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性約四教中以明四種。
望今真言前三為下圓人為中真言為上。
故不違也。
又凡夫外道三乘未入真言久久得道不達心源。
故真言人厭棄不修。
若入真言開心實相一生成佛。
故真言人自在皆修。
第三重曼荼羅中五乘三密行法皆是真言門人所行。
問。
前說五乘因果三種世間四相諸法皆從毗盧本初出生。
若爾何故更有未入真言久久得道誠可厭棄之時。
答。
皆從毗盧本初出生。
自有二義。
一約理體。
理體即是毗盧身土。
如天台金錍論雲。
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
毗盧身土不逾凡下之一念。
注雲。
如被縛者心遊天際(雲雲)若約此門真如随緣變成萬法。
萬法情執難還本源。
今真言者已知本源故厭流轉。
二約垂迹。
垂迹即是毗盧普門示現。
如大日義釋雲一切智智平等心地圖畫四重曼荼羅身。
亦令衆生平等心地圖畫四重曼荼羅身。
若有衆生樂五通智佛現瞿昙仙身為說其法。
衆生受法修行不久即轉方便成毗盧身。
又現五種三昧道形于十方法界說五乘三昧。
釋迦一代所說五乘即彼法界所說之一分也。
五乘不了此法本源随性樂果不達本意。
人天外道不出生死。
二乘菩薩久久得果或有成佛或不成者。
今真言人知教本意雖修五乘一生成佛故彼顯教行者五法誠可厭棄。
問。
貪嗔癡慢感四惡趣(一)屬愛凡夫修戒生人修善生天(二)屬見外道破八地惑非想為真。
九十五道妄執不同(三)天魔眷屬破滅佛法。
闡提行惡暫時成佛畢竟不成(四)二乘沈空。
不定成佛。
定性。
不成(五)藏通菩薩但盡分段不知變易。
别教菩薩雖斷變易未出變易(六)此等法教何名毗盧普門所說。
答。
以四趣普門身權行惡逆現入四趣引同類者斷惡成佛且如婆薮入地獄引地獄人聞方等經提婆達多現作三逆堕在地獄佛使阿難問之答雲地獄安樂如第三禅樂。
出報恩經。
入大乘論雲。
提婆本是大賓迦羅菩薩。
又此達多五百劫中現菩薩行顯佛威德故現惡逆。
出十法經。
此等惡逆為門通達佛道。
其三昧耶名為滅惡趣王如來。
三密法門一以人天普門身權修戒善。
現生人天引同類者出世成佛。
且如佛世天人引諸眷屬聞大小乘。
此等戒善為門通達佛道。
其三昧耶首陀會天名為毗盧遮那三密法門。
南閻浮提名為釋迦牟尼三密法門(二)
以外道天魔普門身權破佛法顯對佛力引同類者舍邪成佛。
且如甥舍利弗舅長爪等諸大外道阿含得道。
亦如天魔及諸眷屬大集得記誓持佛法。
其三昧耶即是一切忿怒明王。
破諸外道天魔法門。
又理趣釋雲。
調伏難調釋迦牟尼如來者。
于閻浮提五濁末法為調伏九十五種異類外道現八相成道皆得受化緻于佛道。
于須彌頂三十三天金剛寶峰樓閣中毗盧遮那轉法輪有四種。
金剛輪。
寶輪法輪。
羯磨輪其四輪皆攝在二輪。
謂正法輪。
教令輪。
即彼毗盧遮那于閻浮提化于成佛度諸外道。
即于須彌頂示現威猛忿怒形降伏魔醯首羅等。
又雲。
金剛降三世三摩地調伏他化自在魔王受化引入佛道。
寶部中寶金剛忿怒三摩地調伏摩醯首羅受化入于佛道。
蓮華部中馬頭觀自在三摩地調伏梵天受化入于佛道。
羯磨部中羯磨三磨地調伏那羅延受化令入佛道。
慈氏菩薩内入慈定深矜愍難調諸天外示威猛令得受化引入菩提(文)又大日義釋雲。
毗盧遮那始成正覺大集會。
不動金剛降伏魔醯首羅及妃乃至于死。
灰欲世界授記作佛(取意文)又釋降三世中雲。
降伏三界三毒三有上從色頂下至下地一一天處皆悉降伏。
又降三世令降三毒。
不動明王令菩提心堅固不動(取意文)十八會指歸雲。
降三世降伏大自在天。
乃至于死。
于悶絕中授記作佛。
過下方六十二億恒沙世界。
世界名灰莊嚴。
佛名欲自在王如來。
又請觀音經有六字章句陀羅尼。
天台引雜咒集六觀世音以為六字章句破六道三障(三)
善星比丘是佛之子。
譬如二人各行東西不可複逢。
善星實是一闡提者。
豈得作釋尊之子乎。
不思議經雲。
他方諸佛菩薩為助釋尊之化現聲聞形皆來坐會。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舍利弗提婆達多等(雲雲)天台雲。
不思議經雲。
五百聲聞皆是他方極位菩薩(雲雲)又雲。
萬二千聲聞本是萬二千菩薩(雲雲)法華論雲。
決定增上慢退菩提應化四種聲聞(雲雲)攝大乘論雲。
舍利弗有三種。
一應化。
二菩薩。
三實行(雲雲)天台雲。
權者引實(雲雲)又涅槃經雲。
文殊昔無量返依緣覺乘而般涅槃(雲雲)然藏教說忍位已前二乘回心忍位以上更不回心。
攝大乘雲。
忍位以前名未定根性。
忍位以上名已定根性。
般若經雲。
若入正性離生位者不能發菩提心。
以與生死生限隔故。
不回心也。
維摩經雲。
迦葉等雲。
我于大乘猶如燋種。
法華經雲。
千二百羅漢悉當作佛。
諸尼提婆龍女作佛。
涅槃經雲。
四果支佛如次八六四二十千劫到。
菩提心處(雲雲)小乘薩婆多及法相宗雲。
