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二

首頁
    五大院抄 第二卷中大段有四。

    一第二釋體性門為二。

    一總釋體性。

    二别釋行願勝義三摩地三門體性。

    二第三辨一異門為二。

    一總辨菩提與心一異。

    二别辨行願勝義三摩地三門行相與菩提心一異。

    三第四相狀門有二(此二本。

    文)一明行位相。

    二辨功用相。

    四第五行願門為四。

    一因緣。

    二發人中辨十界五性草木發心義。

    三發心中辨三密釋名六秘密義。

    四立行有二。

    一大日宗立行中辨五供六供二十種供養名義。

     問。

    第二識體性門雲何。

    答。

    菩提心義雲。

    二釋體性者如義府說(文)其義府者此方未聞。

    問。

    古德雲。

    以阿字為菩提心體此義用不。

    答。

    若以阿字為菩提心四門體中第三門意。

    故雖義略于今其一。

    問。

    四門體何。

    答。

    一淺略釋。

    以厭求妄心為菩提心體。

    二深秘釋。

    以自性淨心為菩提心體。

    三秘中深秘釋。

    以大三法羯為菩提心體。

    四秘秘中深秘釋。

    以真如法性為菩提心體。

    問。

    法相亦以四門釋體。

    一攝相歸性體。

    二性相别論體。

    三攝境從心體。

    四攝假從實體。

    與今四體同異雲何。

    答。

    法相三乘通教四門明體。

    真俗各體性相不融故尚未及别圓法體。

    況乎與今事理俱密四門體性同日而論。

     問。

    以厭求妄心為菩提心體意何。

    餘三亦然。

    答。

    第六意識分别善惡厭惡求善念念四運生滅不住。

    已念念欲念未念此心發菩提心。

    菩提心亦是念念不住。

    後念續生前念即滅。

    雖緣無上正真菩提不當法體。

    體是虛妄故雲厭求妄心為菩提心體(一)第九淨心即是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

    自求心心自證心。

    本有菩提心發即求本有菩提能證本有菩提。

    故雲自性淨心為菩提心體(二)大三法羯四曼荼羅各有大菩提心相貌。

    且如五大曼荼羅中地大金色方壇為菩提心。

    又三昧耶曼荼羅五股金剛為菩提心。

    法曼荼羅最初阿字及一切字阿字輪字為菩提心。

    羯磨曼荼羅中東方阿閦東南普賢為菩提心。

    是胎藏義。

    若金剛頂攝真實經東方青色故金剛部青色為菩提心。

    又略出經明淨月輪為菩提心。

    又以惡字為菩提心體。

    又以東方阿閦及四菩薩為菩提心(三)一真如中體具二義。

    一不變義。

    二随緣義。

    随緣義中亦有二種。

    一随染緣。

    二随淨緣。

    金錍論雲。

    諸法即真如。

    以不變故真如即諸法。

    以随緣故故淨法随緣真如心發。

    自求随緣真如菩提能證随緣真如菩提。

    故雲真如法性為菩提心體(四具引誠證如上釋名中故。

    更具不明)已上略釋總體性竟。

     問。

    以此四體明三菩提心體性雲何。

    答。

    行願菩提心中萬行如筏菩提如岸。

    若如筏喻者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故萬行是妄菩提是真。

    是以妄心萬行為行願也(一)一切萬行即是菩提。

    萬行皆以淨心為體。

    緣此一體同修萬行。

    是以淨心萬行為行願也(二)萬行法門各有四種曼荼羅相。

    且如檀波羅蜜菩薩肉色是大也。

    持印是三昧耶也。

    種子是法也。

    三密是羯磨也。

    一切諸尊亦皆如此(三)一切萬行皆是法性。

    如楞伽雲。

    有二種法。

    一本住法。

    如本行路。

    二自證法。

    如行路人。

    人證彼法名為法性。

    法住法位法證(四)勝義菩提心中觀一切法皆無自性無自性者如大日經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

