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熟引入曼荼羅。
随所樂諸尊授與三昧耶。
上從佛乘道。
下至此之願令修三密行觀五相成身。
一一有情心令見如月輪。
十六生滿足究竟成心佛(雲雲)一切金剛界法皆修五悔法中。
亦有菩提心偈頌印真言。
初心至究竟皆用是發心(雲雲)
問。
第四立行雲何。
答。
大日義釋對辨諸教以明真言秘法甚深。
故今亦對五乘菩薩以明立行淺深不同。
一三藏菩薩于生滅四谛境發四弘誓願。
修事六度化生滅六界有情(雲雲)二通教菩薩于無生四谛境發四弘誓願。
修應理六度化無生六界有情(雲雲)三别教菩薩于無量四谛境發四弘誓願。
修無量六度化無量十界有情(雲雲)四圓教菩薩于無作四谛發四弘誓願。
修無作六度化無作十界有情(雲雲)五真言菩薩于佛地五法發五大誓願。
修秘密十度化十真如界有情(雲雲)
問。
四種四谛四弘六度佛地五法五大願等何等。
答。
四谛者生無生等雖異而苦集等名皆同(雲雲)四弘六度亦複如是(雲雲)無作六度者一乘之行(雲雲)五法者。
佛地經雲。
以五種法攝大覺地。
所謂四智及淨法界。
大般若雲。
智及智處皆名般若(雲雲)五大願者。
于此五法如次修之。
五大願文正出尊勝瑜伽等中(雲雲)秘密六度者三密之行(雲雲)
問。
此五行法淺深雲何。
答。
各有與奪二義。
若與論之藏通菩薩同斷界内通惑同證偏真佛果。
若奪論之小乘唯修生滅拙觀不知通教無生巧觀。
是故三藏小乘之極果不及通教大乘之初心。
若與論之藏通佛果别教初地。
同斷界内通惑同得八相作佛。
若奪論之别教菩薩初心已知中道實相。
十住八住界内惑盡亦修空觀。
九住以去進斷界外下品塵沙亦修假觀。
十行位中亦斷界外中品塵沙亦修假觀。
十回向中更斷界外上品塵沙亦修中道。
初地始斷界外無明一品圓證三谛亦得三身。
是故藏通之極果不及别教之初心。
若與論之别圓初心已知實相。
次第三觀位位進修初地初住同斷無明。
三身分具百佛世界八相作佛。
以别拟圓别教妙覺或等圓第二行或等圓第二地。
若奪論之别人初心唯知雲外中道。
位位之中三觀不融。
雖斷十二品無明亦未出變易生死。
圓人初心三谛圓融。
位位念念三觀圓修。
已斷四十二品無明亦盡五住二死因果。
是故别人之極果不及圓人之初心。
又以藏通對别圓者不及别圓初地初住。
故華嚴雲。
初住菩薩過于牟尼(雲雲)若與論之圓教初心真言凡夫。
同知如來秘密境界真俗圓融萬法一如。
同經五十二位同得即身成佛。
圓教初住分證三身。
居華藏界外現八相。
妙覺究竟毗盧遮那居常寂光。
四密所攝。
真言菩薩初住分證三身入蓮華藏百界作佛。
妙覺究竟成大身方便。
故雲此經本地之身即是妙法蓮華最初深秘處。
與上行等諸菩薩衆同會一處遙鄰補處不識一人。
若奪論之圓人初心唯知理觀不知事密。
乃至初住唯證理佛非曼荼羅。
雖說妙覺不說行法。
故雲餘經已說沙羅樹王根莖枝葉華果。
此經唯說樹王種子養育因緣。
故得稱為大日經王。
又雲。
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
于諸教中阙而不書。
又圓菩薩入初住時得佛灌頂修三摩地至第十住名灌頂住。
等覺始蒙諸佛灌頂未說其中灌頂行法。
真言初心已升諸佛灌頂之位。
大日經雲。
一切如來從初發心乃至究竟一切功德此灌頂者皆已得之。
若欲見聞供養一切佛者則當見聞供養是人(雲雲)
問。
苦集是世間因果。
道滅是出世因果。
故于四谛發四弘誓上求下化。
此事合理佛地五法是五智。
故于五法發五大願。
唯是上求即缺下化。
何名弘誓耶。
答。
大日經宗五智如次名為菩提心菩提行成菩提入涅槃大方便。
金剛頂宗如次亦名菩提心福德門智慧門大精進法界性。
今于此五法之上如次發五大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
福智無邊誓願集。
法門無邊誓願覺。
如來無邊誓願事。
菩提無上誓願成。
第一大願已是下化。
何非弘誓。
問。
于苦集因果立誓化度。
此事合理。
何于佛智誓度衆生。
又四弘中誓斷煩惱。
今五大願何無此誓。
答。
大圓鏡智普現有為無為諸法能發自他大菩提心。
故于鏡智照了衆生發大誓願而化度之。
平等性智普了能取所取二執其性平等。
惑即解脫。
一切衆生五住煩惱無非佛地福德寶藏。
故于此智照了惑性而修習之。
妙觀察智觀察法門于大會中轉妙法輪。
故于此智照了法門而修學之。
成所作智作二事業。
一者供養諸佛事業。
二者利益衆生事業。
若事如來亦為衆生故。
于此智照了承事而成立之。
法界性智總上四智以為體性。
名為菩提。
故于此智照了極果修證之。
又大圓鏡智是自他菩提心。
如前說。
故緣此智心照了自心本有菩提發起其心。
平等性智照惑為福。
故緣此智照了自心本有功德修菩提行。
妙觀察智觀法逗機。
故緣此智現成菩提。
成所作智事佛利生數現生滅到一切處。
故緣此智現入涅槃。
法界性智理智圓滿方便周遍。
故緣此智修大方便。
故于此五亦起五願。
問。
圓人修無作六度化無作十界衆生。
與今真言修如來秘密十度化真如十界衆生同異雲何。
