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五

首頁
    九識為四人識。

    而今九識為一人識(三)此三何會。

     答。

    唯識為别是名别義通之别。

    非正别義。

    具如前會。

    彼光明玄以攝論三大乘為别義。

    其三大乘即九識故今釋為别。

    故法華玄雲。

    九識是道後真如。

    彼真如無事智行。

    根本種子皆在梨耶識中。

    熏習成就得無分别智光成真實性。

    是則理乘本有。

    随得今有。

    若具一切法者那得不具道後真如。

    若言具者那言真如非第八識恐。

    此猶是方便。

    從如來藏中開出耳(雲雲)而天台釋為圓者。

    得乘中清淨九識一心具足以為圓義故維摩疏引攝論如金土染淨以是為淨九識也。

    故今取彼道後真如足凡八識以為九識尚判為别(二)故法華玄雲。

    若阿利耶中有生死種子熏習增長即成分别。

    識若阿利耶中有智慧種子聞熏習增長即轉依成道後真如名為淨識。

    若異此兩識隻是阿梨耶識。

    此亦一法論三。

    三中論一耳。

    如攝論雲。

    如金土染淨染譬六識金譬淨識土譬梨耶識(雲雲)六識是六塵分别識。

    楞伽雲。

    略說有三種識。

    廣說有八相。

    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别事識。

    贲雲。

    海東雲。

    真謂本覺現謂第八。

    餘七俱名分别事識。

    當知外道見是壓欣因故。

    此義以第七識名為分别。

    亦名欣。

    例如法相會纂要文中雲。

    第七識是遠對治。

    第六識是近對治。

    第六名分别識。

    諸論通說此識能離染故。

    亦非第七識能離染故。

    而此文雲。

    是第七分别識呵惡生死欣羨涅槃。

    謂第七識是我見分别識。

    大日經中外道随世八心中第八生死無畏依求順埋解脫故。

    外道我見是壓欣因故。

    約此義以第七識名為分别。

    亦名呵欣。

    例如法相會纂要文中雲。

    第七識是遠對治。

    第六識是近對治(三)此文第三相違會釋可尋之。

     問。

    此九識略辯體何。

    答。

    廓攝論義章雲。

    若約真者皆以真如為體。

    故梁攝論雲。

    一切法以識為相真如為體。

    若約俗者略約五門。

    以今真言宗真如為宗故用真如門體(雲雲) 問。

    百法家雲。

    心王有八。

    今雲九識。

    亦皆心王。

    有何差别。

    答。

    元曉申金剛三昧論雲。

    然心王義略有二種。

    一八識之心禦諸心相故名心王。

    二一心之法總禦衆德故名心王(雲雲)今雲染中九識禦心相故皆名心王。

    淨中九識禦衆德故亦名心王(雲雲)問。

    金剛三昧經雲。

    一念心動五陰具生。

    五陰生中具五十惡(雲雲)其五十何。

    答。

    論雲。

    識陰有八即是八識。

    受想二陰随識各八。

    行陰有九。

    八是相應。

    色陰十七。

    合為五十。

    言十七者能造四所造十三。

    謂五根五塵法處所攝有三種色。

    如顯揚說。

    律儀色不律儀色及自在所生色。

    且就所生為五十。

    皆是流轉違涅槃故(雲雲) 問。

    若爾唯應八流動生死。

    何以第九攝流轉中。

    答。

    彼經八識以為生死大海。

    第九以為菩提淨流。

    故以八識唯攝流動。

    如雲如彼心地。

    八識海微澄九識流淨。

    風不能動波浪不起。

    謂菩提心證諸法空入大地故。

    第八識内二執随眠分别智者皆已空故言八識海。

    微住者澄也。

    無分别故證入本覺地增長。

    離諸雜染故雲九識流淨。

    本覺即是第九(雲雲)起信論中亦心真如門無明緣起以成心生滅門。

    生滅門八識海中七識浪立(雲雲)此約修得而作此說。

    如彼經雲。

    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

    諸情識入唵摩羅。

    何以故。

    一切衆生本覺覺諸衆生令彼衆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

    何以故。

    決定本性本無有動(雲雲)若約性得非是始入。

    故彼經雲。

    譬如窮子手拳金剛跉跰辛苦五十餘年。

