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時日。
禁而竟者。
如淺略有持真言。
或齊爾所時。
或齊爾所數。
謂一遍十遍乃至落叉等。
或一夜一月乃至年歲。
故今此中佛言。
當至落叉乃終竟也。
落叉者若淺略說是十萬遍。
今此不爾。
落叉是見也。
若見實之之時。
此真言行即得終竟。
不然無有中息之義。
非如世持誦者齊爾所爾所即求其淺末之效也。
然此中持誦應如上先作三平等之方便。
謂真言身印及觀本尊。
見本尊時其心相應而住。
無有能動亂之者。
又觀所持真言。
從本尊心中流住而入其口。
由如花鬘無有間絕。
即以如是佛之功德自滿其身。
亦不從身更流出也。
然将成滿時漸有相現。
或如本部中所說成就之相。
或自身有種種疾苦而得瘳愈。
或諸小蟲之類不止其身。
悅白清淨無諸垢穢。
或先鈍根劣惠而今逮得不妄總持。
随于一字能演多義。
乃至合偈諷誦心無所礙。
此是前相也。
故佛言。
若見時乃竟。
落叉是見義。
亦是成就義也。
行者之心住三昧。
得見本尊寂正正定。
假使妙高山王崩壞震蕩。
尚不能問動其心。
或有種種異相。
如菩提場中可畏魔事。
亦能安心而不生怖。
乃至魔宮美妙彩女亦不能傾易其志令生雜念。
何以故。
以住實戒之所持故。
當知爾時去見道不遠也。
或時一切所食之味。
乃至若澀皆如甘露。
以此緣故其身适悅。
粗蔽五欲之味不能移之。
是貪息相也。
其嗔息相者。
行人六根漸淨故。
猶如行大曠野盛熱之時日光沙礫郁蒸之中忽遇清泉。
而自灌洗。
爾時諸忿害等所不能燒也。
複次等金石者。
即是三平等也。
月時數者。
皆是持誦之限也。
又落叉垛義。
如射中齊也。
如首楞嚴經文殊經習射義。
若見谛任運相應。
是落叉義也。
複次如上所雲。
一相一味真實之見難信難解。
如來複以異方便世間持誦之法而助顯之故。
次說六月持法。
然此皆是秘意究意與前不異也。
其第一月當觀金剛。
是方漫荼羅黃色也。
觀其自身而坐此中。
即以自身而作阿字。
其阿字正方黃色。
當令内身充滿無缺。
舉體皆是此字也。
當結五胎金剛印。
不須持數珠(其印作虛心合掌。
雙屈二水。
以右加左。
相鈎掌中。
二火頭相柱而尖。
二風勾屈于中指背。
二)(空二地各并豎。
以印當心.即是如上金剛手印也)當于一月中。
但服乳不食餘物。
但觀所持真言。
從臍而出。
從鼻而入。
如調喘息無異。
爾時但觀以真言而為喘息也。
其色亦黃。
若觀真言即以一一句為一息。
若觀種子字。
但無間作息也。
雖雲一月然一十一百乃至一落叉。
月等要以見谛為限。
複次一者即是一相一味之義也。
見是名滿一月。
次第二月住于水輪。
其輪圓而色白。
想身在中。
如上方便手作蓮花印。
謂二地二空聚為台。
餘三指開敷。
令火風稍相并。
即前觀音印也。
觀其身作嚩字。
色白。
亦以自真言為出入息(問。
為觀嚩字耶。
為本所持種子作白色耶)于二月中(是月結蓮花印)但服水而已。
餘皆不食。
所謂服水者。
但以此真言出入息白乳之字為食也。
行者若相應時自得法味。
持身不複有他食想。
但以法喜之味而充滿身耳。
嚴備謂于中坐也。
爾時但觀此字。
不觀本尊像也。
第三月在火輪中。
謂三補吒合掌屈二風撚二空也。
其出入息赤色。
三月義如前(謂三月三十日三千日等以見為限)此第三月中不求一切食(謂不得乞食等)若有世來者得随意食之。
無人不與則不食。
但以啰字為食耳。
以此方便燒一切罪障。
令無有餘也。
以此義故一切暗盡明成。
明謂佛意命也(備謂備具用此印也)
第四月在風輪中。
是側半月也(與上同)其色黑用●诃字為身。
出入息如上說。
此一月中但飲風而住。
不食一切食也。
此飲風亦是以<●诃字出入息為食。
非如外道飲氣而生也。
當作轉法輪印。
此印即是定惠手反相叉。
前所作者也(此難作也)月(從金輪至水。
)(同等諸佛也)處金剛水輪中。
謂作方黃曼荼羅。
内有圓白漫荼羅。
身坐其中。
臍以下黃。
中以上白中也(不作印)用阿嚩二字(餘如上)此一月中得不得皆不食。
謂斷一切食。
但以二真言出入息為食也。
自五月以來修無著離我之行。
同于一相寂滅。
即同于佛也。
次第六月處風火輪。
除一切障。
亦是風輪中有火輪。
準上可知。
下是風。
臍以上是火用诃啰二字為食。
得與不得亦一切不食也(迄舍利養)次佛說其功德。
行者以此方便行故。
一切梵釋龍鬼八部遠而敬禮。
共所守護來至其前作奉教命。
乃至藥叉神等亦來問其所欲而奉給之。
諸持明仙住其左右。
一切惡鬼羅刹七母等為人害者亦遠而敬禮。
見其身如大劫之火。
威光猛盛。
随一切善願自在成就。
諸為障者皆不得便。
猶如大吉祥金剛。
觀音文殊等無有異也
六月成就壇有人作圖
火風金水風火
有人私記
或圖風壇
右者依法曼院前大僧正慶算命。
以東睿山天海藏禦本書寫。
為興隆佛法被入法曼藏畢
貞享二(乙醜)年五月二十四日
筆者備之之列足守之住秀圓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