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十一)此法即是正勇猛軍戰勝旌旗(十二)此法即是一切諸佛無上法輪(十三)此法即是最勝法幢。
偈雲。
此法高顯大法幢(十四)此法即是擊大法鼓。
偈雲。
此法最勝大法鼓(十五)此法即是吹大法螺。
偈雲。
此法金剛大法螺(十六)此法即是大師子王(十七)此法即是大師子吼(十八)此法猶如國大聖王善能正治。
若順王化獲大安樂若違王化尋被誅滅。
偈雲。
此法猶如大聖王賞功罰過順人心(十九)偈雲。
此法猶如沃潤田生成長養依時候(二十)
問。
若爾何故守護經說此法名守護國界主。
不名餘功能耶。
答。
彼經舉一攝諸。
如雲有一陀羅尼母即是一切陀羅尼母名守護國界主。
若有菩薩受持證得此陀羅尼。
則得其身同如意寶。
衆生見者所願滿足亦能速得無上菩提。
秘密主白言。
如佛所說諸佛常住平等三昧等視衆生猶如一子。
今者雲何但言守護國主耶。
諸有貧窮孤茕困苦無依無歸無救無護。
何不愍念而守護耶。
佛言。
諸佛如來非不住于平等三昧。
由平等故守護國王。
譬如良醫見小嬰孩身萦疾病不服醫藥。
乃以良藥令母服之。
由母服藥力及于乳其子飲乳疾病皆除。
諸佛如來亦複如是哀愍一切守護國王。
若護國王獲七勝益。
所謂若能守護國王即守護國之太子。
若守護太子即守護大臣。
若守護大臣即守護百姓。
若守護百姓即守護庫藏。
若守護庫藏即守護四兵。
若守護四兵即守護鄰國。
若能如是一切皆安。
乃至若諸國王受持于此陀羅尼門能令無量無數衆生現在安樂長壽尊貴。
身壞命終得生善道。
是知國王善能開閉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故我偏說守護國王(雲雲)
問。
第三秘中深秘行相雲何。
答。
如略出經。
先以淨妙智慧觀察内外皆無所有。
觀字成世界風輪寶山。
觀世三世等同虛空。
已以八字變成風輪輪圍。
乳海。
金龜。
八葉。
須彌。
次以五字變成大殿。
以十五字成五部坐。
坐别月輪。
輪想五佛。
次大日尊以四佛身而為自體。
次第入十六三摩地出生十六大菩薩。
次四方佛為印大日如次入四三摩地出生四波羅蜜菩薩。
次大日尊為供四佛次第入四三摩地出生四内供菩薩(喜等四也)次四方佛為供大日如次入四三摩地出生四外供菩薩(燒香等四)次大日尊次第入四三摩地出生攝入四大護菩薩。
如上壇場主三十七尊三摩地乃至形狀服飾記契一一分明觀已。
複想所持明主威儀色相。
次想諸佛滿虛空界。
次結跏坐舌柱上腭住意鼻端。
鼻端有微妙金剛柱。
以金繩系意勿令散亂。
既得安住有所堪任。
心性清淨為妄業薰。
我于今日發菩提心永斷煩惱蘊界入等。
作是思惟離我執相初得此心即超一百六十世間之心。
又觀世間心相猶如十喻。
我今當離此虛幻心。
爾時行者心淨澄寂證彼真實。
若愚夫計著相者終不能了。
令修阿婆頗那伽法。
跏趺不動。
止出入息令其微微。
勿令心散。
行者心既住寂想。
虛空中一切諸佛彈指告言。
無上菩提當得現證。
汝未了一切如來真實法者。
雲何堪忍修諸善行。
次以金剛起起定次起已禮佛。
次言。
雲何是真實法。
真實法名。
雲何安住。
雲何奉行。
次佛令誦觀察自心本性成就真言。
即觀自心其像如月。
次佛令以本性成就發菩提心即觀心月極使清淨。
彼月輪者是大福德所成。
從菩提心生。
即是佛性。
自性清淨無諸垢穢。
圓明澄寂喻如月輪。
白言。
我見月輪清淨性相。
佛告。
汝當親近諸佛發普賢心。
應善修行。
行者思惟普賢之心體性堅固于心月輪想跋折羅。
