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又不動智。
此智身業盧舍那佛。
又阿閦如來。
口業文殊師利菩薩。
意業降三世金剛。
第七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
又灌頂智。
此智身業寶生如來。
口業虛空藏菩薩。
意業軍荼利金剛。
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
又蓮華智。
又轉法輪智。
此智身業無量壽如來。
又阿彌陀。
口業觀世音菩薩。
意業六足尊金剛。
眼耳鼻舌身此五識轉成成所作智。
又羯磨智。
此等智身業釋迦文佛。
又不空成就如來。
口業八金剛業。
意業摩诃藥叉金剛(已上經文)雖有此文頗有相違。
今依彼和上小悉昙釋雲。
轉第九唵摩羅識成法界性智。
轉第八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
轉第七末那識成平等性智。
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
轉五身識成成所作智。
又仁王瑜伽中及仁王良贲師疏引不空三藏所持金剛頂瑜伽經雲。
五方五佛各現二種身。
一正法輪身。
二教令輪身。
此二輪名亦出理趣釋中。
毗盧舍那如來現二種身。
一正法輪身現轉法輪菩薩。
二教令輪身現不動金剛。
阿閦如來現二種身。
一正法輪身現普賢菩薩。
二教令輪身現降三世金剛。
寶生如來現二種身。
一正法輪身現虛空藏菩薩。
二教令輪身現軍荼利金剛。
阿彌陀如來現二種身。
一正法輪身現文殊師利菩薩。
二教令輪身現焰曼德迦。
不空成就如來現二種身。
一正法輪身現虛空庫菩薩。
二教令輪身現金剛藥叉(雲雲)而彼經文普賢屬中方文殊屬東方。
又以無量壽阿彌陀為二佛。
又以觀音為六足口。
又疏釋迦亦名不空成就。
今為二佛。
又業金剛為藥叉口。
有此六違義理難釋。
私雲。
若諸大乘亦明三輪。
一記心輪。
二神通輪。
三說法輪。
是約化他以為三輪。
今約自行轉染九識成淨九識。
淨九識為五智。
識是智名。
具如理趣釋說(已上引之)
此五智現五佛。
五佛各現菩薩三密金剛三密忿怒三密名為法身般若解脫三德。
亦名境智行三軌。
且如五佛大日尊現轉法輪菩薩遍照金剛。
不動明王。
阿閦佛現普賢菩薩。
薩埵金剛。
孫婆明王。
彌陀佛現觀音菩薩。
法金剛。
馬頭明王。
不空佛現彌勒菩薩。
業金剛。
金剛夜叉。
又如大日尊現四大菩薩。
四波羅蜜。
四金剛。
四大忿怒阿閦佛現四菩薩四金剛四忿怒。
彌陀佛現四菩薩四金剛四忿怒。
不空佛現四菩薩四金剛四忿怒。
若大日尊現四内供養菩薩四金剛四忿怒四方佛現四外供養菩薩四金剛四忿怒。
大日尊又現四攝菩薩四金剛四忿怒各有異名具如别章(雲雲)
又如四輪曼荼羅中金剛界輪曼荼羅三十七尊皆住金剛身。
降三世教令輪曼荼羅三十七尊皆住降三世身。
遍調伏法輪曼荼羅三十七尊皆住蓮華身。
一切義成就輪曼荼羅三十七尊皆住實身。
如是分别。
具如指歸(雲雲)又如十八會中第十四會如來三昧耶真實瑜伽經廣說。
五部互圓融如來即金剛部。
金剛部即寶部。
互相攝入法界即真如。
般若即實際。
于假施設有異。
于本即一身(雲雲)若大樂金剛五秘密以東方五尊各為五方五尊(雲雲)若瑜祇經五大虛空藏以五部名以為五大虛空藏名。
若理趣釋文殊會中有四法輪。
曼荼羅中四種利。
謂金剛。
忿怒利。
蓮華利。
寶利(雲雲)又勝初經有金剛薩埵(雲雲)蓮華部瑜伽有蓮華薩埵(雲雲)通而言之五部二十五尊各得互融随得其号。
若八供四攝亦随五部各得其号(雲雲)。
若以五佛三十七尊為四身者亦有二義。
一約一代偏判四身。
二約四土廣判四身。
一約一代偏判四身者亦有三文。
一自性二受變化等流各有三十七尊。
二大日為自受用身。
四佛為他受用身。
三十二尊為變化身。
三五佛為自受用身。
三十二尊為他受用身。
一自性二受變化等流各有三十七者。
若瑜祇經雲。
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上智所成四種法身。
于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
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内外八供養金剛天女。
各各以本誓加持自住金剛月輪持本三摩地标幟。
皆以微細法身秘密心地超過十地身語心金剛各于五智光峰杵出現五億俱胝微細金剛。
遍滿虛空法界諸地菩薩無有能見。
俱不覺知。
熾然光明自在威力。
常于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
以金剛自性。
光明遍照。
清淨不染種種業用。
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剛乘。
唯一金剛能斷煩惱。
以此甚深秘密心地普賢自性常住法身攝諸菩薩。
唯此佛刹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藏華嚴。
以諸大悲行願圓滿有情福智資糧之所成就。
以五智光明照。
常住三世無有暫息平等智身。
文今依此文三十七尊皆自性身(雲雲)
若分别聖位雲。
然如來變化身于閻浮提摩诃陀國菩提道場成等正覺。
為地前菩薩聲聞緣覺凡夫說三乘教法。
或依他意趣說。
或依自意趣說。
種種根器種種方便。
如法修行得人天果。
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方得成佛。
王宮生雙樹滅遺身舍利。
起塔供養感受人天勝妙果報及涅槃因。
不同報身毗盧舍那于色界頂第四禅阿迦尼吒天宮雲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十地滿足諸大菩薩證明驚覺身心頓證無上菩提。
