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無數百千萬億異類衆生。
或有衆生諸根不具。
或複具足五無間業。
屠兒魁脍栴陀羅等。
于一切智不可思議三昧之中。
修習趣入悉皆有分。
又雲。
諸根不具五無間業諸惡衆生。
尚于此中修入有分。
何況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而不趣入。
心地經雲。
若有凡夫修此觀者。
所起五逆四重十惡及一闡提。
如是等罪盡皆消滅。
即獲五種三摩地門(雲雲)私雲。
守護經明道器。
心地經明滅罪。
二文雖異。
義意等顯者。
罪者修之觀成可滅罪。
修之滅罪。
豈前無罪。
故知我等若修必得矣。
次明非器者。
守護經雲。
除五種人。
何等為五。
一者不信。
二者斷見。
三者常見。
四者邪見。
五者懷疑。
此五衆生不能趣入。
何以故。
此深三昧以大慈悲而為根本。
如是五人無慈悲故(雲雲)私雲。
若依此文取要言之。
有大悲者為器。
無大悲者非器也。
更思
第三明利益者。
如前所引心地經說滅極重罪得五三昧。
又如心地經守護經所說迦盧羅觀門喻(如私文集)真實經雲。
瑜伽者如是如是日夜觀察得何利益。
謂依如是如是觀察。
速疾得入一切諸佛秘密境界。
若瑜伽行者修此觀時。
諸佛菩薩常加衛護。
心有諸願皆得圓滿。
諸佛菩薩來就如前彈指告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
勤加功力修此法門。
一切世間最上勝果不求自得。
于當來世速證菩提。
菩提心論雲。
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果。
又大日經七雲。
若無勢力塵饒益住法。
但觀菩提心。
佛說此中具萬行滿足清白淳淨法。
一字佛頂經雲。
貪著于女人。
貪染之有情。
戒品無所堪。
歸依于三寶。
六念以成器。
應作如是思。
随力而修行。
修行者應當勤修菩提心。
設離彼修習。
任運得成就。
義決雲。
三垢所纏實難除斷。
佛智菩提一念相應即便滅盡。
廣贊菩提心。
如花嚴等。
此經所說直入直修直滿直證。
即于此生得如來地(雲雲。
不遑繁引。
更撿)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癡瞋無智者
問。
菩提心論雲。
父母所生身即證大覺果。
又雲。
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
是說三摩地(雲雲)不舍分段入妙覺欤答。
然也問。
何以得知答。
案彼論意。
義必然也。
又大日經雲。
初發心乃至十地。
次第此生滿足。
疏雲。
此真言門菩薩。
若能不戲法則方便修行。
乃至于此生中逮見無盡莊嚴加持境界。
非但現前而已。
若欲超升佛地即同大日如來亦可緻也。
複次行者初發心時得入阿字門。
即是從金剛性生。
當知此牙運運增進更無退義。
乃至成菩提無行可增。
然後停息故。
雲次第此生滿足。
此中次第者。
梵音有不住義精進義遍行義。
謂初發心欲入菩薩位故。
于此真言法要。
方便修行得入初地(乃至)如是次第乃至滿足十地。
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覺。
又雲。
梵雲劫跛有二義。
一者時分。
二者妄執。
若依常途解釋。
度三阿祇劫得成正覺。
若秘密釋。
超一劫瑜祇行。
即是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執。
名一阿僧祇劫。
超二劫瑜祇行。
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細妄執。
名二阿僧祇劫。
真言門行者複越一劫。
更超百六十心等一重極細妄執。
得至佛惠初心故。
雲三阿僧祇劫成佛也。
若一生度此三妄執。
即一生成佛。
何論時節耶(已上)又如義決雲。
即于此生得如來地問。
經雲十地次第此生滿足。
豈非極至十地位耶答。
疏意雲滿足十地。
即成佛也問。
不順經文答。
此經無畏三藏譯。
一行即筆受也。
此疏三藏釋之。
禅師錄之。
隻可仰信。
何更疑乎
第四私述懷者。
上來廣述諸文意了。
今依傳受蓮花部軌。
随自意樂私作略觀。
先作是念。
一切衆生沒在苦海無依無怙。
願我早成佛。
為衆生依怙。
次作是念。
我及法界一切衆生煩惱業苦。
依報正報森羅萬法。
唯從一念妄想心生。
此心如幻。
亦如陽焰。
如乾闼婆城。
如旋火輪。
如空谷響。
所生諸法亦複如是。
心及諸法畢竟空寂不生不滅。
如大虛空。
如是谛觀。
不見身心。
住寂滅平等究竟真實智。
想身證十地住于如實際(已上無識第三摩地義決雲。
漸學大乘者及小乘外道。
同)(由此定。
以此為方便息舉緣故。
若頓入者亦不由之。
一切色塵為佛事故)次作是念。
虛空中有大悲觀音相好具足。
阿彌陀佛住天冠中(略出雲。
複自思惟所持陀羅尼主菩薩威儀色相。
雲雲。
我又念觀音故作是念)大日釋迦彌陀藥師。
乃至五部一切如來遍滿虛空。
如大地油麻膩津滿中。
空中諸如來皆舒金色臂彈指而驚覺告言。
善男子。
汝之所證處。
是一随清淨。
金剛喻三昧。
及薩婆若智。
尚未能證知。
勿以此為足。
應滿足普賢。
方成最正覺。
身心不動搖。
定中禮諸佛。
真言曰
唵薩縛怛他(引)薩多波(引)娜滿娜南迦魯(引)弭
次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