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證佛位者。
亦應即生可至究竟妙覺耶。
答。
義釋雲。
如菩薩志求無上菩提種種勤苦不惜身命經無數阿僧祇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
今此真言門菩薩若能不虧法則方便修行乃至于此生中逮見無盡莊嚴加持世界。
非但現前而已。
若欲超升佛地即同大日如來亦可緻也(文)
問。
經雲。
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意何。
答。
義釋雲。
行者初發心時得入阿字門。
即從如來金剛性生。
此等一生運運增進。
更無退義。
乃至成菩提無行不增。
然後停息。
此中次第者。
梵音有不住義。
精進義遍行義。
謂初發心欲入菩薩位故于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
爾時以無所住進心不息。
為滿第二地故複依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入第三地。
如是次第乃至滿足十地。
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覺(文)問。
前雲真言有四十二位。
此中何言十地耶。
答。
此經遍據諸教地位以明今教菩薩地位或約通别圓位。
已如前說。
此文且據别教十地。
問。
若入淨菩提心位以上都無退義耶否。
答。
天台初地初住以上得三不退。
更不退轉。
問。
若爾初入真言門凡夫乃至未入淨菩薩心以何有退義耶。
答。
入真言門次第自有五種三昧耶。
入第一三昧耶時已被大日如來加持。
阿字置其人身毗富羅法界種子之上。
舍順世八心修違世八心。
從此以後次第入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三昧耶。
不虧法則不犯三昧耶方便進修更無退轉入淨菩提心門。
若于五種三昧耶中随犯其一者現世中夭。
死堕地獄。
退已得法退未得法。
問。
其五種何。
答。
義釋雲。
第一如造曼荼羅時。
忽有諸人善心随喜。
欲求禮拜供養時。
阿阇梨聽令引入壇外遙令禮拜供養罪業滅除。
未令授從真言印也。
第二引入壇中投華散位。
為說尊名悉見諸位。
若請真言印随應授之。
第三阿阇梨從首至末為此人作曼荼羅。
乃至諸尊手印真言行法一一告示教授。
第四已能依行堪在師位。
師即為作傳教曼荼羅告言。
汝自今以後亦如我度諸弟子佛種不斷。
第五秘密壇中如法作灌頂。
若不經入此壇秘密智不生也。
然秘密曼荼羅複有五種。
第一授得真言印法依教修行。
與瑜伽相應定中見諸大會。
然未引入。
第二已蒙引入秘密壇中巡禮供養。
未蒙聖尊現為灌頂等。
第三引入大聖衆中從初至末一一秘密之行皆蒙聖者告示。
第四已修秘要現蒙諸尊為作秘密傳教三昧耶。
第五已具前事又見己身于大會中作阿阇梨師。
即是入地人也。
此人才入三昧即見一切佛會同彼尊位(雲雲)
問。
此之五種名三昧耶意何。
答。
義釋雲。
三昧耶者。
如有人于衆多國王大臣集會之處而自發言作大要誓。
我今如是之事永當不作。
如是之事依行之。
以自對可信之人而發誠言。
若有所違即得重罪。
故三昧耶即不可違越義。
即是戒義也(雲雲)私雲。
三昧此雲本誓即此義也。
又胎藏灌頂中阿阇梨引入弟子立壇門時。
耳語說三昧耶偈。
是秘中秘故此中不出(雲雲)
問。
何名犯三昧耶耶。
答。
亦有五種。
第一義釋雲。
即心成佛旨趣難知。
恐未來衆生輕慢法故不能咨訪善知識。
未蒙三密加持而師心執文辄自修學久用功用無所能成。
反謗此經謂非佛說。
又此經文有淺略深秘二釋深秘釋中複有淺深趣也。
辄爾披玩者以不解密号故謂是因緣事相心生慢易自言。
我行真道。
何用咒術事耶。
以是因緣感匮法業。
于無量劫堕惡趣中。
所以修學真言者要令先入曼荼羅也(文)集經中亦雲。