    義釋雲。

    十緣生句略有三種。

    一者謂心不沒于蘊欲對治實法。

    即空之幻是也。

    二者謂心不沒于法中欲對治境界攀緣。

    即心之幻是也。

    三者亦不沒于心實際中離有為無為界。

    即不思議之幻也(文)若說諸法即空如幻者是淺略釋(一)若說自心如幻者是深秘釋(二)若說心實際中離有為無為界出生四種曼荼羅不思議幻者是秘中深秘釋(三)若說法性法界即空即假即中者是秘秘中深秘釋(四)若三摩地中若修有相三摩地證無相三摩地是淺略釋(一)若衆生自心本含無量三摩地是深秘釋(二)若四種曼荼羅各有是三摩地是秘中深秘釋(三)若法如如智本有此三摩地是秘秘中深秘釋(四) 問。

    行願中雲萬行法門各各有四種曼荼羅相者正出何文耶。

    答。

    大日經有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四乘真言印。

    蘇悉地法有四谛真言印。

    最勝王經有十二因緣真言印。

    最勝心明王經有六度四攝真言印。

    金剛頂有數息觀真言印。

    法鼓經有三十七品真言印。

    大樂經有五陰真言印。

    法華瑜伽有三空三昧真言印。

    如是諸秘密教中多明四乘因行法門真言印。

    又大日經有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号等真言印。

    降魔轉法輪三念處六根等真言。

    如是諸秘教中多明佛地果德法門真言印。

    又大日義釋釋曼荼羅門标等中雲。

    四面方相是四念處。

    四門是四靜慮。

    亦是四攝法門。

    标是四梵住。

    廂曲是四正勤。

    四維是四真谛。

    金剛線是連持。

    三十七品作法門分齊(文)既有真言印故皆有其本尊。

    已具三密秘具四曼。

     問。

    真言門行人以真言印滿萬行耶。

    為當必加事萬行而此真言印萬行成就耶。

    答。

    義釋雲。

    此教菩薩直以真言為門。

    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

    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

    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土。

    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

    以三密門自淨三業。

    即為如來三密之加持。

    乃至能于此生。

    滿足地波羅蜜。

    不複經曆劫數備修諸對治行(文)既雲不修諸行亦雲真言為門心具萬行。

    故知直以三密行得滿萬行。

    不必加修事萬行也。

     問。

    若爾何故五佛頂經雲真言印契何所成就。

    但由其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此真言印方得成就耶。

    答。

    且如布施若唯作布施印真言不作布施觀行是何所成就。

    若具三密必成三種。

    故千手瑜伽十波羅蜜印真言下各說成就三種布施乃至三種智。

    若不爾者金剛般若唯說布施彌勒無著天親功德施等皆說具六波若。

    謂持此經自滿六度既是補處菩薩等所說。

    若不信此說更信誰說乎。

    又菩提心論引大日經供養法雲。

    若無勢力廣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

    佛說此中具萬行成就自淨純淨法。

    此文與前義釋文合也。

    此亦本是文殊所說。

    若不信此亦信誰乎。

     問。

    何名大三法羯四種曼荼羅耶。

    答。

    此有二文。

    若理趣釋約初心行者圖像法雲。

    以五大意畫諸尊形是大曼荼羅。

    畫諸尊所持标幟是三昧耶曼荼羅。

    畫諸尊種子諸字是法曼荼羅。

    若鑄若造諸尊形像是羯磨曼荼羅。

    若即身成佛義約佛内證及行者行法雲。

    大日經說。

    一切如來有三種秘密身。

