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院抄
第五卷中第五行願門餘之中金剛頂大日尊三摩地行相之餘。
此卷中辨九識盈縮義。
九識梵唐釋名義。
九識體性義。
九識具惑斷障義。
轉九識成五智三密身義。
三十七尊四身四土義。
五方佛座釋名義。
四土降魔義。
五忍五佛五位義。
五智梵唐異名釋名義。
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十智二十智七十智會通五智義。
五佛梵唐異名釋名義。
五佛種子法華四字大日五義。
會通義。
五佛諸經法文異名三密義。
諸宗立難會通義(追斷法相宗四智三身義)
問。
轉識為智經教不同如何會之。
答。
若會立識不同自會為智各别。
若天台雲。
小乘唯明六識。
通教亦明六識。
破攝大乘依他八識具如通教四念處說(雲雲)别圓同明因中八識果上第九廣明攝論。
八識及第八中無分别智光聞薰增長成道後真如名第九識。
雲識是智異名也。
但以束九為三别明三識分張圓明三識一心。
第九名庵摩羅。
第八阿賴耶。
第七阿陀那。
第六波陀那。
以九八七類通十種三法。
而以八識為三佛性。
第八正因。
第七了因。
第六緣因。
為圓義也。
亦以唯識轉八識為四智束四智為三身為别義也(雲雲)若華嚴宗雲。
小乘唯明六識不明八識。
大乘始教所立百法決擇分即明八識。
大乘終教更明九識。
頓教隻明一念不生即是佛地不明法數。
圓教具足圓融無礙(雲雲)若三論雲。
攝論廣明九識以為正義(雲雲)若法相雲。
小乘經中密明第八。
唯識第三廣明其文。
今大乘中真如不變八識能變。
能變有三即八七六。
阿摩羅阿陀那是第八識異名。
章中亦雲。
楞伽經無相論真俗相對以為九識。
如來功德莊嚴經雲。
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
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
是以淨位第八為無垢識(雲雲)又斷惑章雲。
能斷惑是第六識。
能斷性是第九識(雲雲)又基師雲。
西方诤識三家不同。
一龍樹提婆依般若經唯明六識。
不許八識。
故中觀心論入真甘露品中有破八識比量。
二天親護法唯明八識。
不許九識。
三真谛三藏廣明九識。
不許八識。
然無相論明九識。
是瑜伽本九識品(雲雲)今真言雲。
諸經為宗所明各異。
不可以其文少而言不明其義。
夫色心之道理經教之綱目。
若多若少文義皆有。
一小乘亦明心意識三法。
如雜心雲。
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
分别名識。
豈非八識。
然以密意未顯了說故。
阿含說窮生死蘊等。
是第八識。
具如唯識第三(雲雲)
二通教亦明心意識三。
如唯識論亦雲集起名心乃至分别名識。
深密瑜伽所明八識能變真如不變是正通教義。
而般若中唯明會通摩诃衍義。
八九識心未委悉之。
約陰界入唯明六識。
然至所空中雲無阿賴耶無尼延底。
豈非是粗明第八識乎。
龍樹本承馬鳴。
馬鳴起信論中已明八九。
龍樹提婆甯得破之。
故嘉祥中論疏廣明八九。
是述龍樹之意。
唯天台意通教四念處唯明六識破攝論依他者。
且約般若以空依他。
非謂假有第八依他。
故以唯識八識二無我三性三無性轉八識為四智。
束四智為三身為通教義。
三别教亦明心意識三。
如攝大乘集起名心乃至了别名識。
楞伽所明八識二無我三性三無性等。
及攝大乘轉八識為四智束四智為三身皆名别義。
四圓教亦明心意識三。
具如止觀引用諸論以明圓意。
金剛三昧經明八九。
起信論明八九。
心地觀明轉八識為四智束四智為三身。
是為圓義。
然釋尊一代五時中華嚴圓融為宗。
阿含小應為宗。
璎珞地位為宗。
般若虛融為宗。
法華開會為宗。
涅槃佛性為宗。
乃至諸經各有所宗。
但有法華以後方等後分楞伽深密等經廣明識心。
今大日法界宮中說三密為宗性海為要。
但牟利曼荼羅經明轉九識為五智束五智為三密。
及悉昙中亦明轉九識為五智。
是為密教義也。
二者九識梵唐釋名義。
問。
先九識何。
答。
若從本起末第九為始。
今攝末歸本眼等為始。
若具梵音那縛(九)尾枳攘那(識聚之識)此雲九識。
者摩第(下同)翳迦(一)斫乞莖(二合眼)毗阇那(識)此雲第一眼識。
者摩(第)娜尾(二)羯?拏(耳)毗阇那(識)此雲第二耳識。
者摩(第)怛咥(三)曩(引)娑(鼻)毗阇那(識)此雲第三鼻識。
者摩(第)左睹羅(四)爾賀縛(二合舌)毗阇那(識)此雲第四舌識。
者摩(第)半左(五)舍裡(一合)羅(身)毗阇那(識)此雲第五身識。
者摩(第)灑吒(二合)毗婆伽(了别之意)毗阇那(識)此雲第六意識。
者摩(第)飒多(七)末那(思量之意)毗阇那(識)此雲第七意識。
者摩(第)阿瑟吒(二合八)阿梨那(室藏之藏)毗阇那(識)此雲第八藏識。
者摩(第)那縛(九)庵摩羅(無垢今雲淨)毗阇那(識)此雲第九無垢識。
問。
此九識若有異名耶。
答。
眼耳鼻舌身。
此五總名五識。
