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觀金剛蓮華是金剛界蓮華部心行法故(雲雲)問。
論雲于肉心中令觀日月輪。
而何此中隻說月輪不說日輪耶。
答。
一字佛頂瑜伽及愛染王瑜伽等并約果地智德以日輪形觀本尊形。
今約因果三昧進修以月輪形觀自心形。
問。
第五自身成本尊者成何尊耶。
答。
各随所尊成五部身(雲雲)問。
若爾以諸菩薩為本尊者可以自身成菩薩身。
今發大菩提心五相成身之人何成菩薩耶。
答。
論雲。
若願成瑜伽中諸菩薩身者亦名發菩提心。
何者為次諸尊皆同大毗盧遮那佛身(文)故知成三十七尊身皆名成佛。
問。
若發菩提心即名佛心者亦名佛身佛口耶。
答。
若住佛位身等于口口等于心名三平等。
故皆名爾。
問。
凡夫一念發菩提心皆名佛三平等耶。
答。
然何者未發心前尚名佛身。
如蓮華三昧經雲。
歸命本覺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蓮台本來莊嚴三身德三十七尊住心城遠離因果法然具普門塵數諸三昧無邊德海本圓滿還我頂禮心諸佛(文)若發心去位位之中皆名佛身。
如智論雲。
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此五種位成菩提中皆具三十七尊也。
問。
若爾此五位人皆可修此三摩地觀。
何故前言此觀是從等覺入妙覺之行法耶。
答。
此五位人皆修此觀是真言門菩薩進修行法。
若約諸教行人回入此教即有四人四時行之。
何者此三摩地觀本是一切如來内證法樂現觀法門(一)故等覺菩薩進入妙覺時本修此法入佛内證(二)諸顯教中一切有緣得記之人入初住地成一分佛亦修此法入分内證(三)頓機凡夫直從凡地超入佛地亦修此觀超入内證(四)
問。
何以知爾。
答。
心地觀經雲。
一切如來受法樂由此安住法界宮。
後身菩薩證菩提因此觀行得成佛。
一切有緣得記人無非由此法修成。
一切凡夫入佛地由此觀門速成佛(取意文。
可檢正文。
)故知爾。
問。
若指其人是誰等耶。
答。
金剛頂經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坐道場時一切如來集一切義成就菩薩(亦雲薩啭羅他悉地。
亦雲悉達多)往詣現受用身告言。
汝當雲何證大菩提。
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等乃至五相成身流出三十七。
是諸佛以内證法樂為令諸菩薩亦受此法樂示現五相成佛。
故具自他二受用義也。
若守護國界主經釋迦菩薩經無量劫修菩薩行。
至最後身六年苦行。
坐道場時不能證無上菩提成毗盧遮那。
時一切佛告言。
汝當鼻端谛觀月輪中觀唵字。
釋迦菩薩受教谛觀得成正覺。
是後身菩薩也。
若法華經龍女海中從文殊聞此經。
得受記入初住。
即往南方八相作佛之時必修此觀也。
若十住斷結經菩薩獨覺之行佛。
像法盡聞樹皮聲證無上道。
顧視四方不見翼從。
隐相秘形一如常人。
此人亦可修此觀也。
故今末世設修此觀即身成佛之人亦應隐形一如常人。
非有緣人誰見其佛。
問。
法華龍女海中聞經即身成佛不用此觀。
何雲必用此觀耶。
答。
有二理證。
一心地觀經雲。
一切有緣得記人無不由此法修成。
二菩提心論雲。
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
故是說三摩地法。
于諸教中阙而不書(文)故知龍女既是有緣得記即身成佛之人故。
必用此觀南方八相作佛也。
問。
伽耶山頂經有四種發心。
一修發心。
謂入初地。
二行發心。
謂次六地。
三不退發心。
謂八九地。
四一生補處發心。
謂第十地。
又瑜伽菩薩地有十種發心。
如彼四十六雲。
能證菩提略有十種。
一住種性。
二已趣入。
三未淨意樂。
四已淨意樂。
五未成就。
六已成就。
七未随決定。
八已堕決定。
九一生所系。
十住最後有。
法相三論宗等皆依此文雲龍女成佛是四發心中第四一生補處發心。
十發心中是第九一生所系發心也。
而今何言凡夫龍女聞經即身成佛耶。
又十住斷結經文是菩薩方便示現獨覺之行。
而今何言凡夫直入佛地耶。
答。
占察經明四成佛。
一信滿成佛。
二解行成佛。
三地上成佛。
四究竟成佛。
謂一十信滿心示現成佛。
二三十心解行位中皆現成佛。
三初地以上示現成佛。
四妙覺示現成佛言示現者。
内證三身外現八相。
今龍女成佛天台判為初住成佛。
初住成佛即信滿成佛也。
無量義經雲。
佛滅度後持是經者即于是身得無生忍。
生死煩惱一時斷壞。
是無生忍即天台判為圓初住也。
末代持經尚于即身入于初住。
況于佛世豈無即身入初住者。
問。
仁王經雲。
五千女人現身成佛者是佛世聞仁王經成佛也。
胎經雲魔梵釋女皆不舍身不受身悉于現身得成佛者是無佛世自觀成佛也。
無量義經雲持是經者即于是身得無生忍者是佛滅後持經成佛也。
而何論雲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耶。
若此等即身成佛人皆修此觀者。