次令廣大。
次令收攝。
次令堅固。
次思虛空諸佛三密金剛悉入自身。
次想四佛灌頂。
次想四佛系鬘。
次金剛界自契。
次百字加持。
次成等正覺。
次成四佛智身。
成所作智八相利他(雲雲)
問。
何故此法名秘中深秘耶。
答。
一依廣略。
前三經法唯說五相成身會中少分。
未說其中全分及後三會行法。
故為略也。
此略出經及金剛頂具說四會。
一成身會。
二羯磨會。
三三摩耶會。
四大供養會。
故教王經以為四段。
略出經中亦說此四。
不空儀軌以為四品。
故為廣也。
二依誠文。
前大日經供養法疏以四曼荼羅為秘中深秘。
而前三經唯說五相成身總含之相。
未說四種曼荼羅委細之相。
今此法中具足說之。
故以此法名為秘中深秘。
問。
大瑜伽中先修調心入定。
及觀十喻不須更修阿婆頗那伽法。
次諸佛驚覺。
次定中禮佛。
次請示行處。
次教觀自心。
次不見自心。
次授徹心明。
次已見滿月。
次發菩提心次心堅固明。
次月觀蓮華。
及我為蓮華。
次身為本尊。
次諸佛加持。
次四佛加持。
次五佛灌頂。
次四佛系鬘。
次被大悲甲。
次成大薩埵。
乃至然後器界輪壇勸請等法(雲雲)何故與略出經不同。
答。
如是次第皆有意。
若金剛頂一切義成就菩薩在尼吒天坐道場時。
諸佛驚覺而令五相成身。
略出經意用此義也。
若大日經雲。
有情及器界次第而成立。
故諸瑜伽多先成身後成器界。
大瑜伽意用此義也。
且除次第。
今釋法相。
問。
初觀世三世等同虛空意何。
答。
義訣雲。
六塵六識等性空為體。
一切所有皆悉一如。
衆生執心于中對礙欲建妙相。
先智除之觀察内外皆無所有。
入空三摩地時不見身心。
能觀所觀皆同一空。
若聲聞種性多者。
于中沉住智不起動。
外道于中起惡尋求。
菩薩于中智慧善巧建立妙用入佛境界。
于百千三昧入出無礙。
即于此生滿足佛地(雲雲)
問。
此最初空三摩地是小乘三藏析法空欤。
為大乘通教體法空欤。
若唯識等遍計空欤。
若璎珞等從假入空欤。
若起信等空如來藏空欤。
若中論等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欤。
若大日等淨菩提心虛空無相空欤。
答。
此中最初空三摩地。
總而論之此與龍樹中論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之空同也。
别而言之亦與馬鳴起信一切煩惱空如來藏之空同也。
次有調心觀十喻證湛然界之空。
此與小乘三藏析空淺深齊也。
次有阿婆頗那伽觀之空。
此與大乘通教體空淺深齊也。
唯識等所執空義亦屬此空。
璎珞經等從假入空亦齊此位。
以上并是與大日經第一劫觀齊也。
次身證十地住如實際是與第二劫觀齊也。
次五相成身是與大日經第三劫滿淨菩提心齊也。
此等諸位一一皆有一心三觀。
是與中論因緣生法即空假中大同(雲雲)
問。
菩提心論勝義菩提心空。
心地觀及真實經等求心法中心心所空。
此中何攝。
答。
菩提心論勝義空并通初心後心觀慧。
故與中論即空同也。
心地觀及真實經等求心法中心心所法不可得空本破耶見。
故與起信空如來藏同也。
問。
此中次調心觀。
鼻端有金剛柱金繩系意勿散。
大瑜伽中雲。
止息令微細。
或瑜伽中是名數息。
此似三藏七賢最初五停心觀。
此外凡夫未至極位。
何言與析法觀淺深齊耶(一)又彼三藏中唯明幻等五喻以譬五陰。
不明十喻。
此中具觀十喻以譬煩惱随煩惱蘊界入等。
何言與析觀齊(二)答。
此調心觀中雲。
作是思惟。
心得清淨離我執相。
