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利能受供養。
比丘驚白問雲。
何是人能受供養。
佛言。
是人受衣用敷大地受揣食。
若須彌山亦能畢報施主之恩。
當知小乘極果不及大乘之初心(文)是圓菩薩最初發行願菩提心功用(雲雲)
菩提心義雲。
毗盧遮那疏雲。
發菩提心者謂生決定誓願一向志求一切智智畢當普度法界衆生。
此心由如幢旗。
是衆行導首。
如種子是萬德根本。
若不發此心亦如來不托歌羅。
即大悲藏何所養育(文)是真言門最初發行願菩提心功用(雲雲)
菩提心論雲。
十方諸佛以勝義行願為戒。
隻具此心者能轉法輪自他具利。
如華嚴經雲。
悲先惠為主。
方便共相應。
信解清淨心。
如來無量力。
無礙智現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來。
發此最勝心。
佛子始發生如是妙寶心。
則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處。
生在如來家。
種族無瑕玷。
與佛共平等。
決成無上覺。
才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
心樂不可動。
譬如大山王。
又雲。
從初地乃至十地于地地中皆大悲為主(文)是真言門借别十地明行願功(雲雲)
又雲。
如無量壽觀經。
佛心者大慧悲是。
又涅槃經雲。
南無純陀身雖人身心同佛心(文)是借圓教凡夫最初發心明行願功(雲雲)
又涅槃雲。
憐愍世間大醫王身及智慧俱寂靜無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禮無上尊發心畢竟二無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禮初發心初發已為人天師勝出聲聞及緣覺如是發心超三界。
是故得名最無上(文)是借圓教初住明行願功(雲雲)止觀亦雲。
又如如來藏經說若人父為緣覺而害。
盜三寶物母為羅漢而行不實事謗佛。
兩舌間賢聖。
惡口罵聖人壞亂求法者。
五逆初業之嗔。
奪持戒人物之貪。
邊見之癡。
是為十惡惡者若能知如來說因緣法無我人衆生壽命無生無滅無染無著本性清淨又于一切法知本性清淨解知信入者我不說是人趣向地獄及諸惡道果何以故法無積聚。
法無集惱。
一切法不生不住因緣和合而得生起起已還滅。
若心生已滅一切結使。
亦生已滅。
如是解無犯處。
若有犯有住無有是處。
如百年闇室若燃燈時闇不可言。
我是室主。
住此久而不肯去。
燈若生闇即滅其義亦如是此經具指前四菩提心。
若知如來說因緣法即指初菩提心若無生無滅指第二菩提心若本性清淨指第三菩提心。
若于一切法知本性清淨指第四菩提心。
初菩提心已能除重重十惡。
況第二第三四菩提心耶。
行者聞此勝妙功德當自慶幸。
如闇處伊蘭得光明旃檀(文)是四教初心勝義菩提心功用(雲雲)
菩提心論勝義菩提心文雲。
當知一切法空。
已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住于寂滅平等究竟真實之智令無退失。
妄心若起知而勿随。
妄若息時心源空寂。
萬德斯備妙用無窮(文)是真言門初心勝義菩提心功用(雲雲)
大日經無相菩提心文雲。
此菩薩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
菩薩住此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
若得此者則與諸佛同等住。
當發五神通獲無量語言音陀羅尼知衆生心行諸佛護持雖處生死而無染着為法界衆生不辭勞倦成就住無為戒離邪見通達正見住此除一切蓋障菩薩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滿足一切佛法。
以要言之是善男子善女人無量功德皆得成就(文)是真言門初住勝義菩提心功用。
義釋雲。
蓋障有五。
煩惱障。
業障。
報障。
生障。
法障。
具如彼釋(雲雲)義釋此中廣出現身成佛文。
雲非但現前而已。
若欲即生同于大覺亦可緻也(雲雲)故即身成佛義正可在此中。
然以上傍論略說故且不出。
菩提心論雲。
夫會阿字者皆是決定觀之。
當觀圓明淨識。
若才見者則各見真勝義谛。
若常見者則入初地。
若轉漸增長則廓周法界量等虛空。
卷舒自在當具一切智。
文雲。
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也。
其圓明則普賢身也。
亦是普賢心也。
與十方諸佛同之。
亦乃三世修行證有前後及達悟已無去來今。
凡人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月此觀若成十方國土若淨若穢六道含識三乘行位及三世國土成壞衆生業差别菩薩因地行相三世諸佛悉于中現。
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行願故大毗盧遮那經雲。
如是真實心故佛所宣說。
又雲。
故大毗盧遮那經雲。
悉地從心生。
如金剛頂瑜伽經說。
一切義成就菩薩初坐金剛座取證無上道遂蒙諸佛授此心地然能證果者是成就本尊之身凡今之人若心決定如教修行不起于座三摩地現前者應是成就本尊之身。
故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雲若無勢力廣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說此中具萬行滿足白淨純淨法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贊菩提心曰。
