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發明”,它兼具媒體和電商的雙重屬性,從而革命性地改變了中國互聯網以及媒體産業的既有生态。
在公衆号誕生之前,博客及微博已經對中國的輿論傳播業态構成了巨大的沖擊,民衆掌握了輿論的發布權和選擇權,金字塔式的精英傳播模式遭到颠覆。
然而,盡管如此,由于博客和微博的草根及碎片化的特征,主流輿論的勢力其實并沒有被徹底瓦解。
公衆号推出後,擁有持續創作能力的精英寫作者敏銳地發現,這一模式更适合沉浸式寫作,而其傳播的路徑由熟人朋友圈發動,且在通信和社交環境中實現,因此,具有更為強大和有效的輿論效率。
同時,經由訂閱而産生的粉絲(訂戶)有更強的忠誠度,且易于管理互動。
很快,越來越多的寫作者開通了自己的公衆号,它們被稱為“自媒體”,這是一個由中國人獨立創造出來的新概念。
傳統媒體的傳播壁壘被革命性地擊穿,基于專業能力的“魅力人格體”開始爆發出巨大的能量,而這一趨勢呈現為不可逆轉的态勢。
在後來的幾年裡,報紙、雜志等媒體出現雪崩式的倒塌,一個全新的輿論生态在微信平台上赫然出現。
對于企業而言,公衆号也開拓出一片陌生而新穎的商業天地,商家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發布資訊,獲得了精準的用戶,無論是服務互動還是商品販售,都具有了新的可能性。
由于公衆号内植于社交環境,導流和呈現的成本大大低于傳統意義上的APP,因而産生了對後者的替代效應,幾乎每一家中國公司必須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我與微信有什麼關系?”
在公衆号上線的15個月後,微信平台上的公衆号數量達到了驚人的200萬個,保持了每天新增8000個的紀錄——到2015年10月,公衆号數量突破了1000萬。
它的成功讓騰訊産生了一個極大的雄心:微信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桌面系統,從而建構一個内生閉環式的社交及商業生态鍊。
到2014年的春節,一個意外成功讓微信以極其戲劇化的方式,解決了支付的難題。
在2013年的8月,騰訊的支付工具财付通與微信打通,推出微信支付。
在很長的時間裡,擅長社交工具的騰訊在電商領域一直無法與阿裡巴巴抗衡,而微信,尤其是公衆号的繁榮,讓馬化騰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2014年的春節前後,張志東把負責微信業務的同事拉進一個群,提出如何滿足春節期間騰訊傳統的給員工發紅包需求,微信紅包由此誕生。
1月24日,微信紅包測試版傳播速度極快,開發團隊忙着給微信紅包系統擴容,他們向總部申請,調來了10倍于原設計數量的服務器,并抓緊時間修改微信紅包系統的最後細節。
微信紅包還在内測時,一張網絡流傳的截圖顯示,馬化騰又是這個産品的第一批體驗者,他正邀請一些企業老闆測試“搶紅包”功能。
在這張截圖上,馬化騰發了一個随機紅包鍊接,50個随機紅包,人均20元。
數據顯示,從農曆除夕到正月初八這9天時間,800多萬中國人共領取了約4000萬個紅包,每個紅包平均包含10元錢。
據此推算,總值4億多元人民币的紅包在人們的手機中不斷被發出和領取。
騰訊一直沒有對外公布,“搶紅包”到底為微信帶來了多少新的支付綁定用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沒有任何成本的創意讓騰訊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最重要的在線支付服務商,微信通往電商的最後一塊壁壘在民衆的狂歡中被擊碎。
微信的“創世紀”
從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線,到2014年1月24日的“搶紅包”引爆,這三年是屬于微信的“創世紀”時間,它的光芒掩蓋了互聯網領域裡的其他一切創新。
毫不誇張地說,微信創造了另外一個騰訊,至少從用戶數和市值兩個方面,都支持這一觀點。
到2015年6月,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躍賬戶數達到了6億,覆蓋了九成的智能手機,俨然成為最大也是最活躍的移動社交平台。
此外,以WeChat為名的海外版在全球20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1億的用戶,在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是排名前三的社交應用軟件。
受微信紅利的刺激,騰訊的股價在過去的5年裡增加近5倍,從400多億美元飙升到2000億美元。
在2016年9月,騰訊市值突破2萬億港元,跻身全球前十,登頂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比用戶數和市值更重要的還有兩點:
第一,10多年來,QQ的主力消費人群為大中學生及城市低齡、低收入階層,其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網絡遊戲,而微信的用戶為社會主流人群,包括幾乎所有的社會階層,從高級白領、企業家、知識分子到公務員,它讓騰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器型超級企業。
第二,完全為手機而生的微信,替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搶下了一個無可替代的入口。
曾經給馬化騰造成極大麻煩的周鴻祎也許是最早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之一,在2012年的一次峰會上,周鴻祎說:“在今天中國這麼多互聯網公司裡,隻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