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二

首頁
    此義故名為秘密藏中無作功德也(文)又釋奢字門中雲。

    若諸法本性寂者于四十二地中何者非是如來地。

    何者非是凡夫地(文)是真言門明四十二位為菩薩地(雲雲)若金剛頂有二誠文。

    一仁王儀軌及良贲仁王疏雲。

    三藏所持金剛頂瑜伽經明四種地。

    一勝解行地。

    謂三十心也。

    二普賢地。

    謂十地也。

    三大普賢地。

    謂等覺也。

    四普照曜地。

    謂妙覺也(取意文。

    可檢正文)二金剛頂疏雲。

    出生義雲。

    能仁如來栖迹睹卒降神中天三車誘引化城引接。

    大機已熟堪受大法。

    入不空王三昧耶召進諸賢聖。

    刊地位之階漸立等妙之頓旨(取意文。

    可檢正文) 問。

    此一切經五種地位各明發菩提心雲何。

    答。

    若約釋尊外迹明五種發菩提心者若釋迦菩薩昔逢釋迦文佛發菩提心是現三藏菩薩發菩提心也。

    若作陶師見佛光明發菩提心是現通教菩薩發心也。

    若作寶蓋長者千子見父成佛發菩提心是現别教菩薩發心也。

    若大威光童子發菩提心不可說劫成毗盧遮那佛是現圓教菩薩發心也。

    若大日如來為一切法界本初出生一切諸佛菩薩有情器界生住等法是現真言菩薩發心也(雲雲)若約五種地位分齊明發心者。

    若三祇百劫三藏菩薩婆沙說因中不斷惑至樹王下三十四心斷惑成佛。

    俱舍說因中斷無所有處以下八地惑至樹王下三十四心斷非想惑成佛。

    而中間無發心成佛之文(一) 若幹慧等十地菩薩惑。

    幹慧見思已盡。

    二地以去名神通遊戲。

    六地成佛。

    或至第十地一念相應慧斷煩惱成佛。

    或以五十一地名名此十地。

    初幹慧為十信。

    性地為三十心。

    八人見地為歡喜地。

    薄地為二三地。

    離欲地為四五地。

    已辨地為六七地。

    獨覺菩薩佛地為八九十地。

    此名别義通。

    五十一位發心成佛有二文。

    說一。

    瑜伽四十六菩薩地雲能證菩提。

    略有十種。

    一住種性。

    二已趣入。

    三未淨意樂。

    四已淨意樂。

    五未成就。

    六已成就。

    七未堕決定。

    八已堕決定。

    九一生所系。

    十住最後有二。

    伽耶山頂經雲。

    發心有四。

    一證發心。

    謂入初地。

    二行發心。

    謂次六地。

    三不退發心。

    謂八九地。

    四一生補處發心。

    謂第十地。

    文殊問經雲。

    說此四中。

    初遇聲聞。

    次遇獨覺。

    次遇不定地。

    後安住定地。

    此二經論法相所用。

    是通教菩薩發心成佛之相。

     若地持經論亦有十種發心成佛亦如瑜伽所說(二)菩提心義雲。

    長耳三藏雲。

    初習種性發心有三。

    一假想發。

    二輕想發。

    三信想發。

    初假想發者。

    由三種力假起求菩提想漸次修習譬如輕毛。

    名輕想發。

    發後證淨得入十住名信想發。

    是别教菩薩發心成佛之相(三)菩提心義雲。

    起信論雲。

    發心有三種。

    一者信成就發心。

    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得入十住。

    此同前信想發心也。

    本業經雲。

    信想菩薩于十千劫入十信心入初住位即發心住也。

    仁王雲。

    習種性已超二乘一切善地。

    起信又雲。

    菩薩發是心故得小分見于法身能現八種利益。

    二解行發心第一阿僧祇劫于真如法中解行現前。

    三證發心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雲雲)占察經有四成佛。

    一信滿成佛。

    二解行成佛。

    三地上成佛。

    四究竟成佛(雲雲)又華嚴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得如來一身一切身湛然應一切。

    天台雲。

    四十二位中一一示現發菩提心八相作佛。

    又引大品雲。

    或有菩薩初發心時與薩波若相應。

    或有菩薩初發心時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坐道場轉法輪度衆生。

    此三如次為通别圓菩薩發心。

    謂三教中各指初發心住。

    此中第三是圓教菩薩發心成佛之相(四) 金剛頂說。

    一切義成就菩薩坐道場五相成身中有發菩提心。

    即從自心流出三十七尊。

    三十七尊各有十二神變。

    第十二中發菩提心證普賢行等八相成道(雲雲)此菩提心四人同修。

    一諸佛内證法樂所觀。

    二後身菩薩道場所觀。

    三初住以上分證所觀。

    四凡夫即身成佛所觀(雲雲)大日經說。

    三劫十地初歡喜地始入淨菩提心(一)五種三昧道各開心實相發菩提心一生成佛(二)五種悉地百心成佛各發菩提心(三)初歡喜地發心成佛(四)初住以上發菩提心成如來地(五)是真言門菩薩發心成佛之相。

