解。

    以無念體不可得故。

    說如虛空非為空相。

    久久純熟行住坐卧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挂礙。

    一切妄想貪瞋癡等一切煩惱不假斷除自然不起。

    常得清淨。

    依此修觀乃至成佛唯是一道。

    更無别理(雲雲) 問。

    大日宗雲。

    入淨菩提心時得除一切蓋障三昧。

    前已判為圓密初住。

    然其初住分遍法界。

    而何今雲引月令遍三千世界得解脫一切障三昧名為地前三賢引遍法界名歡喜地。

    答。

    此文且約别教位以明超越。

    若遍三千。

    能超三賢。

    若遍法界亦超十地。

    若不爾既得解脫一切障三昧。

    豈隻遍三千耶(雲雲) 問。

    第三金剛心中。

    略出經及真實經并觀心月中有五股金剛。

    而何故大瑜伽雲觀金剛蓮華。

    答。

    如上釋名中說。

    大瑜伽是金剛界蓮華部心行法故觀金剛蓮華。

    又前二經依金剛薩埵念誦法故觀金剛。

    理實可言随行五部各以其三昧耶觀心月中如略出經灌頂法中。

    弟子心中想有月輪。

    内有八葉蓮華台。

    上有婀字。

    内若金剛部想跋折羅。

    若寶部中即有寶珠。

    蓮華部中亦如蓮華。

    羯磨部中亦如羯磨。

    毗盧遮那部想窣都婆(雲雲)又授跋折羅中雲。

    此跋折羅常住心中為三摩地身。

    若是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各于跋折羅上随安寶珠蓮華十字(雲雲)或阿阇梨金剛心中若都法行五法鱗次觀明連持。

    若一部法各用其部(雲雲)或阿阇梨随五部法各以五股立心月内。

    随中股上想五部法(雲雲)此則五部三摩地行。

    此次略辯次金剛身佛身圓滿加持灌頂系鬘成覺加持現證智相利他。

    各用當部當尊為異(雲雲) 問。

    心月中有阿字。

    字内有三昧耶形者是灌頂法。

    諸五相中無此字何。

    答。

    凡大日宗三部如次用阿娑縛三字。

    今金剛頂五部如次用鑁吽怛羅(二合)纥哩惡五字。

    而今灌頂法中五部皆用婀字。

    是初入三昧耶時召智法中先以惡字為智種子。

    約此義故今用婀字。

    一切諸尊召智法中皆用婀字。

    後成身時用各種子。

    雖用各各種子。

    皆随五種阿字轉用。

    如諸瑜伽中皆于心月先安種子。

    次變種子為三昧耶。

    變此為本尊且行。

    如文殊五字等法。

    心月安昙。

    變昙為釼。

    或安暗瞞字。

    變此為釼。

    如文殊者諸尊皆然(雲雲)今菩提心論雲。

    觀行者初以阿字發起本心中分明。

    隻漸令潔白分明證無生智。

    夫阿字者一切法本不生義。

    注雲。

    毗盧遮那經疏釋阿字具有五義。

    一者阿字短聲。

    是菩提心。

    二阿字引聲。

    是菩提行。

    三暗字短聲。

    是證菩提義。

    四惡字短聲。

    是般涅槃義。

    五惡字引聲。

    是具足方便智義。

    又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