    謂字印形像。

    字者法曼荼羅。

    印謂種種标幟。

    即三昧耶曼荼羅。

    形者相好具足身即大曼荼羅。

    此三種身各具威儀事業是名羯磨曼荼羅。

    是名四種曼荼羅。

    若依金剛頂說四種曼荼羅者。

    一大曼荼羅。

    謂一一佛菩薩相好身。

    又彩畫其形像。

    又以五相成本尊又名大智印。

    二三摩耶曼荼羅。

    即所持标幟刀釼輪寶金剛蓮等類是也。

    若畫其像。

    又又以手和合金剛縛發生成印是名三昧耶智印。

    三法曼荼羅即本尊種子真言。

    若其種子各畫本位。

    又法身三摩地及一切契經文義等皆是。

    亦名法智印。

    四羯磨曼荼羅。

    即諸佛菩薩等種種威儀事業等若相等亦是。

    亦名羯磨智印。

     問。

    大三法羯曼荼羅釋名雲何。

    答。

    如彼義雲梵雲摩诃此雲大。

    即是五大。

    五大色遍一切處故雲大也。

    梵雲三昧耶此雲平等。

    即是五大遍有情非情而平等成故雲平等。

    梵雲達摩此雲法即是諸尊種子字。

    有軌則軌持義故雲法也。

    梵雲羯磨此雲事業威儀。

    即是随事業威儀各别故雲事業威儀(文)梵雲曼荼羅古雲壇。

    壇者坦也坦然而平也。

    是義偏不具足之。

    新雲輪圓具足。

    古坦然之義在此義中。

    新亦雲無比味無過上味。

    梵雲枳攘母捺羅此雲智印。

    智者簡擇決了義。

    印者決定不改義。

    私雲。

    陀羅尼集經雲。

    曼荼羅此雲壇雲壇者場也。

    大日義釋雲輪圓周備(雲雲)又梵雲枳攘那此雲智。

    又雲缽羅枳若此雲慧。

    勝天王經入般若門分别法義。

    入阇那門分别根性(雲雲)故彼義文更可斟酌。

     問。

    菩提心論雲。

    從凡入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能達諸佛自性悟諸佛法身。

    證法界體性成大毗盧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文)以此四身相配四種曼荼羅雲何。

    答。

    彼義雲。

    此有三意。

    一法大羯三如次四身。

    二大三法羯如次四身。

    三三法大羯如次四身(文)今謂。

    此義未融。

    故四身中各具四曼。

    十住斷結經雲。

    法性有二。

    一事法性。

    二實法性。

    故法如如如如智二種法性是自性身四曼也。

    金剛頂經三十七尊各十二神變一一各成種子字。

    三昧耶形如來身行願事業是二受用身四曼也。

    守護經釋迦觀唵字月輪成佛身事業是變化身四曼也。

    大日經三乘六道普門身各有種子三昧耶形身相事業是等流身四曼也。

     問。

    以三種世間。

    攝此四曼雲何。

    答。

    彼義雲。

    世間出世間内外教法攝法曼荼羅。

    世間出世一切人攝大曼荼羅。

    世間出世所依器界攝三昧耶曼荼羅。

    世間出世一切事業攝羯磨曼荼羅(文)今謂。

    此義未融故。

    三種世間所有六大五大五大色等是大曼也。

    三種世間顯色形色是三昧耶曼也。

    三種世間文字言音是法曼也。

    三種世間事業威儀是羯磨曼也。

    一切凡夫三種世間四曼荼羅身是性得也。

    一切聖人三種世間四曼荼羅是修得也。

     問。

    凡夫聖人四種曼荼羅同異雲何。

    答。

    若約凡夫人修性少異。

    若約聖人以凡夫性得為聖人修得故。

    金剛頂雲。

    普賢成衆多月輪至一切衆生界令發大菩提心已。

    乃至文殊以劍斫一切如來右臂。

    即是斫在纏如來厭離菩提之心。

    然而衆生不知以己身為如來法等。

    天台金錍論雲。

    一佛成佛之時一切衆生無非此佛依正即此義也。

    故知未發心衆生界四種性得曼荼羅諸佛以為自證修得四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