身梵雲半尼(五)毗阇那(識)亦雲若[少/(兔-、)](身識)第六亦名悉多(慮知心)亦名振多(四無量至心。
及至心之心)亦名跛哩惹汝(知識及相識之識)亦名穰多(亦是相識。
亦不識之識)亦名那尾惹多(不識不見之識)亦名波陀那(分别之識)亦名毗婆伽(意識)亦名波浪識(天台雲。
波浪是凡夫第六識)第七亦名阿陀那(執持。
唯識以為第八異名。
天台依真谛義以為第七雲。
釋雲執持藏識。
執持所有諸法故。
亦名分别識。
天台雲。
何陀那是第七分别識。
呵惡生死欣羨涅槃。
雲雲)亦雲末那(直雲意)第八亦名阿陀那(同上)亦名矣栗馱(積聚精要之心)亦名散娜那(業識流轉之心)第九。
亦名波利耶。
(真識之識)亦名庵摩羅(淨識之異名)亦名不動識(天台雲庵摩羅是第九不動識)亦名纥哩(二合)娜野(真實之心。
亦雲真實之心。
即如來藏)亦名阿尾冒馱(無覺了)亦名秫悌達摩馱睹(淨法界)亦名娑底也(二合)攞乞史(二合)弩缽羅(二合)枳攘(二合)波浪(二合)弭多娑摩室羅(二合。
實相般若波羅蜜海)
問從本起末第九為始。
攝末入本眼等為始證據雲何。
答。
楞伽經雲。
識有三種。
謂真識。
轉識。
現識。
即是如次九八七種。
起信論雲。
有二種門。
一心真如門。
二心生滅門。
生滅門有八種識。
八識海中七識浪起。
此等并以第九為始。
唯識論中雲。
真如不變。
能變有三。
第一能變是阿賴耶。
第二能變是末那第三能變是六識。
百法論中。
第一心王略有八種。
一眼識乃至八阿賴耶。
無相論顯識論以眼等為始乃至滅阿賴耶入庵摩羅。
金剛三昧經雲。
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轉諸情識入庵摩羅。
此等并以眼等為始。
問。
此九識略釋名何。
答。
經雲。
隐為如來藏。
顯名為法身。
此如來藏無始時來清淨無垢名無垢識。
天親佛性論名自性清淨心。
此心即是真如異名。
如彼論雲。
二空所顯真如名應得因。
然龍樹名為清淨本覺染淨本覺。
馬鳴名為心真如門心生滅門。
故第八外别立第九是圓密義。
若攝大乘第八識中一分淨性是别義也。
若唯識論第八識中法爾種子是通義也。
若阿含第六識中心意識三是三藏義(一)起信論雲。
生滅法與無生滅法和合不一不二名阿賴耶。
此雲藏者。
義釋雲。
室宅庫藏之義。
攝持諸法諸法依正。
若密嚴經雲。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别是圓密義。
若攝論雲。
無沒無明名阿賴耶。
染淨二分含藏諸法。
聞薰增長轉生染淨。
璎珞亦雲。
使無法起故名無始。
依無始故得有生得住地即無明住地。
依生得住地故得有作得住地即四住地。
依此五住地故得有二種生死。
若滅五住即破二死入庵摩羅是别義也。
若唯識論說。
有漏無漏種子現行皆在藏識。
藏識執持一切諸法。
寶性論雲。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是則圓成理上附有依他藏識所言界者是種子也。
法爾種子自有染淨故有現行。
染淨諸法此等皆在阿賴耶中故名藏識。
是通義也。
達摩經偈有新舊二譯。
法相用新譯攝論釋義如前。
若華嚴用舊譯寶性釋義為圓。
具如别章。
若雜心雲。
心生諸法此即第六。
亦生諸法。
諸法皆在第六識中。
如義釋雲。
室心有執阿賴耶是室義。
一切諸法皆在其中不同佛法中第八識義(雲雲)以衍破小故雲不同是三藏義(二)第九第八二種識中于此更起我我所執能執性相不二名為末那。
末那雲意。
意是情義也。
亦雲思量。
于第六識所起諸法第八九識中所有諸法能起思量自無别體是圓密義。
若約八九起我我所。
能執所執性同相異以為末那是别義也。
若約第八起我我所能執所執性相各别以為末那是通義也。
若約第六明意者是三藏起我我所能執所執性相各别以明意者是三藏義(三)若約六自在王相性一體分别名義起作善惡名為意識意識亦雲了别。
是圓密義。
若約性同相異名為意識則别義也。
若約性相各别名為意識是通義也。
若約性相生滅名為意識是三藏義(四)眼分别色耳分别聲鼻分别香别分舌味身分别觸名為眼識乃至名為耳識。
若一切法趣眼是趣不過。
耳等亦爾。
具如般若。
是圓密義也。
若五識分别變易以還五塵是别義也。
若五識分别分段以還五塵是通義也。
若五識分别生滅五塵是三藏義(五。
六。
七。
八。
九)
問。
天台光明玄雲。
識名覺。
是智之異名。
庵摩羅是不動識。
即佛識也。
阿賴耶是無沒無明。
謂随眠煩惱與無明合。
即菩薩識。
阿陀那是第七分别識。
呵惡生死欣羨涅槃即二乘識于佛是方便智。
波浪是凡夫。
第六識無俟後言(雲雲)又雲。
若以三識屬三人是别教義。
若攝論雲。
如土染金是圓教義。
土即第七。
染即第八。
金即第九。
經雲不依識者不依生死識。
今識是清淨覺故可依也。
又道前通名識。
道後名智。
法華玄亦引攝論雲今宗釋之。
三識一心釋義亦引唯識以為别義(雲雲)此有三違。
彼唯識為别攝論為圓。
而今唯識為通攝論為别(一)彼以第七為分别識。
而今第六為分别識(二)彼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