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寂然三昧之容。
三昧耶當作佛頂相。
如來頂相具攝一切功德。
凡手中無物可為标幟者。
皆應置之。
若曼荼羅不作尊形但是秘密印者。
于金剛座上作蓮花台。
台上如前畫作标幟。
其作字曼荼羅者。
經中有種子字。
當如法置之。
如經不戴。
當取梵名中最初字為種子。
或可通用阿字也。
北面蓮花部諸尊。
若經中不說形相者。
通作紅蓮花色或淨白色。
如金色尊等。
則依名辨之。
所持印相亦如佛部中說。
然用蓮花為标幟。
如蓮花輪像。
當以四蓮花葉如十字之形用為輪輻。
輻外作刃環圍之。
蓮花刀當于蓮上置刀。
刀鋒上又用蓮花以為标幟相。
金剛杵戟等皆亦如是。
蓮花罥索以蓮花為兩茸。
铎則以蓮花為系。
鬘則貫穿蓮花以莊嚴身。
或于所持花上置之。
戴塔吉祥于頂髺上置窣堵波。
或在所持花上。
蓮花尊即于花上重置蓮花。
寶德尊蓮花上有寶。
能授一切願明王能滿一切希願。
其狀一如觀世音。
手持蓮花。
花上或置如意寶。
随息災增益降伏事在彼相應壇中。
大吉祥二手各持蓮花。
水吉祥或蓮中出水。
或手垂出水。
被鹿皮尊當以鹿皮嚴身如梵天像。
其契印曼荼羅例同前說。
通用娑字為種子也。
南面金剛部諸尊亦可依經初所列名者皆具置之。
随作方圓三角半月等壇。
身色亦爾。
或持一股拔折羅。
或持三股五股。
上下二鋒等種種金剛标相如經中所說。
随意置之。
其刀斧鈎針等皆以金剛為标幟。
刀即刃鋒。
柄飾皆作金剛杵端铦銳之形。
罥索連鎖兩端皆如三股拔折羅像。
輪以十字金剛為輻辋。
利刃環繞圍之。
铎以一股金剛為上系。
十字金剛為舌。
餘皆例推可解。
契印曼荼羅亦于金剛座上置白蓮花。
花上各表其物。
若作字印曼荼羅。
執金剛所統眷屬通用縛字為種子。
餘金剛通用?字為種子也。
第二院諸菩薩衆。
若經中具載形相者。
一一如本教畫之。
無文者通用真陀摩尼印。
當持蓮花。
花上置如意寶周匝焰鬘圍之。
或随彼名中義趣以表其相。
如寶冠菩薩即于花上置寶冠。
寶網菩薩則于花上置網。
寶掌則于掌中持寶。
發心轉法輪菩薩即手中持輪。
所有諸阙位處皆置賢劫菩薩。
其使者奉教等皆作卑下之容。
其使者操持刀捧。
狀如夾門守禦。
奉教者或執持于捧印。
或瞻仰所尊若受指麾教敕。
守護者則如守門通信有所咨白。
各随其類也。
降閻摩尊是文殊眷屬。
具大威勢。
其身六面六臂六足。
水牛為座。
面有三目。
色如玄雲。
作極忿怒狀。
六面尊形相大同。
然有四臂六足或二手二足(私雲。
此上六面已下十八字二十本無之)當檢文殊梵本具足圖之。
凡此等諸尊若餘經中具說形相者。
亦可依彼圖畫入曼荼羅中。
其有諸尊毗盧遮那經不載真言手印即别出餘經者。
當依彼經授與真言手印。
令依此經供養次第法行之也。
第三院十方佛等。
各依常相圖之。
若作契印。
當以如來頂相。
種子則以阿字。
若聲聞緣覺。
一同比丘儀式。
是中緣覺小差别者。
謂或有肉髺等大人之相。
若契印當用缽袈娑錫杖等。
其種子字如經中真言所說。
東方日天之前。
或置摩利支天女。
如陀羅尼集中出之。
北方夜叉八大将。
圖中阙少者。
其形大抵相似。
皆被甲胄持伽駝印。
身相圓滿端正。
以彼趣所求無乏常快樂自恣故也。
羊耳馬耳象耳等。
皆是鸠槃荼眷屬。
其形不同夜叉。
皆露身垂毛。
作非人之像。
耳同畜獸。
圖雲持明仙者。
是餘藥力等所成。
悉地持明仙者。
皆是專依咒術得悉地人。
直雲諸仙者。
皆是圍陀事火之類。
勤修苦行成五通神仙。
又有夜叉持明。
是彼類中福德最勝天趣之所攝者。
與世仙人又殊也。
其山海河池林樹谷藥城邑道路等神。
各以本名為标幟相。
山神坐山。
河神坐河。
其樹藥等。
或手執持或依其上。
當以義類推之。
花嚴中更有足行神身衆神。
是護諸跛行之類及護身神。
亦可依次列之。
西方非人趣者。
當知毗盧遮那普門身中絓。
是雜類鬼神傍生等。
圖中無别名相者。
多在其中所攝最多也。
路系多是赤色。
臂多是黃色。
訖?瑟拏是黑色。
其青色亦是中攝。
若依此方中明義。
則當各别出之。
訖勞是白色。
皆是一類龍王。
各依本色畫之。
若加邬波字者。
其色稍淺。
遜那邬波遜那亦是護門大龍王。
皆右手持刀。
左持罥索。
主年月時分神等。
皆作天女形。
執持花枝等以為标相。
若主善事者。
其花亦令色相圓備。
若主惡事者。
則持萎萃花果等。
其主六時神。
亦可持六技之花。
作随時榮落之像。
以表其事。
主晝夜神者。
亦可以花敷花合明之。
他皆仿此。
南方苾?吃?知。
是摩醯首羅子。
身極枯疲。
以常降伏怨敵。
假使骨肉消盡。
要令得勝。
故為此形。
私謂即是智度所雲常修苦行割肉祀火感生諸惡神者。
所以位在南方。
其十二火天。
經中略說形像。
有一神阙名者。
但依諸火天總相之形。
餘如圖中所示也
又此中可引字輪品并疏釋及十二真言王等。
文俱在三密抄。
故于此略之
右者依法曼院前大僧正慶算命以東睿山天海藏禦本書寫為興隆佛法被入法曼藏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