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四

首頁
    五大院抄 第四卷中第五行願門餘之中三摩地門行相為二。

    一大日經三摩地門行相。

    上第三卷已畢。

    今此卷中二金剛頂三摩地行相為二。

    一總釋大日三摩地行相。

    二别釋為三。

    一略說五部。

    二處中三十七部。

    三廣說三十七部。

    上更加賢劫十六菩薩一千菩薩二乘世天标章。

    雖爾而今文但釋大日尊三摩地行相中辨五種三昧義。

    七人修觀義。

    二十功能文建立器世界義。

    建立自身界義。

    阿婆頗那伽三摩地數息觀等不同釋名義。

    三性三無性義。

    證十地義。

    一道清淨義。

    三方驚覺義。

    諸佛攝入義。

    五相成身義。

    五部五相五菩提心行證滅大方便義。

    染淨九識能通所達義。

    五種灌頂義。

    一佛證得一切佛身義。

     問。

    金剛頂宗大日如來三摩地菩提心行相雲何。

    答。

    例亦四種。

    一者金剛頂義訣雲。

    此地梵網經兩卷從此經中淺略之行相也。

    其中廣相根未有堪(雲雲)故知。

    此梵網經結成華嚴。

    華嚴所說華藏世界毗盧遮那性海果分不可說。

    普賢行願因分可說。

    海印三昧行相。

    皆是金剛頂宗大日如來三摩地淺略之行相也(雲雲)二者攝真實經所說釋迦菩薩坐菩提場五相成身成道之法。

    及以心地觀所說三相成佛之法。

    守護經所說一相成佛之法。

    并是大日尊深秘之行相也(雲雲)三者金剛頂大教王經。

    略出念誦經。

    十八會指歸等所說五相成身四種曼荼羅法。

    是秘中深秘之行相也(雲雲)四者金剛頂四種念誦布字法。

    是秘秘中深秘之行相也(雲雲) 問。

    華嚴經是法界事理圓融具足。

    準上所說應是秘秘中深秘法。

    何言淺略。

    答。

    華嚴雖說法界事理圓融具足而隻是六相互相依持名為圓融。

    未說性海一多同體。

    十方主伴雖互具足未彼此主伴是我一身。

    故十地論雲。

    性海果分不可說。

    不與言說相應故。

    普賢因分可說。

    與言說相應故。

    準今内證法樂秘藏彼因分教則成淺略。

    天台亦雲。

    華嚴經中十方重重主伴具足唯言知識不言分身。

    未發迹故。

    今法華經開近顯遠會彼知識皆名分身。

    釋迦亦名毗盧遮那。

    此即本地三身本迹一體。

    性得四德修得四德能所并為所依之土能所不二名毗盧遮那身土之相(雲雲) 問。

    攝真實經五相成身雲何。

    答。

    如經先淨三業金剛合掌。

    及縛并金剛起。

    驅逐。

    召請。

    次觀釋迦如來成道之法。

    如釋迦菩薩苦行六年坐菩提樹入金剛定。

    爾時毗盧遮那如來觀見是已。

    至菩提樹金剛道場示現無量化佛遍滿虛空。

    同聲告言。

    雲何不求成佛之法即說法身求心真言印(一)心心所法本來空寂。

    心心所法和合之時自覺苦樂名自悟心。

    唯自能覺他所不悟。

    依止此心立菩提心。

    大菩提心真言印(二)堅固菩提心真言印(三)如金剛真言印(四)同三世諸佛法身真言印(五)報身真言印(六)化身真言印(七)堅固常住真言印(八)灑頂真言印(九)次入毗盧遮那三昧結菩提引導第一智印說五字真言(十)次入五佛三昧結五印。

    誦五字觀五字色。

    次四波羅蜜。

    次十六菩薩。

    次十二外供養。

    次須彌頂善法堂中。

    五佛五相十方天位真言。

    又雲。

    五方佛四波羅蜜名為真印。

    金剛喜等名影相印。

    金剛燒香等名親近印。

    金剛鈎等名為智印(雲雲) 問。

    心地觀三相。

    守護經一相何等。

    答。

    心地觀三相如經。

    初說觀心陀羅尼印。

    次觀一切心法本性皆空。

    并說四種自覺悟心。

    次說一切菩薩最初發心清淨真言印。

    次觀三種大秘密法。

    滿月中生五股金剛語言秘密引導無上菩提第一智印天冠五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名入毗盧遮那如來最勝三昧(雲雲)守護經一相如經。

