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章 开局:并不清晰的出发

首頁
    正是被派出的談判者,在潤迅放棄這一項目後,馬化騰獨立出來創業。

    ”是為不确。

     馬化騰團隊投入ICQ開發,是一個偶然的事件。

     就在1998年8月前後,馬化騰在廣州電信的信息港上“閑逛”,無意中看到一個招标新聞,廣州電信想要購買一個類似ICQ的中文即時通信工具,正在公開向全社會招标。

    馬化騰當即與張志東、曾李青商量,大夥兒覺得技術難度不大,可以去試一試。

    但是,招标會馬上就要開了,已經沒有時間做出産品,隻能做一個技術方案去競标。

     第二天,曾李青去打聽消息,很快帶回來一個令人沮喪的情報:此次參與競标的是廣州電信旗下的飛華公司,他們已經完成了所有的産品開發,起名為PCICQ。

    “這就是一個内定的标,我們去了,也絕對沒有機會。

    ”曾李青在辦公室裡嚷嚷說。

     但是,馬化騰還是決定一試。

    他與張志東閉門數日,寫出了一份競标書,他們必須要給這個“紙上産品”起一個名字,馬化騰想到了open(開放),于是就叫OICQ,中文名為“中文網絡尋呼機”。

     正如曾李青所預料,在競标會上,廣州電信沒有給騰訊任何機會,飛華不出意料地成為中标者。

     在回到深圳後,五位創業者坐下來,讨論一個問題:是不是“真的”要把OICQ給開發出來?在許晨晔的記憶中,這是騰訊曆史上第一次發生激烈的争論:“那次,大家争論得挺熱烈的,說什麼的都有,主要是一點也看不到賺錢的機會。

    而且,前面已經有台灣資訊人、網絡精靈和飛華在做了,市場還需要第四個‘漢化ICQ’嗎?但是,美國在線花幾個億買走ICQ又好像很給力。

    當然,大家最後還是聽馬化騰的。

    ” 馬化騰說:“要不我們先把它養起來吧。

    ” 我曾經問過很多受訪者同一個問題:為什麼ICQ沒有一個中文名? 在中國經濟起飛的前30年,絕大多數的外國公司或商品進入中國市場時,都會——而且必須起一個中文名,原因是,70%以上的城鎮或農村消費者不知道如何念英文字母,一個沒有中文名的企業或商品,其實就意味着對70%的消費者市場的蔑視和放棄。

    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是:20世紀90年代,廣東惠州出現了一家名叫TCL的電視機公司,當它的産品被擺放在鄉鎮商場的櫃台上時,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念它,由于它聘請了當時最著名的電影演員劉曉慶出演廣告片,所以常常被叫作“劉曉慶的電視機”。

    後來,公司不得不在“TCL”的前面加上了一個很中國式的名字,變成“王牌TCL”。

     即便在信息行業,這個規律仍然有效。

    馬雲曾回憶,Internet被引入中國時,一開始被直譯為英特耐特網,當他滔滔不絕地向别人推廣的時候,那些從小唱着“英特耐雄納爾(Internationale,共産主義)一定會實現”長大的中年人常常會小心翼翼地提問說:“您是在推銷共産主義嗎?”後來,Internet被改譯為“信息高速公路”,再後來,又定名為“互聯網”。

    與此類似,E-mail被翻譯為“電子郵箱”,PortalWebsite被翻譯為“門戶網站”。

    而ICQ,一直到它消失的時候,仍然沒有一個中文名。

     很多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張志東的解釋也許是真相之一:沒有人把它看成是一個大行業,它太“小衆”了,以至于懶得給它起一個中文名。

     後來的事實确乎是這樣的: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門戶網站一直是中國互聯網産業的主流模式,以即時通信起家的騰訊長期被邊緣化,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重要性,甚至到它成為行業裡注冊用戶最多、利潤最高的企業時,仍然不在“主流”之列。

     所以,當馬化騰決意把OICQ“養起來”的時候,他也并沒有意識到它會成長為一個“小巨人”。

    他對我說:“當騰訊正式創辦的時候,我們已經看到尋呼機行業令人恐懼的下滑趨勢,但是又無能為力。

    我當時的想法是,先把OICQ做出來,養着,反正它也不大,賺錢還是要靠賣軟件。

    ” 就這樣,剛剛創立的騰訊公司兵分兩路:馬化騰、曾李青和李海翔等人做網絡尋呼系統,張志東帶人開發OICQ。

     OICQ的中國式改造 跟随張志東一起開發OICQ的是徐鋼武,以及外号叫“小光”的吳宵光和“夜貓”封林毅。

     徐鋼武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系,曾在潤迅工作過,平時喜好Linux(一套免費使用和自由傳播的類UNIX操作系統)和MUD(MultipleUserDimension,很多用戶參與活動的一種計算機程序),精于後台技術,是典型的後台技術高手。

    加入騰訊後,他成了OICQ的第一位“後台主程”。

     而另兩位都是惠多網“馬站”的網友。

    “小光”就讀于南京大學天文動力專業,是一位天文、計算機和足球愛好者。

    他在大學期間迷上了計算機編程,擅長編寫C語言,1996年畢業後被分配到深圳氣象局工作。

    “我進氣象局的時候,局裡的計算機網絡沒有人管,我就負責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