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五

首頁
    會之。

    答。

    諸經皆以缽頭摩為青蓮華。

    而今文雲俱勿頭。

    俱勿頭者。

    諸經皆雲赤蓮華。

    唯準最勝王。

    佛齒喻雲。

    猶如珂雪俱勿頭。

    因之古今多疑其色。

    或疏釋雲。

    佛齒光麗非純白色。

    少狀紅白。

    今私擇雲。

    四種蓮華各有三義。

    一以青黃赤白四色如次為四種蓮華。

    如四種蓮華地獄及七山海水中所生四種蓮華。

    是常途所明也。

    二以白赤青黃四色如次為四種蓮華。

    如寂災護摩白色相應燒缽頭摩。

    及此前文并後住中以青色蓮為俱勿頭。

    此二已爾。

    餘二準知。

    三以四種形體種子為四種蓮華。

    如義釋雲。

    三藏說。

    西方蓮華有多種。

    一者缽頭摩(複有二種。

    一者赤色。

    即今此問赤蓮華也。

    二者白色。

    今此間有白蓮華是也。

    非芬陀利)二者優缽羅(亦有赤白二色。

    又有不赤不白者。

    形似泥盧缽羅華也)三者俱勿頭(有赤及青二種。

    又雲俱勿頭。

    是蓮華青色白花者)四者泥盧缽羅(此華從牛糞生。

    極香。

    是文殊所執者。

    形如赤蓮華。

    亦是此也。

    更有蘇地健迦。

    華亦相似而小也)五者芬陀利迦(華可有百葉許。

    葉葉相承圓整可愛。

    最外葉極白。

    漸向内色漸微黃。

    乃至最在内者與蕊色相近也。

    此華又極香也。

    昔為琉璃王害釋女。

    大迦葉于阿耨達池取此華來。

    裡八功德水灑之。

    諸女身心得安樂命終生天因女投華于地。

    遂成種子至今猶有之。

    華大可徑一尺餘。

    尤可愛也。

    此法華所引者是。

    是。

    曼荼羅八葉者) 問。

    阿含婆沙等立二智。

    盡智。

    無生智。

    亦為四智。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辨不受後有(其一)深密瑜伽等立二智。

    正體智。

    後得智。

    亦為四智。

    大圓鏡智等四智。

    如佛地論立五智。

    如雲有五種法攝大覺地所謂四智及淨法界。

    以理從智亦名為智。

    非實智也(其二)般若釋論等立三智。

    一切智。

    道種智。

    一切種智。

    新立。

    一切智。

    道相智。

    一切相智。

    亦為四智。

    道慧。

    道種慧。

    一切智。

    一切種智。

    亦為四智。

    佛智。

    自然智。

    無師智。

    自覺悟。

    亦為五智。

    如雲智及智處名為般若。

    智即四智。

    智處是淨法界。

    以處從智亦名般若。

    非實般若。

    亦為十一智。

    世智。

    他心智。

    法智。

    比智。

    苦智。

    集智。

    滅智。

    道智。

    盡智。

    無行智。

    如實智。

    小乘具十無如實智。

    大乘具十一智(其三)法華立二智。

    諸佛智慧。

    其智慧門(其四)此等諸智與今五智同異雲何。

    答。

    所引即是四教之智。

    小乘所說除而不論(其一)後三教中少可分别。

    玄奘經論。

    舊譯所無。

    都有十四。

    具如涅槃玄談(出法華秀句)舊雲見道。

    玄奘立二見道。

    真見道。

    相見道。

    故至究竟亦立二智。

    正體智。

    後得智。

    天台法華疏記引為今家實智權智。

    天台權實都有十種。

    具如文句。

    其中此二是似理教權實。

    故此名目亦可通用。

    彼在通教四智生滅。

    今于密教名同義别。

    若第五相證得五智是正體智。

    次須彌頂發生三十七是後得智(雲雲)又彼四智雖無一期生滅猶有念念生滅。

    譬如燈炎續滅續生。

    今五智相常住不滅。