若未入曼荼羅辄持誦神咒者犯三昧耶(雲雲)此人犯三世諸佛入壇灌頂師資傳受三昧耶故得重罪也。
第二犯三昧耶。
其耳語法此中不出。
又金剛頂經雲。
其師引入弟子之時。
即教授雲。
汝為未灌頂者乃至不得辄說此中法事一句。
若汝說者令汝現世中夭死堕地獄(雲雲)集經一一法中亦雲。
為未灌頂者不得辄說(雲雲)此人自犯己本誓故得重罪也。
第三攝真實經雲。
若有惡人普殺十方三世諸佛菩薩賢聖啖盡其肉。
此人命終堕阿毗獄。
經無量劫猶有出期。
若人犯三昧耶堕阿毗獄終無出期。
謂凡夫人但有能受不能修行(雲雲)第四不空罥索經若真言者不能善學妄稱得法。
内懷腐朽外現賢善。
方便詐行貪求名利。
乃至此人犯三昧耶自損損他共入地獄(雲雲)義釋亦雲。
今末代學人不務近善知識咨承法要而自師心欲望成就。
直爾披文便欲作之非但自損。
又欲求名利故而妄作人師。
自既違法而欲建立他善根。
由無效故更招謗法破法之緣成無間業。
何有無間業人而能自利利他俱成妙果耶(雲雲)此人暗法妄作人師故得重罪。
第五一字佛頂瑜伽中雲。
瑜伽教中一一法則不得為人而辄說之。
除受法師。
乃至同行亦不為說。
若才說者中夭堕獄(雲雲)又方等經二十五尊者中雲。
若得見尊獨自知之。
莫為他說。
若為他說中夭堕獄(雲雲)此人于已得法犯三昧耶。
故得重罪(雲雲)于前五種三昧耶有此後五種犯也。
然第一三昧耶但是禮見。
第二三昧耶具結緣灌頂。
此二種人但有第一犯。
其第二三昧耶中一尊法灌頂以去并有五犯。
秘密三昧耶但有第五犯中一分也。
問。
今如所說犯三昧耶義者。
今世真言行人皆不可免此罪。
若爾真言行人何世入道。
答。
大日經中佛為此故說三三昧耶品。
問。
其三三昧耶何。
答。
探意言之亦有五種三三昧耶。
一者三法相續除障相應生名三三昧耶句。
一但有慧性于生死中最初發心而求佛果誓欲成佛。
未能正觀不知何法而得成佛。
未具觀照之慧但有求佛之心未了己身本性性有何功德。
二從此發慧如實智生能離無盡分别妄見之網安住真相智中。
此實智即菩提心也。
三此真實句中了真假已觀無盡衆生皆同此性。
而不自了輪回無際。
我今已自覺了。
今當普開佛之知見。
悲自在轉。
無緣觀菩提心生。
離衆生一切戲論安住衆生諸子秘密藏中皆住無相菩提。
此等三法相續無間。
除其為障與瑜伽相應生。
是三昧耶義。
梵音此三昧耶具含相續除障二旨。
此三法句即經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三句義也。
前以大悲為根此以照了為根。
照了是非故生悲義相成。
前以方便為究竟此雲大悲。
由大悲故施方便亦相成也。
從初至後相續不斷名三三昧耶。
即是言行相應心口相應。
一發心已身口所行不相違越。
口有所誓心行亦如是修名三昧耶。
即本誓義。
二者内證三寶名三三昧耶。
初以大悲方便成佛。
次從佛有法。
從法有僧。
别時解雲。
三是佛。
摩是法。
耶是僧義。
名三昧耶即平等義。
三者住此三平等修菩提行得成菩提。
次具三身亦名三三昧耶。
亦是平等義。
四者外現三寶名三三昧耶。
佛變化身十二分教所說三乘于一身中示現三種一體三寶名三昧耶。
住三昧耶故有此利益。
亦是本誓義。
五者三種禁戒名三三昧耶。
一解上來所說三平等于真言法則而成就。
二彼不着一切妄執無能為障礙者。
三不行障緣。
謂不樂欲懈怠無利談話不生信心積集财資者。
複應不作二事。
謂飲諸酒及寝床上。
當敷茅為藉。
此有四義。
一如來成道時所坐故。
一切世間為吉祥故。
二諸毒蟲等不至其所故三性甚香潔故。
四此草極利持誦餘暇休息時若自縱即為傷。
故不得縱慢。
若具上來五種三三昧耶者誰人即生不入佛位。
問。
第一三昧耶時舍順世八心修違世八心。
其違順八心何等。
答。
且取義釋意言之。
順世八心有二種。
一未知三寶羝羊凡夫八心。
二歸信三寶人天乘者八心。
違世八心有二種。
一顯示三乘各有八心。
二秘密一乘亦有八心。
若準五教藏通各有三乘。
一一亦有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