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四教亦如前說(一)
前四教中各各雖有金剛喻定。
而未是秘密金剛喻定。
故彼釋迦菩薩入三藏中金剛喻定。
爾時大日而驚覺雲。
汝尚未知成佛之法。
又大瑜伽雲。
金剛喻三昧尚未能證知(二)
古雲薩雲若。
新雲薩婆若。
西天或呼婆字以為啝音故有雲婆之異此雲一切智。
大日宗雲。
一切智智一切智中之智故也。
大般若雲。
現等正覺一切智相。
極善通達。
道種智相現别。
等覺一切相智也。
智度論雲。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為令人易了以三名分别。
其實三智一心中得。
又雲。
道慧道種慧一切種慧三慧約因三智約果。
因中總别。
果上總别。
又雲。
一切智共二乘。
道種智共菩薩。
一切種智唯佛得(雲雲)金剛三昧經雲。
等覺三智妙覺三身于九識中皎然明淨(雲雲)天台亦雲。
初住以上位位各得一心三智(雲雲)故知若約分證是初住以上三智。
若約究竟是妙覺三智。
如大日宗入曼荼羅有超次不定。
今金剛頂亦爾。
故作分極之釋(三)
略出經中已見發菩提心。
福智所成月輪清淨。
爾時一切如來告言。
汝當親近一切諸佛發普賢心應善修行(雲雲)菩提心論三摩地菩提心初雲。
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
一切有情本有薩埵名菩提心。
乃至五相成身成本尊已名普賢身。
略出經雲。
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三界自在主。
無始無終無生滅。
性相常住等虛空。
一切衆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
安住不動三摩地修習決定名金剛。
利衆生事諸悉地慈悲哀愍為加持(雲雲)又金剛頂三十七尊皆名普賢。
故知五相成身是普賢行。
三十七尊是普賢身。
乃至性得三十七尊是性得普賢。
修得三十七尊是修得普賢。
且如菩提心論說。
自心月輪一十六分漸漸圓滿名為滿足普賢。
非謂十地名普賢地乃至天台四十一地居衆伏頂即名普賢(四)
此三摩地觀門已通七人行相。
一自性身。
二自受用。
三他受用。
四受職菩薩。
五後身菩薩。
六漸悟菩薩。
七頓悟菩薩故随所應以明其果。
但漸頓二悟中各有超次不定。
若約分證初住為始。
若約究竟妙覺為極。
然皆以三十七尊為正等覺。
梵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古雲無上正真之道。
新雲無上正等正覺。
玄奘對四乘法以為四句。
聲聞有上。
緣覺邪覺。
菩薩不等。
諸佛正等。
故雲無上(一)正(二)等(三)正覺(四)今對五教以為五。
藏通佛果是有為法故。
唯識等雲。
佛果四智有為無漏。
今真言果是無為果(一)藏通佛果是非上智故。
涅槃經雲。
下智觀故。
中智觀故。
今真言果是上智果(二)别教佛果猶名邪見故涅槃經。
迦葉菩薩。
從此以前我等皆名邪見之人。
圓教等覺以下亦皆邪見别教佛果是以他因而為己果。
故與圓第二行齊也。
今真言果是真正見(三)圓教佛果未三平等三摩地。
三平等行于諸教中阙而不書。
今真言果名三平等(四)一切如來三十七種大菩提智真正開覺自心本法。
故名正覺(五)故雲無(一)上(二)正(三)等(四)正覺(五)
問。
次略出經雲。
從定起已遍禮佛海。
大瑜伽雲。
身心不動搖。
定中禮諸佛。
二文相違雲何會之。
答。
金剛頂雲。
即從阿婆頗那伽三摩地起故。
略出經意。
從阿婆頗那伽三摩地出入普賢五相成身觀。
故雲從定起已。
大瑜伽意。
初從調心觀終至成本尊皆是三摩地門。
皆名首楞嚴定。
亦名法界定。
故雲定中禮佛。
問。
次五相成身誠文雲何。
答。
金剛頂十八會指歸雲。
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
