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章 开放:新的挑战与能力

首頁
    度的中國地區出貨量達到2300萬台,用戶關系被迅速轉移。

     回望當時的戰局,在中國市場上,領先于騰訊半個身位的有兩家公司。

     第一個當然是電信運營商,尤其是中國移動,它也許是最早,也是最有可能成為一個開放平台的移動服務供應商,當時很多觀察家認為,“由于運營商擁有的壟斷地位,将來運營商将會控制移動即時通信市場”。

     中國移動曾有一個非常顯赫的産品——“移動夢網”,不過在非智能手機時代,它隻是一個計費渠道,沒有真正控制人與應用的交流,而且在2G環境下,互動隻能體現為短信的通知,當智能手機爆發的時候,短信模式立即落後。

    更糟糕的是,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國移動自以為格局已成,開始有計劃地驅逐第三方。

    有媒體刻薄地評論:“一個地主圈了一塊特别肥沃的地,一開始招募了一群佃農,自帶耕牛和農具來開發。

    土地被耕耘出來了,地主不樂意再跟别人分享果實,就想辦法把佃農們通通趕走,自己添置了大量的耕牛和農具,自得其利。

    後來發生的變化是,突然出現了拖拉機。

    那些被趕走的佃農們用新的機器和工具開出了更多的地,結出了更多的果實。

    ” 第二個是新浪和它的新浪微博。

    自2006年之後,随着騰訊、阿裡和百度等公司的崛起,新聞門戶模式被邊緣化,老三強——新浪、搜狐和網易相繼陷入成長低迷期。

    網易的丁磊在戰略上放棄了正面戰場,專注于網遊業務。

    搜狐的張朝陽則多面布局,從輸入法、網遊到視頻四處出擊,卻始終找不到決勝業務。

     從來排名門戶第一的新浪顯然最為尴尬,它亟須一款偉大的産品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2009年9月,新浪微博悄然上線,它的模仿雛形是傑克·多西在2006年3月創辦的Twitter,後者在過去的3年裡,以更輕便的140個字節,像輕騎兵一般地對Facebook構成了最可怕的威脅。

     新浪的主政者曹國偉和陳彤運用他們非常娴熟的媒體運營手段,發揮明星效應,讓新浪微博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吸引了網民的眼球。

    到2010年前後,随着智能手機的普及,具有天然的移動屬性的新浪微博進入空前鼎盛的時期,成為國民性的現象級産品。

     也就在馬化騰與周鴻祎貼身纏戰的同一時間,2010年11月5日,新浪微博群組功能産品——新浪微群開始内測,微群産品具備了通信與媒體傳播的雙重功能,被視作網頁版的“QQ群”。

     11月16日,新浪舉辦首屆微博開發者大會。

    曹國偉宣布,新浪微博用戶達到1億人,每天發博數超過2500萬條,其中有38%來自于移動終端,已是國内最有影響力、最受矚目的微博運營商。

    在微博上一夜走紅的前谷歌高管、台灣互聯網人李開複以自己的開博經曆出版了一本書,書名為《微博:改變一切》。

    在李開複看來:“因為有微博,網絡傳播的社會化時代已經到來!因為有微博,每個人都有可能,也都應當參與進來,讓自己成為新媒體的創建者!” 社交網絡擁有“赢者通吃”和“環境通吃”的團體化特征,新浪微博的意外蹿紅,讓騰訊的用戶基礎遭到前所未見的挑戰,相比于周鴻祎,曹國偉和陳彤顯然是更兇險也更強大的對手,馬化騰幾乎是手忙腳亂地加入了微博大戰之中。

     騰訊微博上線于2010年5月,比新浪微博遲了整整8個月,這對于一個戰略性産品來說,幾乎是難以追趕的時間距離。

     為了說服各路明星和意見領袖們轉投騰訊微博,騰訊上上下下使出了各種招數,從送蘋果手機到支付高額“創作費”。

    一度,馬化騰親自上陣,硬着頭皮邀約他熟悉的人成為騰訊微博的用戶,這對于性格内向的他而言,實在是太為難了。

    盡管在2011年2月,騰訊就匆匆宣稱騰訊微博的用戶數達到1億,甚至劉翔等體育明星的粉絲數超過了1000萬,但每個人都明白,這是QQ導流和僵屍粉的成就。

     幾乎所有的觀察家都意識到,在白熱化的微博一戰中,騰訊對新浪的取勝概率十分渺茫,“能夠戰勝微博的,一定不是另外一個微博”,如果沒有新的戰略級産品誕生——正如邁克爾·波特所提示的,“挑戰者必須找到不同于領先者的新競争方式以取得成功”,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未來無疑是黯淡的。

     在這個微妙而決定性的行業轉折時刻,既有的優勢如陽光下的冰塊不由自主地消融,每一個競争者都在焦急地尋找新的戰略高地和攻擊點,此刻,天才的作用便如鑽石般呈現了出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