    又彼通教理智不融故雲淨法界理非實智也(其二雲雲)大般若雲。

    現等正覺一切智相。

    極善通達道相智。

    現别等覺一切相智。

    論釋雲。

    一切智共二乘。

    道種智共菩薩。

    一切種智唯佛得之。

    為人易解作三名說。

    其實三智一心得故。

    若三智次第是别教義。

    三智一心是圓教義。

    若今教中第五相中現證四智即等覺是一切智。

    次須彌頂發生三十七一一皆雲善通達故是道相智。

    分别聖位雲。

    佛德三十六并以法界身總成三十七。

    即現别等覺是一切相智(雲雲)又釋論雲。

    因中總别果上總别故。

    若因中總名一切種慧别名道慧道種慧。

    果上總名一切相智别名一切智道相智。

    今釋因果五智準知(雲雲)佛智等四智即是今四智。

    如次可知。

    又彼别教教道未融故雲智處非實般若(雲雲)若十一智取如實智通用佛智。

    餘十通小除而不取(其三)法華諸佛智慧果上五智。

    其智慧門因中五智。

    天台以四十一地為智慧門。

    今亦同之。

    若通取之可約六即。

    各以為門(雲雲)若釋智慧二字可約因果十度以取第六第十義。

    如法界性智中釋(其四) 問。

    五佛梵語異名釋名雲何。

    答。

    天台記雲。

    華嚴經中。

    舊雲盧舍那新雲毗盧舍那。

    今謂。

    毗盧舍那釋迦文即三身名。

    如名号品亦名毗盧舍那。

    亦名盧舍那。

    亦名釋迦文。

    毗盧舍那是遍一切處。

    盧舍那是淨滿。

    釋迦是能寂也(雲雲)贲雲。

    毗盧遮那亦雲吠魯柘那。

    亦雲吠盧者椤。

    此雲遍照。

    又吠盧者那此雲眼也。

    佛地經中。

    他受用身名毗盧舍那(雲雲)羅什仁王經雲。

    千華台上寶滿如來。

    不空本雲。

    千華台上遍照如來(雲雲)今雲。

    若禮忏雲。

    常住三世淨妙法身。

    金剛界大悲毗盧舍那佛。

    若梵号禮忏雲。

    毗戍魯馱(清淨)達摩馱睹(法身)摩诃毗盧舍那娑怛(二合)他誐都(大日如來)若十一面真言雲。

    阿哩也(二合聖)枳攘(二合)那(智)娑伽羅(海)吠噜遮那(遍照)毗喻迦(莊嚴)羅惹(王)怛他誐多(如來)舊本雲。

    聖智海遍照莊嚴王如來(雲雲)大日義釋雲。

    毗盧舍那是日之别名。

    世間之日唯照一方不照餘方。

    而有晝夜方分。

    如來之日則不如是。

    但取少分相似為喻。

    加以大名名為大日(出住心品及秘密品義釋之)此釋是一行記。

    無畏說(雲雲)義訣雲。

    梵雲毗盧舍那此翻雲最高顯廣眼藏如來毗者最高顯也。

    又有翻為大日如來。

    此并略而名義阙也。

    又此如來亦名佛菩薩眼如來。

    亦名諸菩薩母。

    亦名諸佛菩薩最上廣博清淨藏也。

    所謂諸佛菩薩依明見故。

    諸佛菩薩于中出生故。

    一切賢聖于中住故。

    又此大日如來常住滿虛空法界量微塵等諸佛身相。

    一一身相皆無中邊。

    又無增減。

    故毗盧大經說。

    為無盡莊嚴藏三昧也(文)大随求經光明真言中雲沒馱吠魯遮那。

    此雲佛眼。

    五佛頂經佛眼真言中。

    悉馱噜左你。

    此雲成就眼。

    故知毗盧遮那盧舍那同亦是眼也。

    理趣釋五秘密中雲。

    婆伽梵無量無邊究竟如來者。

    是毗盧遮那異名也(雲雲)私雲。

    毗盧遮那有四種身。

    若瑜祇經雲。

    金剛界遍照如來是自性身。

    若分别聖位。

    二種受用身。

    毗盧遮那是二受用身。

    若攝真實經雲。

    毗盧遮那示現化身來至釋迦菩提道場。

    又義訣雲。

    龍樹先持誦毗盧舍那真言感得現其真身為說持念法。

    是變化身。

    若略出經雲。

    毗盧遮那天等來會者是等流身(雲雲)大日宗雲。

    方便為究竟名大日尊。

    金剛頂雲。

    清淨法身名毗盧遮那。

    豈非一佛内證外化二義(雲雲) 梵号禮忏雲阿俱刍(二合)毗也(二合)婆怛(二合)他誐都。

    此雲不動如來。

    舊雲阿閦毗也。

    今随舊譯。

    亦雲阿閦。

    或雲不動。

    大日經具緣品雲。