    後父示之。

    本在手中非始入手。

    唵摩羅識亦複如是(雲雲)始有之。

    若約識本九識為海八識為波。

    如三論宗三乘位數雲。

    約一九識而分體用二名。

    識用名阿梨耶。

    識體名阿末羅識。

    阿摩羅識翻無垢識。

    真如體淨恒對治煩惱垢。

    故名無垢。

    為識體故名識。

    亦是解性故名識。

    亦名自性清淨心。

    心者。

    實故名心。

    亦是智性故名心也。

    此阿末羅自性清淨心海無始以來依無明風動而緣起故有返異功用為阿梨耶識。

    故此識随六七識之因果而為同類因果。

    念念無常轉變相續。

    但此識恒有因體轉變相續能為染淨本。

    亦為六七識本故名本識。

    然以通本辯者但以無垢淨識為三識本。

    故起信論雲。

    心真如門心生滅門。

    心生滅門者即是阿梨耶。

    謂随緣無常也。

    心真如門者即是阿摩羅識。

    謂守性不轉門。

    亦名宅識。

    生死涅槃所依處也。

    亦名真識含衆德法。

    亦名法身自體軌則義。

    諸佛所師也(雲雲)若約不變随緣二義不變真如以為海水。

    随緣真如以為諸波。

    如楞伽雲。

    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

    如此圓密義(雲雲)若密嚴經雲。

    心性本清淨不可得思議。

    是如來妙藏。

    如金處于礦。

    意生從藏識。

    餘六亦複然。

    識六種。

    或多差别。

    于三界賴耶與諸熏及餘心法等染淨諸種子雖同住無染。

    佛種性亦然。

    定非定常淨。

    如海水非常住波湖而移轉。

    賴耶亦複然。

    随諸地差别修有下中上舍染而明顯(雲雲)是别義也。

    若法苑林章雲。

    或因果俱說八謂八識。

    或因果合說九。

    楞伽第九頌雲。

    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

    依無相論同性經中若取真如為第九真俗合說故。

    今取淨位第八本識以為第九。

    染淨本識差别說故。

    如來功德莊嚴經雲。

    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

    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

    此中既言無垢識與圓智俱。

    第九複名阿末羅識。

    故知第八識染淨别說以為九也(雲雲)此通義也(雲雲) 問。

    此九識中所斷惑在何識耶。

    答。

    法苑林雲。

    薩婆多等所斷通六識。

    犢子部所斷唯在第六。

    五識無染故(雲雲)是三藏義(雲雲)又雲。

    大乘所斷。

    安慧所知障除第七在餘七。

    煩惱障除第八在餘。

    執即差别。

    護法論師二障皆通前之七識。

    故執即差别。

    障所發業。

    唯前六識第七識自非業性不能發業。

    是在餘七識。

    非第七識。

    非他所生故說異熟增上士用。

    熏勢。

    生者非等流果(雲雲)是以成唯識頌雲初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

    次第二能變。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

    有覆無記攝。

    次第三能變。

    煩惱謂貪。

    嗔。

    癡。

    慢。

    疑。

    惡見。

    随煩惱謂忿。

    恨。

    覆。

    惱。

    嫉。

    悭。

    诳。

    谄與害。

    憍。

    無慚。

    及無愧。

    掉舉。

    與惛沈。

    不信。

    并懈怠。

    放逸。

    及失念。

    散亂。

    不正知。

    不定謂悔。

    眠。

    尋。

    伺。

    二各二(雲雲)天台記雲。

    唯識論中五住地惑界内習氣種子以為無明住地(雲雲)故知法相所立是通教義(雲雲)若璎珞雲。

    使無法起故名無始。

    依無始得有生得住地。

    依生得住地故得有作得住地。

    生得即無明。

    作得即四住(雲雲)攝論雲。

    阿賴耶識即是無沒。