行者初得此心即超一百六十世間之心。
又觀世間心相猶如十喻。
爾時行者心淨澄寂證彼真實(雲雲)大日義釋真言行者最初超我倒執。
越百六十心解唯蘊無我。
與三乘見道齊也。
乃至次觀十喻證湛然界與小乘菩薩齊也。
并超第一劫瑜祇行(雲雲)今準此文判為與初劫齊。
然今修體法觀非謂同彼析觀(一)小乘五喻大乘十喻是大智論以大破小之言。
今真言者本是大乘教故于初心亦觀十喻(二)
問。
金剛頂一切義成就菩薩直入阿婆頗那伽三摩地不用前調心觀。
大瑜伽中及諸瑜伽皆唯用一止息等持不用二定。
何故此中用此二定。
答。
諸大小乘入道初心皆用阿那婆那三昧對治散亂。
此雲數息。
十出入氣以為一數修六妙門。
謂數。
随。
止。
觀。
轉。
淨也。
今秘密藏明義少異。
初調心觀直觀性空。
性空已現不見身心名阿婆頗那伽三摩地。
義訣雲。
阿婆頗那伽者。
阿之言無。
婆頗那伽識也。
三摩地平等持也。
伽者身也。
應雲無識身平等持也。
入此定者能治攀緣散亂等礙(雲雲)然大瑜伽初雲。
谛觀諸法性皆由于自心。
煩惱随煩惱蘊界諸入等皆如十喻門。
是初調心觀也。
次雲如是谛觀已。
不見于身心住平等寂滅究竟真實智。
是阿婆頗那伽三摩地也。
故金剛頂及諸瑜伽總相而說。
若具說者可依此文(雲雲)
問。
若爾此中性空與彼最初空觀同異雲何。
答。
同也。
初為成器界用性空觀。
今為成身界用性空觀。
例如胎藏用覽字門成身及器(雲雲)問。
入此定者有何利益。
答。
義訣答此問雲。
若内識散亂外塵所牽。
識随諸塵起種種妄見。
随念即為無量諸垢之所纏縛。
以是因緣淪溺生死。
故以此定而止息之(雲雲)
問。
此定唯止識不起不與世塵而相和合。
如諸佛境界出世實相。
百千三昧出入自在。
動不動等入有不有。
入無不無。
有無常一。
一即無量。
無量即一。
而複熾然廣大建立。
常住其中不礙不沒。
如是智用勝妙功德自他利行雲何得之。
答。
義訣答此問雲。
前之定門漸學大乘及小乘等及于外道同由此定。
小乘以之為畢竟。
外道不深各有異。
漸學大乘者以為方便息攀緣故。
若頓入者亦不由之一切色塵為佛事故。
色相境界智所轉故。
智性無礙無量用故。
若怖于塵境愛樂空寂智無所用。
愚拙之深網也。
如此之徒類非一。
或作聲聞或為外道。
悲哉可愍。
痛惜之甚。
是故佛說。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雲雲)問。
若頓入者亦不由之者。
何故金剛頂經一切義成就菩薩用入此定。
答。
金剛頂疏答此問雲。
是為漸學大乘者示現此相耳(雲雲)
問。
分别聖位雲。
然如來變化身于閻浮提摩竭陀國菩提道場成等正覺。
為地前菩薩聲聞緣覺凡夫說三乘教法。
或依他意趣說。
或依自意趣說。
種種根器種種方便如法修行得人天果。
或得三乘解脫果。
或進或退于無上菩提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方得成佛。
王宮生雙樹滅遺身舍利。
起塔供養感受人天勝妙果報及涅槃因。
不同報身毗盧遮那佛于色界頂第四禅阿迦尼吒天雲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十地滿足諸大菩薩證明驚覺身心頓證無上菩提。
若準此文應雲頓證。
何故為漸學大乘而示現此相。
答。
疏答此問雲。
且漸有二種。
謂漸漸頓漸。
所言漸漸者三乘教。
是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