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文)是真言門初心凡夫初住菩薩後身菩薩佛地内證三摩地菩提心功用(雲雲)
此文雲密嚴者是妙覺實報淨土。
故密嚴經雲。
密嚴佛土是大智慧是大寂靜(雲雲)大日義釋悉地宮中雲。
上品悉地密嚴佛土。
中品悉地十方淨土。
下品悉地諸天修羅宮(雲雲)彼文密嚴同今密嚴。
彼文十方淨嚴是他受用土。
有方分故。
諸天修羅宮得長壽住利生是下品悉地(雲雲)
菩提心論雲。
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
于諸教中阙而不書。
故即身成佛義正可在此中。
但以上傍論略說故此中且不出之。
已上略釋三種菩提心功用竟。
問。
第五明行願雲何。
答。
約此有四一因緣。
二發人。
三發心四立行。
問。
第一有幾因緣發菩提心耶。
答。
必有三緣發菩提心如起信論雖有衆生内因必緣諸佛同體慈悲發心成佛以真如有熏習因故起妄心厭苦求真此則為三一真如熏習因緣二諸佛慈悲因緣三衆生佛性因緣。
問。
若爾衆生發菩提心自能發心從他發心。
答。
止觀雲。
自他共離皆悉不可。
唯是感應和合發心耳(文)故知内外因緣和合發心問。
内外因緣雲何。
答。
内有三緣即如上說外有多緣經論不同。
且止觀四教各出十種因緣。
如彼文雲。
諸經明種種發菩提心。
或言推種種理發菩提心。
或睹佛種種相發菩提心。
或睹種種神通或聞種種法。
或遊種種土。
或睹種種衆。
或見種種行。
或見種種法。
或見種種過。
或見他受種種苦而發菩提心。
略舉十種為首廣說(雲雲)法相宗雲。
法印經有七發菩提心。
菩提心論有十菩提心。
菩薩地有四緣十種發心(雲雲)今謂。
菩薩地四緣彼三十五雲。
當知菩薩最初發心由四種緣謂。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希有神變發菩提心。
是名第一。
或聞微妙正法藏教發菩提心。
是名第二。
或見菩薩藏法将滅發菩提心。
是名第三。
或見衆生煩惱亂發菩提心是名第四(文)是通教義也(一)菩提心義雲。
長耳三藏雲。
初假想發者由三種力。
一支力。
謂善知識。
二行力。
謂受律儀。
三法力。
通别二因。
通謂如來藏内熏之性。
别謂信等五根(文)又雲。
發菩提心經雲。
若菩薩親近善知識供養諸佛。
修集善根志求勝法。
心常柔和遭苦能忍。
慈悲淳厚深心平等。
信樂大乘求佛智慧。
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發于無上菩提之心。
複有四緣能發菩提心。
一者思惟諸佛。
二者觀身過患。
三者慈愍衆生。
四者求最勝果。
乃至一一廣釋如彼(雲雲)是别教義也(二)
問。
菩提心經四緣意何。
答。
彼雲。
一思惟諸佛者。
三世諸佛初悅發心具煩惱性。
亦如我今發大明慧于無明殼建立勝心。
積集苦行度生死海。
舍身命财求一切智今皆成就。
若此菩提是可得法。
我亦應得故發菩提心。
二觀身過患者。
自觀我九孔常流臭不淨生厭離故。
又觀五陰四大俱能興造無量惡業具貪嗔癡無量煩惱如泡如沫念念無常求離舍故發菩提心。
三慈愍衆生者。
見諸衆生無明所縛衆苦所纏集不善業受劇苦。
舍離正法信受邪見沒煩惱河不求解脫轉造衆惡。
愍念彼故發菩提心。
四求最勝果者。
見諸如來相好莊嚴有戒定慧知見清淨十力無畏慈悲三念具一切智憐愍衆生常住法身清淨無染謂修習故發菩提心(文)問。
如此諸緣三種菩提心中何菩提心緣耶。
答。
諸經多明行願心緣。
唯止觀中推種種理具四教理四教理中各有四門。
四門中有空入者即推無自性理等是勝義心緣也。
三摩地心因緣于諸教中阙而不書。
問。
第二發人雲何。
答。
菩提心論雲。
大阿阇梨雲。
若有上根智之人不樂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銳無惑者宜修佛乘。
又。
雲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
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
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文)此金剛頂真言門行上根上智之人發三菩提心。
大日義釋雲真言門菩薩直以真言為門自心發菩提心等。
是大日經神通乘行菩薩發三菩提心。
問。
前明一切經中五種菩薩其中幾是今發三菩提心之人。
答。
前三菩薩唯發行願勝義二心不知三摩地心。
圓人凡夫以上真言凡夫以上皆發行願勝義二心之人。
若圓教初住以上真言凡夫以上皆發三摩地心。
若引一切五乘入真言門之時一切凡夫外道六道衆生藏通三乘别教菩薩皆入真言門時同發三菩提心一。
生成佛。
故義釋雲。
五種三昧皆開心實相門一生成佛也。
問。
涅槃經雲。
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
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
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取意文)天台以為四教證文。
下中智觀二乘。
既非上根上智。
何入真言門。
上智觀即菩提心論上根上智。
應是天台别教菩薩。
上上智觀圓教菩薩應勝真言菩薩。
又引入五乘入真言門者。
何故菩提心論勝義心中雲。
凡夫外道二乘十地菩薩皆智性劣。
誠可厭棄。
答。
涅槃經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