    随眠煩惱與無明合(雲雲)古人四種生死中之第一流來生死雲。

    此是無始無明初流動時在梨耶中(雲雲)勝鬘經雲。

    無明住地其力最大。

    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所不能斷(雲雲)此是還源之時。

    無明猶遺在梨耶中(雲雲)若寶性論。

    二乘雖有無我對治而于如來法身猶是颠倒。

    乃至三界外有四種之相。

    所謂緣相生壞。

    猶如界内十二因緣(雲雲)無明為因以無漏業為緣生三種意生身(雲雲)楞伽亦有界外三種意成身。

    謂入三昧樂覺法自性無作為三(雲雲)十地論雲。

    是時過意地住在智業中(雲雲)此指初地以前即是意地。

    佛性論雲。

    二乘界外有三種餘。

    謂煩惱餘業餘。

    果報餘也。

    勝鬘雲。

    過恒沙起煩惱上煩惱。

    果上煩惱。

    定上煩惱等。

    天台名塵沙惑。

    此是還源之時。

    塵沙無知在第七意(雲雲)若華嚴雲。

    三界唯一心。

    心外無别法。

    譬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者(雲雲)若六識心能造十界業因果報佛界為善九界為惡。

    三乘為善六道為惡。

    三善為善三惡為惡。

    此是惡在六識中起成六道滅為四乘(雲雲)此是别義(雲雲)若大品雲。

    一切法趣眼是趣不過。

    乃至趣意是趣不過。

    乃至一切諸法一一如是。

    準而言之。

    乃至一切法趣阿摩羅是趣不過。

    一切法中自有五住。

    始自理即終至究竟位位九識。

    識别五住。

    故涅槃經等覺迦葉菩薩自言。

    從是以前我等皆名邪見之人。

    地持等覺如見惑者。

    四住亦然。

    圓人初知。

    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

    生死即涅槃無苦可除。

    三道即是三德。

    本來無縛。

    今何所斷。

    在凡為縛自損損他。

    在佛為脫自利利他。

    相似以前但仰信之。

    初住以上分證。

    究竟一位為惡法門以利衆生。

    故在佛地性惡不斷(雲雲)此是圓密兩教義也(雲雲) 問。

    此九識中能斷障道在何識耶。

    答。

    章雲。

    薩婆多唯第六識。

    雜心雲。

    離欲及退時當知在意識。

    俱舍等同。

    大衆等四部及化地部六識皆能為斷障道說五識身有離染故。

    犢子部說唯第六識。

    說五識身唯是無記無染。

    無離染故。

    成實論師說非六識六識是無記。

    但依第四末後行心智慧正斷(雲雲)此小乘義(雲雲)又雲。

    大乘唯在第六意識。

    若伏若斷非在餘故。

    退及離欲。

    瑜伽第一卷說。

    為第六識不共業故。

    餘識不能平等智起。

    由他引生故說非也。

    若能斷性唯第九識。

    識真性故。

    非依他識(雲雲)此通教義(雲雲)若璎珞經有三種觀。

    十信十住為從假入空觀。

    十行十向為從空入假觀。

    初地以上為二觀為方便入中道第一義觀。

    天台如次以為斷三惑觀。

    一見思惑。

    二塵沙惑。

    三無明惑。

    觀是觀智覺識智故。

    若豎義六識之智斷見思惑。

    第七識智斷塵沙惑。

    第八識智斷無明惑。

    此是别義(雲雲)若天台雲。

    次第三觀豎斷五住。

    一心三觀橫斷五住。

    故約六即位三觀并斷五住(雲雲)此是圓密兩教義也。

     問。

    此二答中何故圓密二義不别。

    答。

    此約通義故為同也。

    若約别義如瑜祇經唯一金剛能斷煩惱。

    金剛有二。

    一約所斷。

    二約能斷。

    此二金剛約前二為密教義。

    是為少别(雲雲) 問。

    轉此九識為五智為四身雲何。

    答。

    高野和上所轉牟利曼陀羅咒經文有一紙。

    前來牟利曼荼羅經無此文也。

    此和上亦将大蓮華三昧經文及我今奉獻諸供具等偈依雲正雲咒願文傳于我國。

    相傳雲。

    和上垂上船時山小師追送此等經文。

    故且用之。

    如彼文雲。

    第九阿摩賴識即轉成法界體性智。

    又金剛智。

    此智身業毗盧遮那佛。

    口業普賢菩薩。

    意業不動金剛。

    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