何故論雲是說三摩地法于諸教中阙而不書耶。
又皆修此觀成佛者彼經力等即成不用。
答。
所言真言者。
大日經義釋雲。
梵音雲曼怛羅此雲真言。
龍樹釋論謂之密号。
實語如語不妄不異之語故名真言故。
凡說真如法性教皆名真言故。
凡說法華等諸大乘皆名真言秘密教也。
唯法華等皆雖說此三摩地法而傳法菩薩阙而不書也。
若于佛世聞經若于滅後持經心覺開解得成佛道。
成佛道時内心觀法名三摩地。
是名初住即身成佛。
問。
何以得知說諸真如法性皆名真言秘密教耶。
答。
蘇悉地經疏雲。
有二種教。
一顯示教。
二秘密教。
顯示教謂阿含深密等諸三乘教也。
秘密教謂華嚴維摩般若法華涅槃等諸一乘教。
秘密教亦有二種。
一理秘密教。
謂彼華嚴等一乘唯說世俗勝義圓融無二。
不說三密行相故。
二事理俱密教。
謂大日金剛頂蘇悉地經等能說世俗勝義圓融不二。
亦說三密行相故(取意。
文)故知爾。
問。
若爾何故大日義釋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攝華嚴般若不思議境界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
攝佛性一乘如來秘藏耶。
答。
華嚴維摩般若中别教攝極無自性。
此别教中說世俗勝義各别。
其中圓教攝如實知自心。
此圓教中說世俗勝義不二故不違也。
問。
馬鳴起信論雲。
或說經無量劫修行成佛為懈慢衆生故。
或說超地得成正覺為怯弱衆生故。
而實菩薩必經三大阿僧祇劫然後成佛。
無有超過之法。
種性根等樂欲亦等。
又入大乘論雲。
菩薩雖超無數小劫而不能超大劫阿僧祇。
而何今雲即身成佛耶。
答。
一切佛教成佛有五。
毗昙論三藏教三祇百劫六度菩薩是小乘成佛也(一)若智度論般若教幹慧等十地三乘共行。
無量劫行菩薩是三乘通教成佛也(二)此二菩薩唯出分段。
不至變易。
若璎珞仁王五十二位三大僧祇亦七種僧祇亦二十一僧祇亦百千萬億僧祇菩薩是别教成佛(三)此一唯出分段同居士變易有餘土。
不至變易外實報土。
若華嚴四十二地。
法華無量義等即身成佛菩薩是圓教成佛(四)是一出二死五住。
若大日經十地此生滿足。
尊勝瑜伽三瑜祇行一念超越。
菩提心論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菩薩是真言門成佛(五)今起信論是五教中别教三大僧祇菩薩成佛。
然龍樹智論雲。
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坐道場轉法輪度衆生。
或有菩薩初發心時與薩婆若相應。
或有菩薩初發心時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譬如乘神通去者。
發心即到。
若乘馬行。
若乘羊行者久久則到。
或有不到。
大日義釋以彼神通乘行菩薩為今真言行菩薩。
又龍樹菩提心論雲。
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
龍樹本師馬鳴。
師弟不可違逆。
故知依所弘經各說一教之義。
問。
抑言即身成佛者為即于一生成佛。
為凡夫即身成佛。
答。
兩義俱得。
即于一生成佛如前。
又凡夫即身成佛者。
如即身成佛義雲。
六大無礙常瑜伽(體)四種曼荼各不離(相)三密加持速疾現(用)重重帝網名即身(無礙。
法佛欤)法然具足薩般若。
法佛成佛。
心數心王過刹塵(無數)各具五智無際智(輪圓)圓鏡力故實覺智(所由。
此四句明成佛二字)問。
頌意雲何。
答。
若覺凡夫身中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即是法界體性即以凡夫六大直成諸佛六大故名即身成佛。
彼義釋雲。
初六大者。
大日經雲。
我覺(唵字義即識大)本不生(阿字義即地大)出過語言道(啭字義即水大)諸過得解脫(羅字義即火大)遠離于因果(吽字義即風大)知空等虛空(欠字義即空大)如是六大無礙相入常住不變故雲無礙常瑜伽。
瑜伽此雲相應。
相應者涉入義也。
是舉法體。
次四種曼荼各不離者大三法羯四曼荼羅不離一體。
是舉法相。
次三密加持速疾現者修三密行加持速現大日。
是舉法用。
次重重帝網名即身者諸尊三密與我三密圓融無礙。
猶如帝網名即身也。
是舉無礙。
次言心數心王過刹塵者。
心王者體性智。
心數者多一識智。
是舉無數。
次各具五智無際智者心王數各具五智無有際限。
是舉輪圓。
次圓鏡力故實覺智者心鏡寂照不倒不謬。
是舉所由。
此後四句共明成佛。
問。
天台有雲。
一生心雖成佛本業報身必可舍也。
有雲。
父母生身變成法性。
一切色心皆是法性。
更何取舍。
此二義中。
今同何義。
答。
今同後義。
即身成佛非今正論故且止之(上來略釋三摩地竟)已上略釋别名竟。
菩提心義略問答抄卷第一
一校了點校了
保安五年(歲次甲辰)三月十三日書寫了
願以書寫功必為往生因金剛佛子順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