自受用心流出無量菩薩皆同一性。
謂金剛性。
對遍照如來受灌頂職位。
彼等菩薩各說三密門以獻毗盧。
舍那及一切如來。
便請加持教敕。
毗盧舍那佛言。
汝等将來于無量世界為最上乘者令得現生世出世間悉地成就。
彼諸菩薩受如來敕已。
頂禮佛足。
圍繞毗盧舍那佛已。
各還本方本位成為五輪持本幖幟。
若見聞若入輪壇能斷有情五趣輪轉生死業障。
于五解脫輪中從一佛至一佛供養承事。
皆令獲得無上菩提成決定性。
猶如金剛不可沮壞。
此即毗盧舍那聖衆集會。
便為現證率都波塔。
一一菩薩一一金剛各住本三昧住自解脫皆住大悲願力廣利有情(雲雲)又雲。
爾時金剛界毗盧舍那佛在色界頂阿迦尼吒天宮。
初受用身成等正覺。
證得一切如來平等智即入一切如來金剛平等智印三昧耶。
即證一切如來法平等自性光明智藏成等正覺已。
一切如來從薩埵金剛出虛空藏大摩尼寶。
以灌其頂。
令發生觀自在法王智。
安立一切如來毗首羯磨善巧智令往詣須彌山頂金剛摩尼寶峰樓閣。
集聖衆已。
于是毗盧舍那佛加持一切如來施設四方座師子座。
時不動如來。
寶生如來。
觀自在王如來。
不空成就如來。
複加持毗盧舍那佛。
然受用身有二種。
一自受用。
二他受用。
毗盧舍那佛于内心證自受用四智。
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
成所作智外令十地滿足菩薩他受用。
故從四智中流出四佛。
各住本方坐本座(雲雲)次說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八供養四攝。
一一皆雲。
毗盧舍那佛于内心證得其三摩地智中流出其光明十方世界成一切衆生其事。
還來收一聚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其尊形住其如來其方月輪(雲雲)次雲。
若依次說前後有差。
據報身佛頓證身口意三種淨業遍周法界于一一法門一一理趣一一毛孔身分相好盡虛空界不相障礙。
各住本位以成遍照光明毗盧舍那自受用身他受用身。
若依二乘次第而說。
若不具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得道果無有是處。
若證自受用身佛必須三十七尊三摩地智以成佛果。
梵本入楞伽偈頌品雲。
自性及受用。
變化并等流。
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
并法界身總成三十七也(雲雲)又雲。
以三十七内證無上金剛界分智威力加持頓證毗盧舍那之身。
從無見頂相流出無量佛頂法身。
雲集空中以成法會。
光明遍覆如塔相輪。
十地滿足莫能睹見。
冥加有情身心罪障悉令殄滅。
無能知者。
雖不能知冥息諸苦而生善趣。
光明流出十六及八方等内外大護展轉出光照觸。
辄以成卒堵波階級。
衛護諸佛卒睹波法界宮殿成為全身。
現證金剛界如來毗盧舍那遍照之身也(文)今依此文三十七尊皆自性身。
自受用身。
他受用身也(雲雲)若攝真實經雲。
如釋迦菩薩近菩提樹一由旬内修諸苦行滿足六年。
願成佛道趣菩提樹。
坐金剛座入金剛定。
爾時毗盧舍那如來觀見是已至菩提樹金剛道場示現無數化佛。
遍滿虛空猶如微塵。
各共同聲告菩薩言。
雲何不求成佛之法。
菩薩聞已。
乃至五相成身。
自心三十七尊具如彼中(雲雲)今依此文三十七尊皆變化身(雲雲)若略出經曼荼羅外院二乘諸天來會者皆是三十七尊等流身也。
具如大佛頂經及法華經觀世音現三十三身。
如此一尊諸尊皆然(雲雲)
二大日為自受用四佛為他受用三十二尊為變化身者。
若出生義雲。
我能仁如來憫三有六趣之惑常由蘊界入等受生死忘報。
空華無而虛計。
衣珠有而不知。
于是乎收迹都史天宮下生于中印土。
起化城以接之由除糞以誘之。
及乎大種性人法緣已熟三秘密教說時方至遂卻住自受用身。
色究竟天宮入不空王三昧。
普集諸聖賢削地位之階漸開等妙之頓旨。
從普賢金剛性海出塵數加持色身。
然後演普賢金剛語業之密言示普賢金剛身業之密印。
啟普賢金剛意業之密慧成有情金剛三業之度門。
乃至又雲。
由大圓鏡智厥有金剛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東阿閦如來也。
由平等性智厥有義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南寶生如來也。
由妙觀察智厥有法平等現等覺身。
賊塔中方之西阿彌陀如來也。
由成所作智厥有業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北不空成就如來也。
由此如來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
蓋為三際一切諸聖賢生成養育之母。
于是乎即成法界體性自受用身則塔之正中毗盧舍那如來也。
乃至又雲。
薩王愛喜則東方金剛威莊嚴界不動如來四親近菩薩也。
寶光幢笑則南方寶光明功德界寶生如來四親近菩薩也。
法利因語則西方大蓮華法藏界阿彌陀如來四親近菩薩也。
業護牙拳則北方變化輪作用界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菩薩也。
乃至四攝八供具如彼文(雲雲)今依此文能仁如來彼住自受用身是以大日為自受用身。
四佛各住别界現土方處是他受用身。
自餘三十二尊既現四親近菩薩身各在他方是變化身(雲雲)
三五佛為自受用三十二尊為他受用者。
若五秘密雲。
于顯教修行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
若依毗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