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天皆成佛者是别教義(雲雲)故知金剛頂經會别因果入圓因果故出生義雲。
能仁如來三車誘進化城引導大機已熟堪受大法。
削地位之階漸立等妙之頓旨(雲雲)此與法華會以前教皆入法華其義大同(六)
問。
如來設雖以普門身說法引導。
而衆生無始迷惑已久。
何以得随佛化導耶。
答。
此由三身感應得立。
一者真如法界熏習力故。
如起信論。
以真如熏習力故。
二者一切諸佛攝護力故。
如起信論。
譬如木有火性必因外緣方得出火。
衆生内有真如佛性必因諸佛同體慈悲方顯佛性。
法華亦(雲雲)以何令衆生速成就佛身。
大日經中大日如來住廣大法界加持。
義釋雲。
加持一切衆生毗富羅種子安置如來種子。
三者衆生任運善根力故。
善根有三。
一惡因緣善根。
涅槃經雲。
譬如長者死後群牛為盜人盜為盜人牛。
涅槃後。
佛法為外道偷為外道法。
故佛未出世前諸外道等可說三寶三身四谛六度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等諸名義。
皆是偷過去佛像末佛法名義以為己有還敵佛法。
若實邪見豈得與佛相逢。
此以邪見為緣得為善種(雲雲)又諸天魔修一大施得作魔王破滅佛法。
若其一念謗三寶者必堕地獄。
若天魔等實破佛法豈得與佛相逢。
此以破法為緣得為善種(雲雲)又增上慢罵打不輕雖堕地獄還成佛因(雲雲)又像末時破戒比丘必堕地獄。
然而皆是彌勒三會得道(雲雲)二善因緣法華乃至低頭舉手皆成佛因。
經雲。
若聞七佛名号并滅若幹劫罪。
又雲。
若聞釋迦名号雖未發心已是菩薩。
方等經雲。
若人發願書寫此經若寫不寫皆生極樂(雲雲)此等自以少善得為善種。
三無記緣。
鴦掘經雲。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若不修善終不成佛。
一切衆生由本業故皆得成佛。
一開此經無量僧祇罪業一時消滅(雲雲)故知一切乃至昆蟲無記聞經乃至知三寶名。
是得道緣。
尊勝真言。
無垢淨光。
廣大樓閣。
光明真言等若聞若見。
若以身觸。
若以手觸。
若以衣觸。
若在高山持誦之聲所及有情。
若安高幢其風所及。
若入其影。
若咒土沙散骸墳上。
若印波沙。
若印香鏡所觸有情。
如是等類皆悉罪滅。
出獄生天。
不退菩提(雲雲)由上三力感應成就。
故大日經雲。
以我功德力。
如來加持力。
及以法界力。
普供養而住。
(雲雲)
問。
如器世界亦是真如法界變作。
法相宗雲。
第八識變成器世界。
故器世界所有真如有熏習力耶否。
若許有者彼阙二力成佛耶否。
若許無者真如則有不等之失。
此義雲何。
答。
由三力故得有器界。
一者真如法界随緣力故。
如起信論。
真如受熏變成八識及以似塵。
天台亦雲。
百界千如三千世間諸法實相一念具足。
二者諸佛菩薩行願力故。
如華嚴經。
盧舍那佛十種身中有國土身。
又雲。
普賢菩薩行願力故感華藏界。
一一毛孔有諸佛刹。
優婆塞戒經雲。
是耆阇崛文殊所造。
大日經義釋雲。
大日如來昔修香華供養等行得此妙華布地胎藏莊嚴世界。
三者一切衆生業報力故。
如唯識宗。
界初生時頓變一相。
第八識變成器世界。
器世界是第八識影。
俱舍等雲。
衆生業增上力故世界成住壞空。
天台亦雲。
共造依報。
别造依報(雲雲)雖有佛力情力所造必由真如随緣成立故。
由三力此器世界變成佛土。
亦成佛身。
所謂衆生善業力故。
諸佛本願力故。
真如淨熏力故。
然成佛身亦有四義。
一器世界亦是真如變作。
是一切有情以真如為成佛因故。
器世界亦以真如為成佛因。
是自依心故自發心成佛。
二正報有情成佛時依報國土亦成佛。
如金錍論。
一佛成佛之時一切無非此佛依正。
中陰經雲。
釋迦成道之時一切草木皆成佛身。
身長丈六悉皆說法。
大寶積雲。
文殊變身子成佛身令說法。
變本身竟雲。
一切無心草木樹林可作如來身相具足悉皆說法。
是他依心故亦發心成佛。
三涅槃經雲。
菩薩觀非衆生以為衆生。
天台疏雲。
一切法中有安樂性名為衆生若有衆生未見佛性名非衆生。
若草木中觀其佛性以衆生。
若佛菩薩轉草木等亦成佛身。
此則永轉。
又弘決釋心造十界中雲。
造有二種。
一一念本具此理故以具名造。
二聖人變化所造。
依有理性有此事用(文)是草木中亦有淨心熏習之力諸佛力故。
亦轉成佛故。
是共依心故亦發心成佛。
四涅槃經雲。
佛性非内非外。
亦非中間。
一切處有。
猶如虛空故。
非内有情獨有佛性佛性非外草木獨有佛性。
亦非内外合時獨有佛性遍在内外中間。
亦非一一有情非情各有一一佛性因果一切有情非情共有同一佛性。
猶如虛空。
非一一處各一虛空。
一切處中唯一虛空。
金錍論釋此中虛空引經文雲。
如非四大以對四大故非虛空以對虛空。
一切諸法皆是虛空故非對諸法。
以有虛空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故草木等若自依心若他依心若共依心發心成佛。