    先念回向陀羅尼門。

    然後當入毗盧遮那如來三昧。

    觀此身體以成金剛身。

    作金剛結跏作金剛語。

    谛觀自心以為月輪。

    當于鼻端。

    色如凝雪牛乳水精。

    而此月輪為菩提心。

    應作能與無上菩提最勝尊印。

    本師毗盧遮那如來之印。

    即說五字陀羅尼。

    次以五字各安月輪。

    置于頂上各觀五色身。

    以月輪成五佛身各得三種真實。

    頂放五光下從阿鼻上至尼吒。

    其中衆生各得五益。

    乃至儀軌行法中亦雲有毗盧遮那四波羅蜜四方四佛各四菩薩次十二外供養外院十天。

    或安種子各有真言(雲雲) 問。

    此三經中五三一相及菩提心論五相三門行相開合雲何。

    答。

    真實經初五相即論五相。

    後五相即論第五相中開出之。

    心地經初三相即論初二相第三相即論第五相。

    守護經一相即論第二相及第五相合為一相。

    真實經心地經第二相。

    初心心所空即論勝義行相。

    真實經六年苦行。

    心地經三十二甲。

    及菩薩萬行。

    守護經大悲胎藏發生品大悲為根方便波羅蜜為究竟及以陀羅尼三十二業即論行願行相三。

    經五三一相即論三摩地行相(雲雲) 問。

    何故此三經行相為深秘。

    不名秘中深秘。

    答。

    大日如來初在尼吒現成菩提。

    說金剛頂十八會時。

    已說金剛界中五相成身四曼荼羅為秘中深秘。

    次降須彌頂三十三天說真實經五相成身三十七尊羯磨會法為深秘也。

    阙餘三故非秘中深秘。

    次在菩提樹說守護經二相羯磨會三十七尊。

    後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說心地觀三相成佛。

    不說三十七尊。

    雖略非淺。

    故此二經同攝真實經深秘法(雲雲)故守護經雲。

    毗盧遮那世尊色究竟天為天帝釋及諸天衆已廣宣說。

    我今于此菩提樹下金剛道場為諸國王及與汝等略說于此陀羅尼門。

     問。

    其陀羅尼何耶。

    答。

    經雲。

    陀羅尼母所謂奄字。

    三字和合為奄字故。

    謂婀烏莽。

    一阿字者是菩提心義。

    是諸法門義。

    亦無二義。

    亦諸法果義。

    亦是性義。

    是自在義。

    猶如國王黑白善惡随心自在。

    又法身義。

    二烏字者即報身義。

    三莽字者是化身義。

    以合三字共為唵字。

    攝義無邊故為一切陀羅尼首。

    與諸字義而作先導即一切法所生之處。

    三世諸佛皆觀此字而得菩提為一切陀羅尼母。

    一切菩薩從此而生。

    一切諸佛從此出現。

    是一切佛菩薩諸陀羅尼集會之處。

    猶如國王住于王城臣佐輔翼辨女圍繞。

    或出巡狩還歸皇居必嚴四兵導從千萬。

    但言王住王之往來。

    雖不說餘而無不攝。

    此陀羅尼亦複如是。

    雖說一字無所不攝(雲雲)大日經雲。

    唵?發磔迦颉利媲等字是佛頂名号也。

    揭?佷拏。

    佉陀耶。

    摩羅也。

    缽吒也。

    畔阇诃娜等是忿怒諸奉教者真言。

    納麼娑嚩诃等是修三摩地寂靜相應真言。

    扁多微戍陀等是成滿一切諸義真言(雲雲) 問。

    金剛頂多以唵字為真言首。

    而胎藏多雲南莫三曼多沒馱南意何。

    答。

    義釋雲。

    此經動雲那莫三曼多沒馱南。

    謂蒙一切諸佛加持故每說一真言常雲歸命普佛(取意文)問。

    抑此觀行用迦樓羅觀喻意何。

    答。

    守護經雲。

    此會之中有二種人。

    一者成就。

    二者未成就。

    我今重為未成就者以善方便随順世谛譬喻言詞說一乘法。

    如世有法名迦樓羅。

    欲修此法應先圖畫迦樓羅像審谛觀察。

    觀行純熟然去畫像。

    手結印契想其自身。

    成迦樓羅。

    作五大觀。

    一者觀地作白色觀。

    二者觀水作綠色觀。

    三者觀火作黃赤色觀。

    四者觀風作黑色觀。

    五者觀空作青色觀。

    此觀成已一切諸毒皆成非毒。

    若有情毒若非情毒或令回互。

    或取或舍縱任自在。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若欲入觀先念回向陀羅尼。

