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三十七尊智用(雲雲)
問。
心要大供養會忍波羅蜜中雲。
忍波羅蜜者有五義。
一伏忍。
二信忍。
三順忍。
四無生忍。
五寂滅忍。
伏忍配東方。
信忍配南方。
順忍配西方。
無生忍屬北方。
寂滅忍配中方。
于此五方即五如來也。
地前三賢伏忍。
且初地二地三地配于順忍。
四地五地六地配于信忍。
七地八地九地配于無生忍。
十地滿足等妙覺者配于寂滅忍(文)此文五忍配三賢十地妙覺。
是仁王經意也。
天台雲。
此仁王經附傍通義亦說别圓(雲雲)彼經三賢但伏未斷。
故名伏忍。
初三地始斷見惑。
故名順忍。
具如彼說(雲雲)今真言宗同天台圓十信。
已斷見思塵沙。
初住以上四十二位皆斷無明。
何故今用通教五忍配位(一)又忍是五十一位進修之行。
何故今配五方五佛(二)答。
天台判彼仁王五忍為通别圓。
況今真言遍會諸教地位令入密藏。
雖通别圓何不皆用(一)五方五佛所部諸尊三摩地智皆有斷惑證理之義。
故以五忍伏斷之義亦配五佛智用義。
大日宗雲。
五種悉地。
地前。
入地。
五通。
二乘。
佛地。
此中十地心中各具此十心百心成佛。
寶矩經所說也。
今亦例同始從似位終至究竟位位皆有五佛之義。
故于位位亦為五忍。
故仁王經雲。
始從伏忍至金剛頂皆名為伏亦其義也(二)
問。
若以五忍配五佛者亦配五智耶。
答。
既配五佛自配五智。
私以義釋之。
理趣釋雲。
由如來淨阿賴耶于大圓鏡智相應證得無漏三摩地能淨無始無明住地微細煩惱(雲雲)豈非伏忍能伏斷義又雲。
第七無漏末那與第八淨阿賴耶識中無漏種子能緣所緣平等平等離能取所取。
故證得平等性智。
流出随其衆生愛樂身由如衆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雲雲)豈非信忍能離執義。
又雲。
由如來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
證得一切法本性清淨。
于淨妙佛國土為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雲雲)豈非順忍能順法義。
又雲。
由如來無漏五識與成所作智相應現三業化。
于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别作佛事有情事(雲雲)豈非無生忍能無功用義。
若由如來無漏無垢識與法界性智相應故。
證得無始無終清淨法界。
離一切相絕諸戲論。
周圓無際凝然常住(雲雲)豈非寂滅忍能照寂義。
故璎珞經等覺為寂照忍妙覺為照寂忍。
又大日宗以中台位為絕方處心行寂滅即此義也。
問。
此五智梵語及異名等并釋名何。
答。
一名達摩(法)馱都(界)摩野(體)跢野(性)枳攘那(智)此雲法界體性智。
二名毗戍噜馱(清淨)達磨馱都(法界)枳攘那(智)此雲清淨法界智。
三名摩那冒地阿哩(二合)耶。
此雲自覺聖智。
四名縛日羅(金剛)枳攘那智。
此雲金剛智。
五名真如達摩馱都枳攘那。
此雲真如法界智。
私雲。
此五智如次即是法界體性智具五智義。
釋名若小乘中多名真谛亦名寂滅。
唯以界内偏真為理而未名智(雲雲)若通教中多名真如亦名無為。
即百法中真如無為。
大般若中十二無為皆是理名。
然法相雲。
以智從理理亦名智。
而非實智。
如般若之智及智處名為般若。
智即四智處即理境故。
真如理凝然常住。
四智心品念念生滅(雲雲)若别教中多名中道亦名法界。
即中論中八不中道。
諸經論中清淨法界皆是理名。
若約證道理智同體。
若約教道智理各别。
即三論雲。
若約理内理智同體。