皆是非自佛性。
非他佛性。
非共佛性。
故亦非自發心。
非他發心。
非共發心。
唯一佛性發心成佛(雲雲)
問。
所言自依心他依心本是佛地經論文也。
彼雲。
如來化身說法利生為自依心故說法耶為他依心故說法耶。
答。
他依心故。
非自依心(雲雲)是佛應身為他依心依他佛。
故雲他依心也。
昔宮中會諸宗問答草木成佛中雲。
自依心故欤他依心故欤。
爾來諸人論此義時多用此詞。
非是天台等宗無有情性義中本有此詞。
具如草木成佛義中(雲雲)今立四句草木發心成佛之義皆違諸宗。
何者若法相雲。
若約攝相歸性門意萬法即如衆生皆佛。
若約性相别論門意萬法非如有成不成。
若約攝境從心門意真妄唯心。
心外無法。
若約攝假從實門意唯是心王。
更無心所(一)若三論雲。
若約理外則說衆生發心成佛草木不發心成佛也。
若約理内則說衆生發心成佛即是草木發心成佛(二)若華嚴經雲。
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之時能得一切衆生等身一切國土等身。
疏雲。
等者遍也。
佛名智正覺世間。
智正覺世間成等正覺時。
能同衆生世間國土世間三種世間圓融成佛。
故彼衆生國土亦同佛身亦成能同之佛。
非謂國土自發心成佛也(三)若天台雲。
草木等是佛性心性中道三身。
佛性心法佛乘大車。
而未見有誠文明雲草木發心修行成佛。
故金錍論雲。
夢中呓言無情有情。
野客大疑。
因引涅槃經雲。
佛性非内非外。
亦非中間。
一切處有。
猶如虛空。
野客疑雲。
草木随節有無。
若爾佛性亦随生滅。
大師答雲。
陰亦生滅。
佛性豈然。
野客遂領無情有性記釋領解意雲。
初聞無情有性則謂一一草木各一佛性一一修因一一證果。
故疑惑也。
今領立義。
一切衆生同一佛性。
猶如虛空(雲雲)是草木等有佛性文。
又同論唯有四十六門而無答文(雲雲)若答此四十六問即是五品弟子位。
如彼中雲。
真如随緣成無情時為永無記耶。
論記答此問雲。
情性一如湛如虛空(雲雲)是草木等有心性文。
又弘決雲。
大品雲。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雲雲)是草木等有中道文。
又弘決釋色香中道。
以十門明無情有性中雲。
若許法身性遍亦許報身性遍(雲雲)是草木有三身性文。
同文亦雲。
維摩經雲。
我身無知。
猶如草木瓦石。
豈唯外境獨無心乎。
故知教道說無證道說有。
又四念處引天親唯識論雲。
若有分别識無分别識者今例亦有。
分别色無分别色。
乃至若色若識皆是唯色。
若色若識皆是唯識(雲雲)是草木等有心之文。
止觀義例出妙境四中雲。
一于無情境立佛乘故。
二依正二報在一念故。
三佛本不斷性惡法故四衆生性得具三因故(雲雲)是草木等有佛乘文。
又弘決第七卷末雲。
若色若心皆是大車(雲雲)是草木等有大車文。
如此諸宗皆無草木發心成佛之說。
而今真言宗雲草木等自發心修行成佛。
一切世間誰信此語。
答。
前說四義且借天台令人易知而所說也。
今真言宗亦有誠文同前四義。
然法相宗攝相歸性之性是三乘同說之真如。
非一乘界外之真如。
攝境從心之心是八識泯境之心王。
非第九真如之淨心。
故是天台名别義通義也(一)若三論宗理外說是真如理外别有諸法。
理内說是真如理内即有諸法。
故是天台别教真如變作諸法。
作諸法竟還非真如。
二邊外有中道義也(二)若華嚴宗國土草木能同佛身故成佛身。
此是天台圓教四義門中第二草木他依心故成佛義也(三)若真言宗大日經第五阿阇梨真實智品雲。
我即同心位。
一切處自在普遍于種種有情及非情。
阿字第一命。
縛字名為水啰字名為火。
?字名忿怒。
佉字同虛空。
所謂極空點。
義釋雲。
謂即以阿字為命故遍于一切自在而成。
言此阿字不異我我不異阿字也。
乃悉遍于一切情非情法此諸法即以阿字而為第一命也。
猶如人有出入息以此為命息絕即命不續此阿字亦爾。
一切有情以為命也。
欲備一切如來功德先須用此地水火風輪及空然後作具法也(文)此文具前四義。
一文雲。
諸法即以阿字為第一命。
第一命者即發菩提心。
是第一草木自依心故發心義也。
二文雲我不異阿字遍于一切情非情法者即行者菩提心遍情非情。
是第二草木他依心故發心義也。
三文雲我即同心位一切處自在而成者。
即是能所和合第三共依心故發心義也。
四此三義皆以阿字為第一命故是阿字理法自發菩提心。
非行者發。
非諸法發。
是佛第四非自非他非共唯一佛性發心義也。
而今文雲阿字亦爾一切有情以為命者。
此文本意約行人說故雲有情。
若具說者可雲有情非阿字為命(雲雲)
問。
所言阿字是五天字非一切國皆有阿字。
若書則有。
不書則無。
非一切處皆有阿字。
若爾五天及真言藏貝葉桦皮繪疊闆壁唯應發菩提心。
有阿字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