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章 开放:新的挑战与能力

首頁
    應劉熾平的觀點,更尖銳地認為騰訊的思維模式中存在“帝國的思維”,“如同蒙古帝國那樣,疆域非常大,但管理半徑不夠大,可能膨脹得非常快,但由于管理半徑的不對稱,會在短時間遭遇嚴重危機,甚至在某一點上被徹底瓦解”。

     這些由外部專家及内部高管做出的同一判斷及憂思,無疑對決策層造成了觀念上的沖擊,馬化騰在後來提出“連接一切”的戰略新主張,與此次系列診斷會上的觀點爆發有很大的關聯性。

     在診斷會上,另外一個激烈讨論的命題是關于創新:“騰訊是山寨公司嗎?” 在外部人看來,騰訊的創新模式就是:以IM為核心,構成巨大的用戶基數,從而進入衆多的應用性市場,其産品的創意幾乎都來自于其他公司的先發試驗,騰訊再将用戶體驗推向極緻。

    苗得雨以騰訊的一些産品經理的PPT課程和教程為例,認為騰訊許多産品經理都是教人如何将他人産品的成功點抓住,并進行二次微創新,“這種行為在實質上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山寨模仿精神,并且在騰訊内部發揚光大了”。

     針對這種後發跟進戰略的争議從來沒有停歇過,它幾乎也是所有中國互聯網公司在過往10多年裡成功的标本型路徑。

    在診斷會上,專家們的讨論并沒有陷入對這個模式的道德化批判,相反,他們把辯駁的觸角延伸到了互聯網成長的前沿地帶。

    有三個命題的提出,在未來的很多年後看來,仍然是有意義的。

     其一,專家們讨論了中國互聯網與美國互聯網的差異性,進而提出消費模式及體驗方式上的創新可能性。

     其二,他們認為過于迎合用戶的時代已經結束,“沒有誰知道什麼才是未來的主流,或者幹脆再也不會有主流”,因此,互聯網公司應将戰略訴求着力于創造需求。

     其三,真正能夠帶領中國互聯網公司成為創新之王的,是價值觀,而不是各種各樣的應用性技巧,“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都特别缺失價值觀,而現在的世界,互聯網民衆有這種強烈的需求,谷歌沒有說改變世界,第一條是不作惡,這其實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也是互聯網的本質”。

     “診斷騰訊”的讨論,從3Q大戰和騰訊的發展戰略出發,涉及了中國互聯網成長的所有重大命題,有些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答案,有些則還非常模糊,更有一些則本身就是不确定性的産物。

    在并不漫長的中國互聯網史上,這10次診斷會有着非常醒目的思想價值。

     開放能力:資本與流量 一位成熟的商業從業者,應該具有兩個堅定而又強烈,同時也相互矛盾的信條:你必須破壞原有的秩序和道德規則,同時,你必須緻力于秩序和規則的重建,你是破壞的後果承擔者和“遺産繼承人”。

    商業的藝術就是要深刻地感受到這種相互矛盾的願望,但也要心平氣和地繼續你的工作。

     2011年的馬化騰,開始學習這樣的能力。

    在診斷會上,他有過一段這樣的發言:“開放和分享并不是一個宣傳口号,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

    開放很多時候被當作一個姿态,但是我更理解這是一個能力。

    分享不是一個願景,更多是說你如何建立一個可執行的制度,才去執行你的分享和共享。

    ” 那麼,什麼是騰訊的“開放能力”?在決策層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一次總辦會上,馬化騰讓16個高管在紙上寫下自己認為的“騰訊核心能力”,一共收集到了21個答案,曆經了多次的讨論,“能力”被聚焦在兩點上,從而迅速地展開為行動。

     第一個能力是資本。

    劉熾平是這一主張的提出者,在這位前高盛人看來,騰訊不可能涉足所有的互聯網産品,尤其是内容領域,所以隻有通過資本方式的參與,才是唯一可行的路徑。

    通過資本形成結盟關系,既可以實現開放的目的,同時也可以讓騰訊龐大的流量資源獲得一次資本意義上的釋放。

     在過去的10多年裡,騰訊也實施過一些并購,但是幾乎全部是控股或全資收購式的,它們與騰訊的現有業務有強關聯性,大部分發生在網遊領域——在這個行業,騰訊的行動從不手軟,因而仍然體現為一種封閉或内生長的模式。

    今後的資本運作将是參與式的,隻求共生,不求擁有。

     劉熾平的這一資本開放策略,對于後來幾年的騰訊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他在資本的層面上為騰訊開辟出了一塊新的戰場。

    2011年1月24日,騰訊宣布成立騰訊産業共赢基金,預計投資規模50億元人民币,為互聯網及相關行業的優秀創新企業提供資本支持,一些老資格的騰訊人成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