有四大品。
一名金剛界。
有六曼荼羅。
一金剛界大曼荼羅毗盧遮那佛受用身。
以五相現等正覺。
五相所謂通達本心。
修菩提心。
成金剛心。
證金剛身。
佛身圓滿。
此則五智通達(雲雲)私雲。
通達本心即是通達法界體性智。
餘四如次以達四智(雲雲)若尊勝大瑜伽五智品中亦以五相為五相智真言。
如雲一切如來具足三昧耶真言(通達心真言)觀菩提心真言。
亦名大圓鏡智。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即法身義。
次平等性智真言(金剛心真言)是應身義。
次成所作智真言(佛身圓滿真言。
真實經名法身真言)次妙觀察智真言(淨三業真言。
真實經名報身真言)是應身義。
亦是後得智法身義。
次方便究竟智真言(真實經名化身真言)此名方便究竟智。
化身之義。
或進修門中以方便為究竟即後得智法身義。
此五智後乃用大日法界印己身為毗盧遮那如來之身。
頭上五智佛寶冠(雲雲)菩提心論雲。
凡修習瑜伽觀行人當須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義也。
所言三密者。
一身密者。
如結契印召請聖衆是也。
二語密者。
如密誦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無謬誤也。
三意密者。
如住瑜伽相應白淨滿月觀菩提心也。
次明五相成身者。
一是通達心。
二是菩提心。
三是金剛心。
四是金剛身。
五是證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
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也。
其圓明則普賢身也。
亦是普賢心。
與十方諸佛同之。
亦乃三世修行證有前後。
及達悟已無去來今(雲雲)
問。
第一通達心中。
攝真實雲白言最勝尊。
我不見自心。
此心為何相。
諸佛鹹告言。
心相難測量。
乃至上雲心是菩提。
我得是法名為求菩提。
不雲月輪。
心地觀經亦雲。
心心所法本性空寂名為觀心。
不雲月輪。
而金剛頂雲。
住觀察自心三摩地以自性成就真言而誦白言。
我見自心形如月輪(雲雲)疏雲。
觀察自心形如月輪。
故雲觀察。
此自性清淨心從本以來福智圓滿。
故為自性成就。
略出經觀察自心本性成就。
即觀自心其像如月。
大瑜伽中雲。
白言最勝尊。
我不見自心。
此心為何相。
諸佛鹹告言。
心相難測量。
授與心真言即誦徹心明。
觀心如月輪。
若在輕霧中。
此有四疑。
前二經雲心法空寂不雲如月。
後二經雲。
心相難測量觀之若月(一)天台别教中道迥出如雲外月非雲即月。
圓教煩惱即是菩提。
如雲即月。
故智者觀心論雲。
團團明月無有阙減。
而今觀心若在霧中。
非霧即月。
故真言宗色心不融同彼别義(二)此所通達本心九識心中何識心耶。
何心通達何心耶(三)大日宗雲。
男女八分肉團名心處。
心即是五藏中心藏也。
依此心處觀諸佛心名心處心。
故以能所并名纥哩乃也心也。
亦以質多名心處心。
亦是肉心有慮知義。
又依此處觀菩提心。
故以能所并名質多心也。
今金剛頂其義雲何。
若觀八分可成八葉。
何言月輪(四)
答。
若三十四心斷結入真證析空理。
于此空理更求本有性得佛性。
空即佛性。
是三藏義。
梵雲舜若。
此雲空也。
是偏空義。
如是遍計空是都無空也。
又雲舜若多。
此雲空性。
以空為門所顯自性。
如依圓空門空體有。
此法相宗常途所說。
若華嚴中呼虛空神名舜若多神也。
古今大疑。
送唐令訣(雲雲)若以一念相應慧斷結入真證體空理。
于此空中今求本有性得佛性。
空即佛性。
天台雲即是空。
三論雲。
宛然有宛然空。
是通教義。
若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是舜若多。
空性即是本有心性。
涅槃經雲。
真善妙有此則性得理智功德。