畢竟無性定性二乘終不成佛。
暫時闡提及不定性或得作佛(雲雲)小乘分别部及三論宗雲。
五種性人皆同成佛(雲雲)天台宗雲。
藏通二教說五種性有成不成。
别圓二教說五種性皆同作佛唯有曆劫及不曆别(雲雲)華嚴宗解小乘教大乘始教同天台藏通義。
大乘終教同天台别教義。
頓教圖教義同天台圓教義(雲雲)今真言宗大日經義釋釋大那羅延力執金剛雲。
如一闡提必死之疾二乘實際作證已死之人諸佛醫王明見如來性故則能必定師子吼于救療因緣心不怯弱(雲雲)又釋不動明王一目少眇中雲。
諸佛明鑒唯一無二故有一目(雲雲)又雲。
釋迦入寶處三昧救度定性二乘一闡提等(雲雲)金剛頂義記雲。
金剛王菩薩三摩地中雲。
十方法界授不定性二乘大菩提記(雲雲)疏雲。
一切二乘皆名不定性也(雲雲)又一字佛頂瑜伽中雲。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故(雲雲)名一字佛頂。
五佛頂經雲。
諸經所說一乘中道實相法界皆是一字佛頂之異名也(雲雲)故知釋迦般若經中三百未入正位聲聞授記。
法華已入正位聲聞授記。
次楞伽經說雲。
聲聞授記乃有三意。
一為退轉菩薩不退轉故。
二為應化聲聞授記。
三應化佛聲聞授記。
非法性身。
又雲。
定性二乘堕不思議變易生死。
為發起修行地說此二乘必當證得如來法身。
闡提二種。
一大悲菩薩知一切法。
本來寂滅永不涅槃。
二斷善闡提終發菩提心也。
次方等經說雲。
前于王城授我等記。
今複于此授記。
前于舍衛授我等記。
今複于此授我等記。
次涅槃經說雲。
一切二乘未來皆歸大般涅槃。
又雲。
四果支佛八六四二十千劫到菩提心處當得菩提及大涅槃。
又雲。
一闡提人舍闡提位未來世成佛(雲雲)此等所說皆是法身地中大日智印大那羅延力執金剛三昧耶現釋迦形入寶處三昧中所說。
若約金剛頂經東方菩提心門金剛五大菩薩三昧耶現十二神變中故第十二神變中十方法界八相成道授聲聞記。
今此釋迦一代所說即彼法界所說之一分也。
又勝鬘經中破二一乘法華涅槃會三一乘皆入不動明王三昧耶門所說(雲雲)又華嚴法界般若十二無為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法華實相涅槃佛性皆入一字佛頂三昧耶門所說(雲雲)又義決毗盧遮那有五翻中第四亦名佛母也。
故知般若佛母亦是毗盧遮那之異名也(雲雲四五)
勝天王經雲。
我坐道場成正覺時。
或見坐草座。
或見坐天衣。
或見坐七寶樹下。
或見虛空為座。
像法決疑經雲。
佛入涅槃或見丈六少身。
或見大身少身。
或見蓮華藏界說心地法門。
或見遍滿虛空無有邊表。
天台雲。
釋迦一代始終四見故應四機見四佛果。
開圓因果出三因果。
随說菩薩四種因果亦說衆生修四菩薩行因得四佛果。
若法華中會前三因三果之見令悟一因一果之實。
若法華前行前三因因中雖有發行之人若于果頭有教無人(雲雲)今真言中胎藏界中從中台第一重現圓因果。
故義釋雲。
此經本地之身即是妙法蓮華最深秘處。
故壽量品雲我淨土不壞衆生見燒盡即此經瑜伽意也(雲雲)從第二重現圓等覺以還菩薩别佛菩薩。
故義釋雲。
中台八葉超越心地故迹憐補處乃不識一人。
即是彌勒等覺以還法身菩薩迹也(雲雲)從第三重現釋迦生身眷屬六道化身。
此中亦有藏通佛菩薩等(雲雲)又大日如來現普門身說五種三昧道中。
經雲。
一生補處菩薩住佛地三昧道離于造作知世間相。
住于葉地堅住佛地。
疏雲。
璎珞經雲。
等覺入重玄門學如來事(雲雲)是現别教菩薩迹也。
經雲。
八地自在菩薩三昧道不得一切諸法。
離于有生知一切幻化。
是故世稱觀自在者。
疏雲。
此中一生補處及八地者是約教道耳(雲雲)故知八地度性空彼岸知一切幻化。
是現通教菩薩迹也。
此等并是從中台藏佛乘因果流出三重佛因佛果。
又大日經一切如來同共集會漸次證入大悲胎藏發生三摩地。
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
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衆生故遍至十方還來佛身本位。
本位中住而複還入(雲雲)此會四重所現佛菩薩身因果入一佛身因果。
尤與法華同也(雲雲)金剛界中。
義決釋金剛王中廣出信解品長者窮子譬喻明說四乘。
謂聲聞緣覺迂回菩薩。
直往菩薩(雲雲)于迂回中開為三教菩薩。
此從一佛因果流出四佛因果。
若守護經雲。
釋迦菩薩經無量劫修菩薩行至最後身六年苦行坐道場時不得成佛。
則蒙諸佛教授谛觀鼻端月輪唵字。
于後夜分得成大日(雲雲)此開藏通菩薩因果為圓因果。
金剛頂于色界頂一切義成就菩薩五相成道出金剛界十八會曼荼羅。
天台判諸經中後身菩薩于色界頂灌頂授職現生成佛義雲。
若說一切諸佛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