    北方阿閦。

    義釋雲。

    利益有情大菩提心不傾動也。

    抄記雲。

    上經雲北方阿閦經誤也。

    今以鼓音為定。

    是瑜伽義。

    大日宗雲。

    東方寶幢佛謂菩提心猶軍幢旗。

    金剛頂宗雲東方是菩提心故。

    以大菩提心不動之義名不動佛。

    豈非一佛異名(雲雲) 梵号禮忏雲羅怛曩(二合)三婆縛婆怛(二合)他誐都。

    此雲寶生如來。

    金光明雲南方寶相。

    新譯經雲寶幢。

    大佛頂經雲。

    曷羅怛那呴蘇摩雞都羅惹耶怛他誐多耶。

    注雲娑羅樹王如來。

    私雲。

    曷羅怛那(二合寶)呴蘇摩(香華)雞都(幢)啰惹(王)此則大日經南方開敷華王如來。

    亦雲華開敷佛。

    金光明雲寶相。

    新雲寶幢。

    幢相同是雞都。

    随見異譯。

    例如舊雲信相新雲妙幢。

    所言寶幢即是寶華幢王之略名也。

    此寶幢佛亦名寶生。

    理趣釋雲。

    婆伽梵一切三界主如來者寶生佛也。

    寶生之變化則虛空藏菩薩(雲雲)大日宗雲。

    菩提行義名華開敷。

    金剛頂雲。

    福德莊嚴聚義名寶生佛。

    如菩提心論。

    能含無量珍寶三摩地。

    豈非菩提菩提行即福德聚(雲雲) 梵号禮忏雲路計入縛(二合)攞娑怛(二合)他誐都。

    此雲觀自在王如來。

    正雲阿縛噜(二合)吉帝入縛(二合)攞羅惹。

    約雲觀自在王。

    舊譯此佛化身菩薩名雲觀自在亦雲觀音亦雲光世音者略訛也。

    天台疏記破正法華中雲觀世音。

    彼雲。

    光世音。

    觀光聲同即便書之(雲雲)記意雲阿縛噜(二合)吉帝(世音)入縛(二合)攞(觀)又光炎梵雲入縛(二合)攞。

    故以觀光梵聲同故觀處書光。

    而學徒中或不了梵語以為觀光漢聲不同言。

    同是難者不了之甚也。

    理趣釋雲。

    婆伽梵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者。

    是觀自在王如來異名。

    則此佛名無量壽。

    若于淨妙佛國土現成佛身住離染世界。

    則為觀自在菩薩(雲雲)此佛亦名無量壽佛。

    梵雲阿彌陀喻曬。

    又雲阿彌陀婆耶沒馱。

    此雲無量光明佛。

    彼佛壽命無量。

    光明無量。

    眷屬無量。

    一切皆無量故。

    以立谥号。

    而本名曰觀自在王佛。

    眼如四大海遍觀法界衆生。

    随其機緣拔苦與樂。

    故為名也。

    大日宗雲。

    證菩提義名無量壽。

    金剛頂雲。

    受用智慧門義名阿彌陀。

    所言證菩提受用種子一佛明矣。

     梵号禮忏雲阿目伽悉地娑怛(二合)他誐都。

    此雲不空成就如來。

    三摩地禮忏雲。

    釋迦牟尼佛此雲能寂。

    疏雲。

    釋迦牟尼佛是不空成就佛異名也。

    金光明雲北方微妙聲佛。

    大日宗雲。

    北方天鼓雷音佛。

    義釋雲。

    譬如天鼓不作意而能作利益。

    此佛利物亦複如是(雲雲)故知以喻為名。

    其微妙聲是歎美音佛之号也。

    不空成就褒贊作用之号也。

    能寂是現釋種之中亦現寂默之身。

    西方諸得仙道皆名牟尼。

    如雲旋鹿林中諸牟尼住處即是。

    新雲施鹿林中仙人随處。

    釋迦種姓亦名甘蔗種。

    亦名瞿昙。

    亦名灌日。

    亦雲冠日。

    亦雲日炎。

    具如譜中(雲雲)牟尼雲寂。

    如理趣釋。

    是身口意寂靜義也(雲雲)理趣釋雲。

    婆伽梵一切如來智印如來者。

    不空成就之異名也(雲雲)大日宗雲。

    入涅槃義名天鼓音。

    金剛頂雲。

    大精進門名不空成就。

    又雲變化身。

    名釋迦牟尼。

    如涅槃經安住諸子秘密藏中我亦住中入大涅槃。

    故知入涅槃是利生滿義。

    諸經所說機緣薪盡應化火滅即是義也。

    若爾鼓音妙聲不空釋迦。

    豈非一佛四名(雲雲) 問。

    大日宗以五種阿字為五佛種子。

    第一阿字為阿閦種子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