起信論雲。
如來藏有二種。
一空如來藏。
謂煩惱自體空寂。
二不空如來藏。
謂恒沙佛性功德。
謂空法外别有佛性。
如雲外月。
是别教義。
若中論雲。
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即是佛性。
是圓教義。
故心地觀真實經中。
空中求心本除邪見。
除邪見竟自悟心即菩提性。
即是性得月輪。
文不雲者是雖深秘未是秘中深秘故也(一)若析體二空中始觀佛性猶為界外塵沙無明所纏。
譬如月輪在輕霧中。
若别等覺始觀佛果猶為三十品無明所纏。
亦如月輪在輕霧中。
若圓等覺始觀佛果猶為一品無明所纏。
亦如月輪在輕霧中。
若真言者在凡夫地能了惑障即是菩提。
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
此智始生雖未分明智強惑弱。
亦如月輪在輕霧中。
大日經雲。
解脫業煩惱而業煩惱具存。
謂業煩惱本來菩提。
本無所纏今何所脫。
今金剛頂亦爾(二)
所通達心能通達心各有二義。
一約九識。
謂本淨九識是所通達心。
染穢九識是能通達心。
如心地觀。
自覺悟心有其四種。
凡夫二心。
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緣自境名自覺悟心。
二者離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緣境名自悟心。
私雲。
初心六識。
後心七八九識體相用故。
二約五智。
謂佛地五智是所通達心。
行者五智是能通達心。
如心地觀。
賢聖二心。
一者觀真實理智。
二者觀一切境智。
如是四種名自悟心。
私雲。
初智法界性智。
後智四智。
又約九識更有二義。
第九淨識是所通達。
第六意識是能通達。
又約五智更有二義。
大圓鏡智是能通達。
法界性智是所通達(三)
菩提心論雲。
凡人心如合蓮華。
佛心如滿月。
此心合蓮花亦有二義。
一男女心藏肉團八分如合蓮華。
大日宗雲。
衆生自性八瓣具足。
故是肉心亦有八分。
今雲。
第九識體之上自有八識之相肉心類。
此一團八分。
二如金剛頂疏雲。
如來開覺心如蓮華開。
今例言之。
衆生迷覆如合蓮華。
又疏引心要雲。
夫修行者初發信心以表菩提心即大圓鏡智纥哩娜野心。
是衆生肉心内安吽字為種子。
所變種子為月輪。
于輪光明中想五智金剛杵。
光明照徹。
即易杵為金剛薩埵。
即普賢菩薩之異名也(雲雲)故知此界亦以纥哩娜野肉心為處觀之。
所表菩提心亦是質多心。
以所顯能亦是質多。
問。
若真言者在凡夫地了業煩惱本來菩提。
本無所縛。
今何所脫者。
何故菩提心論雲。
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
一切衆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
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秘密瑜伽令修行者于肉心中觀日月輪(雲雲)答。
未發心者不知惑即智故自為三毒所縛。
若真言者了惑即解故不為縛。
具如天台止觀圓頓中明。
不同前三教說惑外立解。
通教雖說煩惱即菩提隻約界内體觀。
非是法界圓觀(雲雲)。
問。
若大圓鏡智是能通達。
法界性智是所通達者。
何故用心次第雲。
所言三摩地者更無别法。
隻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
名為大圓鏡智。
上從諸佛下至蠕動四生悉皆同等。
亦無增減。
隻為無明妄想客塵所覆。
是故流轉生死不得成佛(雲雲)答。
諸大乘中第九真如理心名為自性清淨心。
此理心中同體智性名為一切衆生本有薩埵。
亦名普賢大菩提心。
故菩提心論雲。
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