     問。

    三種菩提心于此五種地位中幾地位人而發之耶。

    答。

    若行願勝義菩提心五乘菩薩皆同發之。

    唯有淺深之異。

    若三摩地菩提心聲聞神通乘如來神通乘二菩薩唯能發之。

    前三菩薩不用。

    故菩提心論言。

    說三摩地法。

    于諸教中阙而不書。

     問。

    天台四教各有四門。

    有門。

    空門。

    亦空亦有門。

    非空非有門。

    今勝義菩提心觀一切法無性。

    何以有門菩薩發之。

    又通别圓三教菩薩皆最後身皆受法王識位灌頂用此三摩地觀。

    故心地觀經雲。

    後身菩薩證大覺由此觀行成佛道。

    何今唯雲别圓菩薩發之。

    答。

    天台雲。

    四教菩薩各入一門遍學四門。

    四門各觀一切諸法。

    故亦觀無自性。

    又後三教後身菩薩雖受灌頂。

    而通别菩薩不知此觀。

    未了自心本際故也。

    故心地觀經依圓及真言菩薩而說。

     問。

    五種菩薩各于何位随分發此三種菩提心耶。

    答。

    五種菩薩各于最初先發行願菩提心。

    次發勝義菩提心也。

    但藏通菩薩同于界内六界雖發行願心而有掘度巧度之異。

    别圓菩薩同于界内界外十界雖發行願之心。

    而别菩薩未出變易亦次第行。

    其圓菩薩遠出二死亦圓融行。

    真言門菩薩遠出二死深入佛界。

    于衆生界于佛内證廣修行願(雲雲)五種菩薩各于行願心後發勝義心。

    圓教菩薩初住以上發三摩地心。

    真言門人從凡夫地發三摩地心。

    然通别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各得三身。

    法身一分遍滿法界。

    報身坐蓮華藏百葉台上。

    應身百佛世界示現八相。

    從此以上位位增加。

    今以經論所說發心對三種發心者。

    伽耶山頂十地四位發心是約利他發行願心。

    應身示現八相成佛(一)長耳三藏習種性前十信位中三種發心是約自行發行願勝義二心發趣菩提(二)起信論入住以上三種發心是約自行化他發二種心。

    内修勝進外示八相。

    初信成就發心文雲。

    略說有三種。

    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文)是勝義心。

    二者深樂集一切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故(文)是行願心。

    二解行發心文雲。

    真如法中解行現前所修離相(文)是勝義心(以上三十心)三證發心文雲。

    發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

    一者真心無分别故(文)是勝義心。

    二者方便心自然遍利衆生故(文)是行願心。

    三者柔識心微細起滅故(文)是勝義心(以上十地)占察華嚴天台四十二位中地地發心内加華台外現八相亦具勝義行願二心。

    唯三摩地菩提心初住以上實雖修此阙而不書。

    金剛頂五相成身是約自受他受二身發三摩地菩提心。

    三十七尊各八相成道發菩提心。

    是行願心。

    心地觀經雲一内證所觀。

    是妙覺地常發三摩地心。

    二後身所觀。

    是等覺位發三摩地心。

    三得記所觀。

    是初住位發三摩地心。

    四凡夫所觀。

    是未人位者發三摩地心。

    大日經說。

    淨菩提心皆是三摩地法(雲雲)上來略釋行位竟。

     問。

    二辨功用相雲何。

    答。

    菩提心論菩提心義多引諸經論文明菩提心功能。

    若不約教相辨不同者何知今教菩提心功能高廣。

    故亦約一切教中五種菩薩各辨功用。

    問。

    其不同雲何。

    答。

    若阿含婆娑等亦廣明菩提心功用(一)若深密瑜伽等亦廣明菩提心用(二)若菩提心義。

    維摩經雲。

    欲得佛身斷一切衆生病者當發阿耨菩提心。

    又雲。

    發阿耨菩提心者即是出家。

    即是具足也。

     華嚴第七十八雲。

    菩提心者由如種子。

    能生一切諸佛法故(一)由如良田。

    能長衆生白淨法故(二)由如大地。

    能持一切諸世間故(三)由如淨水。

    能洗一切煩惱垢故(四)由如大風。

    普于世間無所礙故(五)由如盛火。

    能燒一切諸見薪故(六)由如淨日。

    普照一切諸世間故(七)由如盛月。

    諸白淨法悉圓滿故(八)由如明燈。

    能放種種淨光明故(九)由如淨日。

    普見一切安厄處故(十)由如大道。

    普令得入大智城故(十一)由如正濟。

    令其得離諸邪法等故(十二)若有發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十三)譬如有人得無畏藥離五恐怖火不能燒毒不能中刀不能傷水不能漂煙不能薰。

    菩薩得一切智菩提心藥貪火不燒嗔毒不中惑刀不傷有流不漂諸覺觀煙不能薰害(十四)譬如有人得解脫藥終無橫難。

    菩薩得菩提心解脫智藥永離一切生死橫難(十五)譬如有人持摩诃應伽藥毒蛇聞氣即皆遠去。

    菩薩持菩提心大應伽藥一切煩惱諸惡毒蛇聞其氣者悉皆散滅(十六)。

    此三菩提心功用如次藏通别三菩提。

    最初發行願菩提心功用(雲雲) 天台止觀雲。

    譬如金剛從金性生。

    佛菩提心從大悲起(一)是諸行中先。

    如服阿沙羅藥先用淨水(二)諸行中最。

    如諸根中命根為最(三)佛正法正行中此心為最。

    如太子生具王儀相大臣恭敬有大名聲。

    如迦陵頻伽鳥卵中鳴聲已勝諸鳥(四)此菩提心有大勢力如師子筋弦。

    如師子吼。

    如金剛楗。

    如那羅延箭(五)具足衆生寶能除貧苦如如意珠(六)雖少懈怠少失威儀猶勝二乘功德。

    舉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提功德能成三世無上正覺。

     寶梁經雲。

    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無唾處。

    況受人供養。

    六十比丘悲泣白佛。

    我等乍死不能受人供養。

    佛言。

    汝起慚愧心。

    善哉善哉。

    一比丘白佛。

    何等比丘能受供養。

    佛言。

    若在比丘數修僧業得僧利者是人能受供養。

    四果向是僧數。

    三十七品是僧業。

    四果是僧利。

    比丘重白。

    若發大乘心者複雲何。

    佛言。

    若發大乘心求一切智不堕數不修業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