答。
事理雖同而行相少異。
如大日義釋雲。
此經為決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教彼言諸法實相者此經心之實相。
是理同也。
又天台雲。
十界十如百界千如三千世間名為諸法實相。
理趣釋釋上下十峰金剛智處中雲。
表如來十地十真如十法界。
即身成佛義釋十界中具列地獄等十。
與天台同。
所言如來十地謂證契經四乘十地中諸佛十地。
一廣明智德地。
乃至十毗盧舍那智等藏海地。
非是歡喜地等菩薩十地及二乘各十地。
故十真如亦非般若所明歡喜等十地所證十種真如。
是法華中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如是相等十如是法。
故十如是與十真如名義同也。
然天台雲無作十界。
如涅槃雲。
十二因緣非佛天人所作。
故十因緣所成衆生非佛天人所作。
十界因果常住無作故雲無作十界。
即真言雲真如十界。
如佛性論俗如真如故名真如。
起信亦雲。
心真如門心生滅門。
十界衆生同一真如。
一真如界亦名十界。
故雲真如十界。
是名二宗事理同也。
行相異者。
天台十法成乘以為圓人行法。
真言三種秘密以為真言行法。
天台四種三昧法雲身開遮口說默心止觀。
此與三密意義雖同行相各異。
真言亦有發菩提心乃至順道法愛不生。
此與十乘名義雖同行相亦異(雲雲)
問。
真言三種秘密名義雲何。
答。
三種秘密謂身口意。
一向出生菩薩法經名三微妙行。
心地觀經名三大秘密。
大日經義釋雲。
入真言門略有三事。
一身密門。
二語密門。
三心密門。
又經中雲身語意平等句法門。
義釋名三平等。
又經中雲毗盧舍那一切身業一切語業一切意業。
義釋名三業也。
金剛頂宗亦雲身口意業遍虛空演說如來三密門。
今私釋雲。
于六根中取後三根攝前三根。
作用勝故名為三業。
梵音怛哩(二合)三羯磨抳(作業)義釋雲。
如來種種三業皆至第一實際妙極之境身等于語語等于心。
猶如大海遍一切處同一鹹味故雲平等。
此宗即以平等身口意秘密加持為所入門。
謂以身等之密印語等之真言心等之妙觀為方便。
故遂見加持受用身(雲雲)梵音怛哩(二合)三昧耶(平)又秘密法品義釋釋身秘密雲。
身秘密者此悉地之人。
其身非身其識非識秘密其身猶如幹城。
于中雖現種種人物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雲雲)今雲如身秘密。
口意亦爾。
義釋處處釋秘密義不出六義。
一法體微密故名秘密。
諸佛三密衆生三密本末一體微妙緻密如法華論三平等義亦有經雲。
生死與涅槃無有毫厘别。
二諸佛内證故名秘密。
如義釋雲。
迹鄰補處不識一人。
乃至亦雲。
下地菩薩不能了知故名秘密。
又如經雲。
諸佛大秘密。
外道不能知。
義釋雲。
外道有二。
謂外與内。
故以諸佛内證行法一切四乘不能覺知故名秘密。
三非機不授故名秘密。
如義釋雲。
此經是法王秘寶。
不妄示卑賤之人。
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由舍利弗等殷勤三請方為略說妙法蓮華義。
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華最深秘密處。
故壽量品雲常在靈鹫山及餘諸住處乃至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
即此宗瑜伽之意耳。
又因補處菩薩殷勤三請方為說之。
苟非頓悟之機不入其手。
故不普為一切衆生也。
四衆生不覺故名秘密。
如義釋雲。
衆生身中皆有秘密藏而不覺知。
是衆生自秘。
非佛秘也。
五未入三摩耶者不許為說聞持故名秘密。
如義釋雲。
聲聞經中以毗尼為秘藏。
要擇人簡衆方乃授之。
若未發律儀不令聽聞修習。
摩诃衍中亦持明為秘藏。
未入曼荼羅者不合讀誦受持。
還同盜聽布薩反招重罪。
六行人切秘不顯露行故名秘密。
如義釋雲。
西方作印之時甚以秘之。
不令人見。
乃至亦雲。
密誦不令人聽。
若金剛頂釋此六義。
一如雲歸命本覺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蓮台本來莊嚴三身德三十七尊住心城遠離因果法然具普門塵數諸三昧無邊德海本圓滿還我頂禮心諸佛是法體微密義也。
二如雲一切義成就坐菩提場時一切諸佛鹹驚覺雲汝是凡夫未知諸佛真實忍諸苦行。
心地觀雲。
此法名為十方如來最勝秘密心地法門。
瑜祇經雲。
佛在金剛界菩提心殿諸地菩薩俱不覺知是佛地内證秘密義也。
三如雲能仁如來三車化城誘引成就大機已熟堪受大法削地位之階漸立等妙之頓旨又雲。
如是秘密法他師不能知。
是非機不授義也。
四如雲一切衆生不能覺了是衆生不覺義也。
五如雲為未入曼荼羅者不得說一句若才說者令汝現世中夭死堕地獄是未入壇者不許為說義也。
六如雲金剛念誦口舌密誦不令他聞是行者秘持義也。
由此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