    然後當入毗盧遮那如來三昧(雲雲)心地觀經亦雲。

    譬如有人悟迦樓羅微妙觀門自作是觀。

    我身即是金翅鳥王心意語言亦複如是。

    以此觀力能消毒藥一切惡毒不能為害。

    凡夫行人亦複如是。

    作降伏坐身不動搖。

    手結智印密念真言。

    心入此觀能滅三毒。

    消除業障增長福智。

    世出世願速得圓滿。

    諸煩惱障不能現起。

    所知重障漸漸消滅。

    大智現前速得菩提(雲雲)古雲迦樓羅新雲揭噜拏。

    古雲金翅新雲妙翅。

    外道世人多用此觀尚有效驗。

    況大日尊五大輪觀。

    自在王經有曼荼羅外道護摩外道文字外道。

    并竊古佛法門以為己教。

    故佛顯示本住真法(雲雲) 問。

    抑此五相成身行相是有相觀為無相觀。

    答。

    真實經雲。

    若瑜伽者然未獲悉地應觀三十七尊相狀。

    若證悉地不取相狀安立無上大菩提心。

    若觀菩提心相猶如月輪水精乳色。

    此等諸相皆是凡夫所觀之境。

    皆是有相月輪等觀。

    次當演說無相妙觀。

    瑜伽行者端坐正觀。

    谛想月輪結諸契印。

    歌舞燒香。

    塗香華鬘園林城邑。

    聚落河海。

    雪山黑山。

    日月星宿。

    國王大臣。

    比丘比丘尼。

    善友眷屬。

    乃至十地菩薩。

    聲聞緣覺。

    四攝十善。

    六波羅蜜。

    如是等數一切相狀。

    乃至微塵悉皆空寂。

    若夢中見如是相狀亦勿歡喜。

    設見十方諸佛菩薩雖現其前亦勿歡喜。

    唯自一心求成佛果。

    無分别觀堅立不動如須彌山。

    遠離一切妄想分别(雲雲)故知此五相觀是有相觀。

    又禅門用心中雲。

    若觀有相月輪等已心得純熟。

    次觀無相。

    觀無相已即非有相亦非無相(取意文) 問。

    真實經及心地觀經所說心心所法本來空寂與此無相觀同異雲何。

    答。

    有少異也。

    真實經說。

    菩薩觀察法身求心真言白諸佛言。

    心是菩提。

    我得是法。

    諸佛告言。

    更複微細觀察分别。

    菩薩白言。

    心意識法入諸煩惱共相和合不可分别。

    然諸法中求心心所悉不可得。

    乃至我今自證皆悉如是。

    依何等法求成佛道。

    諸佛告言。

    心心所法和合之時。

    自覺苦樂名自悟心。

    唯自能覺他所不悟。

    依止此心立菩提心(雲雲)心地觀說。

    佛告文殊。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

    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三界唯心。

    心名為地。

    文殊白言。

    心心所法本性空寂。

    一切如來尚不見心。

    何況餘人得見心法。

    佛告文殊。

    心心所法本性空寂。

    心懷染着從妄緣現。

    緣無自性。

    心性本空。

    如是空性不生不滅。

    不來不去。

    不一不異。

    非斷非常。

    如是悟者名見真谛。

    悟真谛者名為賢聖。

    若有欲求三菩提者應當一心。

    修習如是觀法即說觀心陀羅尼印。

    文殊白言。

    一切心法本性皆空。

    彼菩提心說何名發。

    佛告文殊。

    諸心法中起衆邪見。

    為欲除斷六十二見種種見故。

    心心所法我說為空。

    除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

    此覺悟心即菩提心。

    無有二相。

    自覺悟心其四種。

    凡夫二心。

    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緣自境名自悟心。

    二者離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緣境名自悟心。

    賢聖二心。

    一者觀真實理智。

    二者觀一切境智(雲雲)此二經意。

    心性空寂為所求心。

    以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