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金剛手壇(安公雲。
金剛部别壇名金剛手曼荼羅。
亦名金剛部曼荼羅。
亦名第二)(曼荼羅)
軌雲
複次秘密主今說第二壇
正等四方相金剛印圍繞
一切妙金色内心蓮華敷
台現迦羅奢光色如淨月
亦以大空點周匝自莊嚴
上表大風印叆叇猶玄雲
鼓動幢幡相空點為标熾
其上生猛焰同于劫災火
而作三角形三角以圍之
光鬘相周普晨朝日晖色
是中缽頭摩朱黰猶劫火
彼上金剛印流散發焰晖(雲雲如文)
具緣品雲
複次花台表大日之左方
能滿一切願持金剛慧者
缽孕遇花色或複如綠寶
首戴衆寶冠璎珞莊嚴身
間錯互嚴飾廣多數無量
左執拔折羅周環起光焰
金剛藏之右所謂忙莽雞
亦持堅惠杵嚴身以璎珞
彼右次應置大力金剛針
使者衆圍繞微笑周瞻仰
聖者之左方金剛商朅羅
執持金剛鎖自部諸使俱
其身淺黃色智杵為标幟
于執金剛下忿怒降三世
摧伏大障者号名月黡尊
三目四牙現夏時雨雲色
阿吒吒笑聲金剛寶璎珞
攝護衆生故無量衆圍繞
乃至百千手操持衆器械
如是忿怒等皆住蓮華中
經雲傳法阿阇梨已知時分。
即明造立軌儀。
至日入時。
阿阇梨及助伴弟子。
各如法澡浴已。
着新淨衣。
興大悲心。
赍持供物往詣曼荼羅所。
先應一一具法加持。
如供養次第中說。
次當如法護持自身。
呼所度弟子。
為彼作護。
灑以香水。
皆令一處次第而坐。
然後阿阇梨至道場門前。
普遍運心。
稽首頂禮十方一切諸佛。
亦如上說。
然後持五色線。
向曼荼羅位住立而頂戴之。
次觀自身作毗盧遮那佛。
所謂大毗盧遮那而自作加持也。
所以然者。
以大日如來是此大悲胎藏阿阇梨。
是故行者若行阿阇梨事時。
即應以自身作毗盧遮那。
若作緣曼荼羅諸作務時。
即以自身作金剛薩埵。
其加持之方便。
如下文及供養法中說也。
複次行者應知護方八位。
凡所造作曼荼羅。
随此而轉。
東方因陀羅。
南方焰摩羅。
西方嚩噜拏。
北方毗沙門。
東北伊舍尼。
東南為護摩。
西南涅哩底。
西北為嚩庾。
其上方諸尊多依帝釋之左。
下方諸尊多依龍尊之右。
上謂空居。
下謂地居也。
又環中胎藏三重界域。
皆以預為标志。
使方隅均等。
圖位素定。
要令大日之位當五種寶聚之心。
至此圖衆相時。
阿阇梨先至因陀羅方如法作禮。
次住火方北向而立。
助伴弟子在伊舍尼。
對持修多羅準定外界。
弟子次當右繞至涅哩底。
師亦右回西向而對持之。
阿阇梨次複右繞至嚩庾方。
弟子亦右回北向而對持之。
弟子複右繞至伊舍尼。
師亦右回東向而對持之。
凡一周竟。
皆令當臍在虛空中均等平正已。
至第二周亦如前右轉次第絣之以為界道(私雲。
對經可思)次複準定四維。
阿阇梨複當右繞至涅哩底。
弟子先在伊舍尼方。
右回相向持是。
弟子次複右繞至嚩庾方。
師即右轉至護摩方。
弟子亦右回相向持之。
皆令當臍而在空中準定其位。
弟子次複右繞至涅哩底。
師即右轉至伊舍尼相對絣之。
弟子次複右繞至護摩方。
師即右轉至嚩庾方亦相對絣之。
阿阇梨言。
其正四方十字界道。
經雖不言。
理必有之。
亦須右旋相對絣定也。
如是已定外界及八方相竟。
次當入中先定中胎外界。
亦如前旋轉絣作四方相。
其八方相已定。
更不複作也。
初定第一重外界。
次定第二重外界。
亦同中胎法則。
其廣狹之量皆當展轉相半。
假令中胎藏縱廣八尺。
第一重當廣四尺。
第二重當廣二尺。
第三重當廣一尺。
阿阇梨言。
本法如此。
若恐大小相懸不相稱者。
稍以意均調之。
于理無失也。
如是分竟。
複于一重一重更分為三分。
其最向裡一分。
是行來周道。
故雲佛子所行道。
次一分是安置諸供養物處。
次外一分是安置諸尊座位故。
此二分皆是聖天之位處也。
次于此外複作周匝界緣。
于此虛空位之中。
當運心觀察随其方面分位相應諸尊皆都請供養。
所以爾者。
為阿阇梨臨事有所忘誤安置諸尊。
或不周悉。
其應請召而無位次者。
皆當運心于此中供養也。
分此三分位法。
先于第一重外界之裡。
随取少分用作界緣。
其闊狹之量當以意裁之趣得稍通座位也。
于于此界緣之内。
作三分均分之。
當先定諸尊座位内界分了。
次定行道供養中間界分。
如是第一重竟。
次于第二重。
亦從外向裡漸次分之。
次分第三重亦如是。
如上文所說。
從大日如來臍以下光明。
是此第三重位。
自臍以上至咽所出光明。
為第二重位。
自咽以上乃至頂相之光明。
為第一重位。
其中胎藏即是毗盧遮那自心八葉花也。
所共建立曼荼羅金剛弟子。
須善通達真言法要。
亞近于佛。
則能更相佐助無所遺失。
若不得如是人。
但取已曾如法灌頂者。
臨事指授行之也。
又無此人者。
當置橛為之。
先于火方師位下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