若約理外理智不同。
然複四智常住非生滅法。
智即理故理亦名智。
而未明立法界智名(雲雲)若圓教中多名實相亦名佛性。
即法華中諸法實相。
涅槃經中虛空佛性皆是理名。
淨名三十二菩薩不二法門。
妙樂十不二門皆明事理理智一體。
即華嚴雲事理圓融理智不二。
若約理智一法異名可雲五智。
但宗匠中未明說耳(雲雲)若密教中大日宗雲。
中台心王境界絕諸方處。
略出經雲。
如來五種智亦名法界性智。
菩提心論名法界。
牟利經名法界體性智。
廣略雖異同是一名。
法軌界種體質性實名為法界體性。
即理名理理智同體如水潤澄一體不二。
不同餘教境智各體。
然十度中第六名缽羅(二合)枳攘(二合)此正雲慧。
是分别法義也。
第十名阇那。
此正雲智。
是分别根性義也。
故勝天王雲。
菩薩入般若門分别法義。
入阇那門分别根性。
第六或雲般若是語略也。
或雲缽羅(二合)賢若或雲缽羅(二合)慎若是讀梵語訛也。
贲雲。
大品以若一字通名智慧。
以般助若若名為慧。
以那助若若名為智。
般若雲慧。
阇那雲智。
而亦慧處說智智處說慧。
今五智名雲。
枳攘(二合)若。
是通舉枳攘(二合)阇那真慧俗智。
故梵本歸命雲曩谟阿裡耶(二合)枳攘(二合)吠盧遮那耶等也(雲雲)是智。
牟利經隻名金剛智。
如瑜祇經唯一金剛斷諸煩惱金剛自性清淨所成。
是金剛如來智故名金剛智。
金剛名義具如疏中(雲雲)此智分别聖位名自覺聖智。
如法華經自然成佛道。
華嚴亦雲不由他悟。
今真言宗大日如來自然覺了諸法本初非流轉者始修證之。
此佛名為聖智海遍照莊嚴王如來(雲雲)此智亦名清淨法界智(諸大乘雲。
清淨法界今以為智。
故為名也)如龍樹論本覺二種。
清淨本覺。
染淨本覺。
始覺二種。
清淨始覺。
染淨始覺。
即是清淨法界即理是智(雲雲)此智出生義名真如法界智。
如佛性論真如俗如故名如如。
羅什釋雲。
在諸衆生名為真如。
菩薩将證名為真際。
如來究竟名為法性。
此智遍知法界真如作二事義。
故為名也(雲雲)此中初一直诠中實。
後四以為四智本源(雲雲)
次四智中各有四名。
菩提心論等名大圓鏡智。
梵雲摩诃(大)底摩(圓)灑耶(鏡)此雲大圓鏡。
如心地觀等。
一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
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衆生諸善根惡業。
以是因緣此智名為大圓鏡智。
依大悲故恒緣衆生。
依大智故常如法性。
雙觀真俗無有間斷。
常能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德為所依止(雲雲)菩提心論亦名金剛智。
梵雲縛日羅。
此雲金剛。
是金剛部智故為名如理趣釋。
此智能淨無始無明住地微細煩惱。
今從所破名金剛智(雲雲)金剛經名一切如來平等智。
梵雲三昧耶。
此雲平等。
大樂經雲。
金剛平等現等覺。
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
疏雲。
此智鑒照無物不鑒。
故雲平等智。
又一切如來平等有之。
故雲平等也(雲雲)牟利經雲亦名不動智。
梵雲阿閦鞞也(二合)此雲不動。
大日經雲北方阿閦佛。
義釋雲。
利益有情大菩提心無傾動故(雲雲)此四如次北東南西相應之名(雲雲)
菩提心論等名平等性智。
梵雲三昧耶(平等)跢耶。
此雲平等性。
如心地觀等。
二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
以是能證自他平等二無我性。
如是名為平等性智(雲雲)亦名寶智(諸密教中亦有此名)梵雲羅怛曩(二合)此雲寶也。
