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的是深圳黎明電腦網絡有限公司,這是當時中國南方技術水平最高的計算機公司。
它創辦于1990年,是中國第一家以“電腦網絡”命名的企業。
在中國網絡發展史上,它擁有4項顯赫的紀錄:最早的電腦網絡通信系統集成公司,最早應用數字數據網絡和幀中繼技術的公司,最早在異步傳輸網絡上實現圖像、語音和數據綜合傳輸應用的公司,以及中國證券電腦網絡的首創者。
它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電腦網絡設計和主要建設單位,上海、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的電腦自動撮合網絡交易系統便是由其設計完成的。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股票市場如火如荼,成了财富聚變的巨大遊戲場,黎明網絡公司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在這裡,22歲的馬化騰做出了他一生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産品。
這是一個圖形化界面的股票行情分析系統,馬化騰加入了技術分析、函數算法,甚至還自帶了一套漢字輸入法。
他把自己在C語言和圖形化界面上的特長統統發揮了出來。
為了分析股票買賣雙方的心理博弈過程,他還去學習了神經元的知識,以期能預測出股票未來的走向。
這是一個看上去非常實用的股票分析軟件,使用者可以形象地看到股票行情的波動情況,并進行波段分析。
在當時的股票熱潮中,全國出現了難以計數的炒股軟件,它們都宣稱自己是看得見未來的“水晶球”,馬化騰的産品正是其中之一。
不過,由于其采用了非常獨特且圖形化的設計,所以,即便是在程序員雲集的黎明網絡公司,仍然讓人眼前一亮。
公司找到這位實習生,提出要購買他的這套軟件。
馬化騰咬咬牙,小心翼翼地開出了5萬元的價格,這相當于當時大學畢業生3年的薪水,沒想到,對方沒有還價就一口答應了。
就這樣,馬化騰的大學生涯在一款軟件的交易中結束了。
這4年,他沒有擔任過任何學生幹部的工作,也沒有競選過任何的協會職務。
在芸芸的學生中,他隻是一個長相英俊、沉默安靜、偶爾喜歡在計算機機房裡搗搗蛋的理科乖乖生。
沒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在管理和公共事務的處理上有出衆的才能。
潤迅公司裡的“小馬”
1993年9月,馬化騰和他的同學們各奔東西。
張志東考到了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讀研究生,他将在那裡繼續埋頭磨砺自己的算法技術。
許晨晔先是工作了半年,然後到南京大學讀計算機應用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後進入深圳電信數據通信局工作。
陳一丹被分配進了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同時在職攻讀南京大學法學院的經濟法碩士。
馬化騰則到深圳潤迅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當一名軟件工程師。
馬化騰的求職經曆很簡單:1993年3月的一天,在黎明網絡公司實習時,他到華強北的一家計算機書店淘書,正巧碰到一位無線電專業的同學,他已被潤迅錄用。
同學告訴馬化騰,潤迅正在招軟件工程師,可以去試一下。
馬化騰就過去了,他向招聘的人展示了自己設計的那個股票行情分析系統,第二天就被通知錄用了。
當時,潤迅是一家創辦才一年的新企業,不過卻處在一個爆發性增長的行業——尋呼台服務中。
尋呼機就是無線尋呼系統中的被叫用戶接收機,收到信号後發出音響或産生震動,并顯示有關信息。
它體積很小,可别于腰間。
尋呼機進入中國是在1983年,到1990年前後,幾乎到了“人腰一機”的地步。
它的風靡意味着當時的中國實際已經進入了即時通信的時代。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尋呼台的服務費一直高企不下,入網費100元,數字機一年的服務費是180元,漢字機一年是600元。
這是一個極其暴利的行業。
在1990年之前,尋呼行業幾乎被國有電信公司壟斷,後來才漸漸向私人開放。
潤迅的兩位創辦人都有很深厚的電信從業背景。
他們先是創造性地推出了内地與香港的跨境尋呼業務,很快在深圳市場上站穩了腳;之後又率先推出全國衛星聯網、秘書台等一系列服務,公司迅速成長為中國南方最大的尋呼台服務企業。
極盛時,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并進入恒生指數,年營業額高達20億元,毛利超過30%。
馬化騰在這家傳奇性的企業裡一直工作到1998年年底,見證了它興衰的全部過程。
他剛入職的時候,在研發部門寫尋呼系統的軟件程序,月薪為1100元;後來轉到業務部門,參與各地的尋呼台建設,從尋呼系統的開發到發射器安裝,負責軟件編寫和網絡實現,月薪也漸漸漲到了8000多元。
在等級森嚴的潤迅,馬化騰做到的最高職務是主管,在他的上面有執行董事、總經理、副總經理、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