是寶部智故為名也(雲雲)金剛頂雲。
一切如來平等智。
大樂經雲。
義平等現等覺。
以大菩提一義利故疏雲。
平等者即均平齊等。
謂緣自他一切諸法皆平等故。
即真如境名平等性。
故能緣智亦為平等。
智者決斷義。
餘亦然也(雲雲)菩提心論亦名灌頂智。
梵雲毗诜左。
此雲灌頂。
如金剛頂等。
已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界法王灌頂(雲雲)此四如次東南西北相應之名(雲雲)
菩提心論等名妙觀察智。
梵雲摩蘇(妙)部羅(觀)始乞刍(察)此雲妙觀察智。
如心地觀等。
三妙觀察智轉分别識得此智慧能觀諸法自相共相。
于衆會前說諸妙法能令衆生得不退轉。
以是名為妙觀察智(雲雲)金剛頂雲一切如來法平等智。
梵雲達摩(法)三摩耶(平等)此雲法平等。
大樂經雲。
法平等現等覺。
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
疏雲。
此智觀察自他諸法自相共相等能現無邊作用差别。
雨大法雨令諸有情普皆獲得利益安樂。
故為法平等智(雲雲)菩提心論亦名蓮華智。
梵雲缽納摩(二合)此雲蓮華。
是蓮華部智故為名(雲雲)菩提心論亦名轉法輪智。
梵雲達麼(法)斫乞羅(輪)娑嚩羅(轉)此雲轉法輪。
如理趣釋。
此智于淨妙佛國土為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雲雲)此四如次東南西北相應之名(雲雲)
菩提心論等名成所作智。
梵雲迦裡抳(所作)計吒(成)此雲成所作。
如心地觀等。
成所作智轉五種識得此智慧。
能現一切種種自他化身令諸衆生成就善業。
以是名為成所作智(雲雲)金剛頂雲。
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光明智。
大樂經雲。
一切業平等現等覺。
以大菩提一切分别無分别性故。
疏雲。
此智不欣厭淨妙及雜染。
普能起作一切事業。
故雲平等。
照了諸法差别自性。
成辯一切利生等事。
從用名為自性光明智(雲雲)亦名成事智。
梵雲計吒。
此雲成事。
如理趣釋。
此智于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别作佛事有情事(雲雲)菩提心論亦名羯磨智。
此雲作業。
是羯磨部智。
故為名也(雲雲)此四如次東南西北相應之名(雲雲)又金剛頂經理趣經初列五智異名。
在文易見。
疏雲。
即是五智(雲雲)
問。
大小乘經缽頭摩(青蓮華)優缽羅(黃蓮華)呴物頭(赤蓮華)芬陀利(白蓮華)天台法華玄義引古人雲。
天竺蓮華有三時名。
迦摩羅是未開之時。
屈摩羅是将落之時。
芬陀利是處中之時。
大日義釋優缽羅等四種華中各有赤白等類。
具如彼說(雲雲)而今大日心蓮名芬陀利。
三部五部中蓮華部名缽納摩。
若如意輪贊雲。
迦摩羅與彼諸經如何釋通。
答。
曼荼羅中青蓮華形猶如柳葉。
準而言之四種蓮華其形各别。
古譯且約一邊以為青黃赤白。
而實四中各有餘色。
如義釋說(雲雲)此四種中各有三時。
古人且約芬陀利華。
故以處中之時各芬陀利。
三部五部中蓮華部是缽納摩。
部中自有發心成佛涅槃時。
其如意輪示菩薩迹。
故且約此雲迦摩羅。
若百字輪約其本部雲缽納摩。
問。
諸經四種蓮華是形異類。
非必四色者。
義釋雲。
若緣覺聲聞當坐華葉之上。
或坐俱勿頭華葉。
此是青蓮華也。
此但青色之蓮。
然更别青蓮華種非此類也。
此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